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公開征求對鋰電池行業規范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新能源行情也因此突然爆發。但就像過三年中新能源歷次出現的利好一樣,新能源行情短暫沖高后再次回落。從2021年11月中證新能指數觸頂至今,中證新能指數最大跌幅超2/3,連續跌了兩年半,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被埋的投資者無數。
為何新能源總是在利好消息后沖高回落,困境下的新能源產業又何時才能反轉?從產業端來看,新能源又面臨著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也是新能源產業面臨的最核心矛盾——產能過剩。新能源的行情在2021年11月見頂后,行業持續面臨產能過剩的困擾,供給的嚴重過剩導致了全產業激烈的價格戰。因此,每當新能源行業供給過剩緩解的預期出現時,都能刺激一波新能源行情的上漲。但又由于供給出清之路的漫長和反復,使得新能源的行情難以持續。
以最典型的光伏行業為例,市場對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中性預期或在400-450GW期間,即便是較為樂觀預期下,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也僅為500GW左右。但以產能看,光伏全產業鏈產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1000GW的水平,遠遠超過市場所需。產能的絕對過剩下,是業內不止的價格戰。例如上游的硅料環節,截至5月的第一周,P型硅料已經跌破4萬元/噸的價格,相比于2月春節期間的價格跌幅已經超過了1/3,相比于2022年11月末最高超過30萬元/噸的價格,硅料價格的跌幅已經超過了85%。這種水平的價格下,不僅跌破市場上幾乎全部企業的生產成本(即可變成本+折舊),更是跌破了絕大多數硅料企業的現金成本。
無序的價格戰不僅使得行業內企業陷入“生產即虧損”的窘境,更是使得企業面臨巨額的減值。生產上的虧損加上計提的減值準備得上市新能源企業從2023年四季度開始,財報普遍暴雷。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原料端價格的下行,這種暴雷在2024年二季度的財報中可能仍會繼續。與光伏類似,鋰電產業鏈中上有的鋰礦開采和冶煉等環節,同樣面臨類似問題。
可以說,產能過剩的問題不解決,新能源在二級市場的行情就難以得到持續的提振。過剩的產能出清了,行業無序的價格戰停止了,也就是新能源在資本市場上行情再次啟動的前夜。
第二,技術迭代的問題。對于新能源行業而言,想要形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離不開綜合成本的下降,這就需要行業不斷的創新和研發的投入。光伏發電需要不斷地提升組件的光電轉化效率,風電需要不斷改進葉片、風機等環節的尺寸、材料以提升風能的轉化效率,鋰電需要不斷的試驗新的化學材料提升其能量密度、電池安全性等。
仍然以光伏為例,可以說光伏的發展史就是光伏組件光轉化效率提升的技術發展史。技術的快速迭代使得行業不僅需要不斷地投入研發資金,更會使得落后的技術產能成為企業在投入新技術時的沉重包袱。對于光伏產業而言,當前PERC、TOPCon、HJT、XBC等各種技術路線并存于市場,從2018年開始占市場主流的PERC逐漸被其它的技術路線所替代,PERC時代的行業龍頭也因此在技術的更新換代中被市場拋棄。截至2023年末,TOPCon電池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30%,2024年更是有可能達到70%。正是由于這種技術的迭代,PERC時代的龍頭隆基綠能在這一輪的技術洗牌中,二級市場的跌幅也尤其慘烈。
對于新能源行業整體而言,技術的迭代是好事,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優勢,是對傳統能源的替代。但對行業內部的玩家而言,技術的迭代卻會產生好壞不同的影響。也會對整個產業鏈利潤的分配產生重大的影響。
第三,隨時可能面臨的外部經貿風險。在新能源行業,中國相對于全球的優勢十分突出,技術優勢、產能優勢、市場優勢等各方面全面領先。例如,在鋰電池產業需求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領域中,全球前十大制造商中有六家來自中國,且過去幾年這些公司的市場份額還越來越高。在光伏產業中,中國光伏全產業產能占全球比重超過80%,在硅料、硅片、組件、電池等產業鏈主要環節上的產能甚至已經超過了90%。
不過也正是這種全球領先的技術、產能和市場優勢,使得國內新能源產業面臨極大的外部經貿摩擦。近期有外媒稱美國正在醞釀新一輪的對國內新能源車、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關稅制裁,同時歐盟地區也在不斷發起對中國新能源車的各種調查,無一不證明新能源面臨的出口風險。
對于國內的新能源產業而言,歐、美兩大市場不僅占比巨大,相比國內更是利潤更高的市場地區。甚至從某種意義來說,正是眾多新能源企業在國外賺到了更高的利潤,支持了這些企業在國內研發的投入和持續的價格戰。
這種隨時可能面臨的經貿摩擦,使得行業的風險部不確定性更大。一旦制裁措施落地,行業的洗牌必然更加劇烈,市場份額的減少、利潤的下滑、國際競爭對手的增加等,都會使得國內企業面臨更大的盈利下行甚至虧損風險。
第四,全球雙碳目標進程放緩,以及由此帶來的新能源需求降速的可能。全球雙碳目標的制定是發展新能源最重要的推動力,但是受到俄烏沖突帶來的能源危機影響,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來危機,以及因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的沖擊,各國都在不同程度的調整了雙碳的戰略。如歐盟地區重啟火電廠、計劃延遲燃油車退出時間,中國“十四五”碳排放強度目標難以達成等。這些雙碳目標實施過程中戰略的調整,以及由于能源安全帶來的戰略調整,都影響了新能源發展的進程,可能帶來新能源需求的降速。
總結一下:
第一,新能源行業當下最核心的矛盾是“供給過剩”,因此只要有抑制產能的政策或產能出清的消息,都會引起新能源行情的躁動,但產能出清之路漫長,短暫的政策又會導致新能源行情的難以持續。
第二,除了產能過剩的矛盾之外,外部經貿環境的不確使得新能源行業面臨著被歐美雙反制裁的威脅,國外市場是國內新能源企業的高利潤重要來源,一旦被制裁,企業盈利面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
第三,新能源產業技術迭代速度快,雖然技術升級帶來的相對傳統能源的優勢,但對當下的市場頭部企業來說,反而面臨技術迭代中被淘汰的風險。因此頭部玩家的不確定性更大,也壓制了其資本市場的表現。
最后,從2018年開始的全球雙碳趨勢,進度并不及預期。包括中國、歐盟、美國等眾多地區在碳排放強度的控制方面都不及預期,很多國家也都重啟了傳統能源的投資和建設,這也可能導致新能源技術發展和投資強度的進一步降速。
雖然新能源已經跌了三年多,市場也定價了眾多利空因素,新能源也確實在歷史大底的位置。長期而言,新能源的前景仍然無限可期,但這些利空因素的壓制仍是現實的困境,新能源行情的反轉可能仍舊需要一點耐心。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