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句話講“內不治喘,外不治癬”,其實就是認為喘和皮膚病特別難治,治不好容易“砸醫生招牌”。
對于中醫來講,皮膚問題只是一個表象,其病因多數是因為人體內的陰陽氣血偏頗和臟腑機能失調導致的。
我們細細想一下一些皮膚病是不是有這幾種特征,先是“奇癢無比”,又紅又腫,偶爾還連片起,還有疼和麻木感。
通常這個癢我們分為風癢、濕癢、熱癢、蟲癢和血虛癢。常見像濕疹、蕁麻疹、單純皮膚瘙癢、過敏性皮炎、神經性皮炎、老年性皮膚干癢,都帶有癢感。
對于這么“難搞”的皮膚問題,古代醫者也潛心研究治療的方法,明代“外科圣手”陳實功,記錄在《外科正宗》的一個非常有名的方劑——消風散。
當歸9、生地30、防風9、蟬蛻6、知母9、苦參6、亞麻6、荊芥12、蒼術12、牛蒡12、石膏30,甘草9、川木通3克。
用法用量用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兩次口服。
功能主治:養血祛風,清熱燥濕。治風濕侵淫血脈,致生瘡疥,瘙癢不絕,及大人小兒風熱癮疹,偏身云片斑點,乍有乍無者。
原文是這樣寫的:“治風濕病,浸透血管,引起成人和兒童的疥瘡、瘙癢和發熱成癮性皮疹,并在全身散布云斑。”等疾病。
這個方子的配伍非常精妙!
苦參味苦。具有清熱、除濕、止癢的作用,它是很苦的一味藥,號稱大苦藥,苦到什么程度?
名列四大苦藥之中。苦到你會皺眉,這么苦的藥有什么好處呢?它能夠降火。
所以口苦到極致,腸胃有濕熱,一味苦參一煮水喝下去,口干苦就會消失。
如果是皮膚的瘙癢呢,苦參也可以用,濕疹發生部位在皮膚,與五臟相關的就是肺,所以中醫的皮膚病多從肺治;
西醫治療皮膚病都是從皮膚表面入手,而中醫治療皮膚病往往從五臟入手治療,從調理心肺入手。
《內經》說:“所有的痛癢瘡都源于心臟”,心臟屬于火,火可以生風,而肺能引風并帶來濕氣,因而從心入手去火,從肺入手去風除濕,瘙癢和疼痛就自然消失了。
這個方子的藥理來源于“風邪在肌”的“癢”之源的理論。它考慮了風疹和濕疹病因的復雜性,使配方更加全面和完整。
本方采用荊芥、防風、牛蒡、蟬蛻,祛風透邪,發展出祛風邪于外的理論,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
荊芥和防風可以說是祛風藥中的經典抗神經性藥。
在中醫界,防風堪稱“祛風第一藥”。醫學圣人李時珍這樣解釋防風:“防風者御風,其功效是治風最重要的,故得名。”
防風的好處不僅在于抵御外風邪,還在于驅除體內的游風,達到防風效果有止風止癢的功效。
肺主皮膚,荊芥具有溫表祛風的特點,除治感冒外,還常用于治療瘙癢、風疹等各種皮膚病。
因此,兩藥合用,可增強心溫解標和祛風祛邪的作用。在許多祛風藥,如風熱感冒藥,幾乎都有其影子。
蟬蛻是蟬的殼,中醫取它散風熱,透脫之功。清代溫病學家楊栗山稱其“輕清靈透,為治血病圣藥。”
《本草綱目》言其:“治頭風眩暈,皮膚風熱,痘疹作癢,破傷風及疔腫毒瘡。”知了把殼脫掉,如同人把身體的煩熱脫掉一樣。
其次是潮濕。蒼術是治濕的靈丹妙藥。蒼術芳香化濕,蒼術乃治濕圣藥,不管是里濕還是表濕,它都能通治,在里之濕可以便滌化之,在表之濕可以發散解之。
木通與關木通、川木通有血緣關系。如果過量使用,前者會導致腎功能衰竭。關木通和川木通不是一種藥。雖然我們用木通很安全,但有些略知一二的朋友卻很擔心。
另外心臟往往連著血液,所以我們必須皮膚瘙癢就必須治療血液。
中醫認為,治癢還要治血,因為血虛則風燥,風燥就會在身體里亂竄,竄到哪里哪里就癢。
風是一種陽邪,所以要靠血這種陰性物質來制約它,所謂血行則風停。
就是說當我們的身體氣血順利運行起來的時候,這個風邪啊就自動消失了。
當歸、生地黃、火麻仁能補血潤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