那么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早在1939年就徹底失敗了,對中華民族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災難!你是不是覺著,死守城池盡量殺傷日軍是一個很不錯的戰法?嚴重缺乏軍事常識的表現!
爆發于上個世紀30年代的抗日戰爭,就日本軍隊而言,基本進入了“準現代化戰爭”,所謂準,是鬼子雖然跟美國、德國還有相當的差距,但是相對比較落后的中國軍隊而言,它已經很先進了,包括裝備、訓練、戰術和指揮等等多個方面。
尤其是在重裝備上,比如重炮、坦克、飛機、艦炮等幾類,侵華日軍在抗戰爆發時處絕對優勢。
因此,古代賴以長期堅守的城高墻深,在重炮和飛機的轟炸之下,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優勢,反而會成為守軍突圍的禁錮。
上海保衛戰、南京保衛戰、太原保衛戰莫不如此,其實南京和太原的城防工事都是相當可以的,但最終都不得不棄城。
日本人的狂轟濫炸,會讓整座城池變成一片廢墟,同時,被包圍的守軍如果不能及時突圍,也將面臨全軍覆滅的噩運。
偉人曾經有個著名的軍事觀點:“存人失地,人地兩存,存地失人,人地兩失”,看懂了的請舉手,這是對呆板固守和片面防御的最大批判。
換句話說,抗日戰爭一定是個“持久”的戰爭,絕不能爭一城一地之得失。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校長都是犯了這個錯誤,而且錯得很嚴重。不過到了武漢保衛戰期間,這毛病改多了。
因此當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之初,岡村寧次殺過來時,校長就命令薛岳撤往衡陽,口頭禪是:你不能拼光我的王牌家底。
有人會問,那眾多的城市難道就不守了嗎?難道就拱手讓給日本人嗎?當然不是,戰略要地的堅守還是必要的,以消耗敵人的兵力和銳氣,但是不能在火力劣質的情況下一味死守,要知道什么時間該頂,什么時候該撤。
尤其不能將精銳野戰部隊用來“死守”,因為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野戰軍是用來跟日軍周旋“以空間換時間”的主力,死守城池的結果,一定是被鬼子一個個吃掉。
南京保衛戰后,三個德械師(87、88、36)和第74軍基本殘了,很長時間也沒緩過氣來。
同時還必須考慮蔣系軍隊“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頑疾,也就是在救援守城部隊時,增援部隊機動性和攻擊性皆差。
實際上,就這兩點來說,衡陽保衛戰和之前的常德保衛戰,都得算是失敗的戰例,盡管兩次戰役都大量殺傷了日軍。
先說1943年常德保衛戰,第74軍之余程萬57師,原本在常德地區整補,由于六戰區判斷失誤,屬于意外困守城市的部隊。
孫連仲代司令長官的原計劃,是余師應堅守一周,然后第六、第九戰區的增援部隊趕到,在常德城下大破日軍。
結果如何呢?余程萬率8000虎賁撐了兩周,也沒見一兵一卒的援軍到來,而所部已經傷亡殆盡,只能率殘部突圍,否則虎賁師就一點種子都不剩了。
而一支精銳部隊一旦完全拼光,之后怎么重建都失去魂魄了,第57師也不例外。
既然糧彈將盡,既然援軍無望,余程萬就應該在一周后奮力突圍,保存住第57師的血脈和基干,將來可以殺更多的鬼子!
可惜老蔣不準,余程萬就只能全師玉碎,最后不僅常德沒守住,所謂的會戰計劃也成了泡影:橫山勇破壞完常德,跑了。
戰后校長還以抗命突圍為理由,把余程萬抓起來差點斃了,明明是援軍不力,戰役協同差極,拿余程萬出什么氣?
就守城任務而言,余師長其實已經盡力了,而且第57師全體也不負“虎賁”之名,8000人對30000鬼子,還想怎么樣?
后說1944年的衡陽保衛戰,第10軍號稱“泰山軍”,那是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中殲寇如麻的精銳,老蔣也用它來守城。
并且會戰計劃跟常德如出一轍:方先覺只需要堅持兩周左右,四面援軍即將到達,聚殲鬼子于衡山腳下。
第十軍守到半個月時,傷亡大約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抓住機會突圍,本可以全身而退,還是那句話,將來還能消滅更多的鬼子!
然而由于老蔣的瞎指揮和方先覺的錯誤判斷,第十軍整整守了47天,也沒有盼到援軍抵達!
已經有一部新電影投拍了,描繪衡陽保衛戰的電影,片名就叫《援軍明日抵達》,很顯然,這個片名充滿了諷刺意味,方軍長先覺完全被忽悠了,或者說對蔣系軍隊的頑疾缺乏認識。
至1944年8月8日,彈盡糧絕傷員高達7000,方先覺無奈下令繳械,這支抗日鐵軍從此再也抬不起頭了:全軍實際等于被俘。
這對任何一支部隊來說都是抹不去的恥辱!那可是13000余人吶,因為第十軍戰死者不過4000余人。
第十軍兩個月后曾在四川重建,抗戰勝利后曾經改為“整編第3師”,結果分分鐘就被劉鄧大軍全殲了,因為啥?全軍繳械的后果是,是這支部隊的軍魂已經丟了。
衡陽保衛戰期間,第十軍斃傷日軍不低于20000人,再加上因酷暑和疾病造成的戰斗減員,日寇傷亡病的總數量接近40000人,而第十軍傷亡僅有11000余人,這樣的交換比確實很驚人,如果第十軍適時突圍,堪稱大勝。
可是第十軍一旦繳械,等于鬼子在戰役中全殲了18000名守軍,再加上傷病員大部可以痊愈,整體戰果反而又超過了中方,足見方先覺沒有及時突圍之害。
因此衡陽保衛戰確實是“虎頭蛇尾”,一是戰役部署的不切實際,二是三路軍援軍的無能,三是要客觀看待結果。
如果抗戰期間所有的城市保衛戰都這么打,每座重要城市都以一個精銳軍、精銳師死守到底,那么黃埔系骨干部隊在1939年就打光了,還拿什么拱衛大西南?
我們必須要承認,正面抗日戰場上,黃埔系精銳仍然是骨干力量,甚至連岡村寧次等日軍將領,也是這么認為的,岡村就覺得軍部扶植汪偽政府沒什么鳥用,因為黃埔系骨干軍隊根本不聽汪逆的。
比較而言,武漢保衛戰就是成功的,戰略口號是“守武漢而不戰于武漢”,中方參戰110個師,戰役期間沒有一個被日軍全殲的,盡管我軍傷亡遠大于日軍。
可是中國是個大國,這么打日本人一定撐不下去,事實也是如此,武漢會戰后,抗日戰爭便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而衡陽保衛戰雖然守了47天,其后果是第十軍被團滅,日軍得以兵叩桂柳,方先覺爭取來一個半月的準備時間,可桂柳會戰打得如何呢?
仍然是一場慘敗,鬼子后來直接沖進了貴州,所以對全局而言,如此呆板的死守意義真心不大。
若想深刻理解這個問題,抗戰史就要讀透:守城有時是必須的,但是在大量消耗日軍以后也必須懂得擇機突圍。
衡陽保衛戰,方先覺守城戰術的確很成功,讓鬼子尸橫遍野,然而在衡陽會戰的戰役全局上,又是失敗的。
桂柳會戰期間白崇禧就很鬼,在桂林保衛戰之前緊急撤出了桂軍的兩個精銳師,因為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這座城池早晚會陷落,如果再把精銳搭進去,桂系以后怎么混?
某種意義上,方先覺和第十軍就是“呆守到底”反面教材,如果第十軍干掉20000鬼子后于7月中旬主動撤出,那將是一場完美的城市保衛戰,在未來的抗日戰場上,一定能繼續消滅數以萬計的鬼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