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創始人萬叔。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深圳脫得扭扭捏捏,武廣漲得赤赤裸裸》,說高鐵、燃氣、漲價僅僅是個開始。
未來生活成本,會全面通脹。很多人不信。
現在,廣州已經喜迎水費上漲了。
地產行業的衰退,意味著一鯨落,萬物生。
生字不對,是所有的價格都會升。
萬物升。
以下是正文。
很多人,包括創始人筆記的讀者,對房地產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如果,房價只有使用屬性,價格的高低,和人民收入水平、房租來比較,是有道理的。
但房地產這個巨獸發動機,綁定了太多的產業。
萬叔給你舉個例子。
我們在課本上學到的是,ZF賣地的收入,是拿來做修道路、做市政、城市開發,以發展城市的用途。
實際上,這些責任,往往加給了開發商。
地產開發里有個專業名詞叫“配建”。
什么意思呢?
你負責這里的地產開發和銷售,你就要匹配的建設一些,比如學校、圖書館、商業綜合體等。
如果不明白,就理解為,你以前去菜市場買瘦肉,老板總要給你搭一塊肥的。
你說,那我不要不行嗎?
不行。
商業上來看,當然是產權越清晰、權責越清晰,越好。
但如果都這么清晰、價格和利潤空間都這么透明,中間的灰度空間就少了很多。
地方的決策者,能運作、施展的空間就少了很多。
水至清則無魚。
對于任何一個復雜的利益系統,如果要做出改變,第一步是理清現狀。
里面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點,叫做解耦。
什么意思呢?
今年58同城的姚勁波,寫了一個人大代表提議,希望地方政府破除“逐利性執法”。
就是通過罰款、執法的形式,獲取錢財和利益。
怎么破除?
你用利益視角來看,罰款、薅羊毛,對ZF而言是有動力的。
所以要切斷這個動力,姚勁波提出,那就把罰沒的錢,上繳國庫——由中央財政統一使用。
這樣,地方就沒有動力主動去罰款執法了。
讓執法和原本的公平正義掛鉤,和利益不再掛鉤,這就是解耦。
聽起來很美好。
但實際操作中,一旦體系里某些環節解耦,大概率會造成體系產生新的變動。
比如罰沒財產不歸地方,會不會造成本來該處理的事,也不處理,降低了營商環境?
需要有新的變量、新體系的搭建。
光拆不建,舊的結構垮掉,不一定是好事。
《絕命毒師》里,老白把炸雞叔弄死,看似黑吃黑,大快人心。
但老白一個化學家,完全沒有商業頭腦和體系運作能力,很快自己的毒品業務也崩盤了。
為什么人為設計的商業模式很復雜,也很有價值。
因為通過智慧,維系了各種大大小小經濟體的運轉。
讓房住不炒,成為主旋律,目前也是在解耦階段。
以前開發商有錢賺,ZF讓做這個,做那個,都很配合。
現在一事一議,各種談條件。
以前總是鼓勵算大賬,算總賬,一兩個地方虧不要緊,總的賺錢,內部調配就行。
現在最大的發動機熄火,自然就得精打細算,一事一議了。
這是解耦的過程中,必然經歷的痛苦。
再比如,我們現在的消費稅,都是涵蓋在價格里面的。
為什么?
有一部分原因,是ZF不想把和消費者的矛盾,赤裸裸的暴露出來。
在這種ZD下,如果你去吃飯,開發票,商家不給開,你會覺得這商家有問題,甚至去舉報執法。
因為你的付出是固定的。
但如果稅收和商品/服務本身的價格解耦,你吃個飯,交了比如7%的稅,你會心疼。
甚至還會動歪腦筋,和商家站在一邊,一起想辦法避了這個稅,分掉這部分錢。
錢沒變,但因為商業結構變了,消費者和商家的矛盾,就變成了商家+消費者,對ZF稅務的矛盾。
腦子有病的決策者,才會把矛盾引到自己身上來。
教員所說的,團結大多數,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核心是,把利益、矛盾這些梳理清楚。
用好的制度、體系,天然的吸引利益結構里的某種生態位。
不是請客吃飯說好話,那種膚淺的思路。
話說回來,宏觀層面上說,地產大概率是回不到從前老路上去了。
但系統還要維持運轉,過去渾水里摸魚,各憑本事,逐步也要浮現到水面上。
這次漲價,不是開頭,也不會是結束。
按現在的情況,生活成本的大通脹,不可避免。
而根據經濟增長、價格傳導的規律。
當放水、通脹來臨,最先漲價的是優質資產,其次是生活消費,再次是工業產品、社會化服務,最后才是各種勞動力成本等……
在這種趨勢下,普通人應該怎么做?
想辦法從后往前擠。
站到價格傳導鏈的上游,才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