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百度原副總裁璩靜在短視頻平臺上的出格言論及離職一事引發輿論高度關注。璩靜在職場中的行為模式和她對待員工的方式,引發了我們對職場中“黑白配”現象的深入思考。
公司運營管理中,有一個基本的生存法則:你不讓員工成為賺錢機器,老板怎么掙錢?因此,企業管理出現了“黑白臉”的現象。
其中,“黑臉”負責績效考核,表情嚴肅,男性主管可能表現為一臉苦大仇深,而女性則可能與璩靜的形象相似,剃著短發,顯得干練且表情嚴厲——這樣的表情讓人聯想到誰呢?有點像“滅絕師太”的味道。
當團隊中怨聲載道時,“白臉”的老板會出面調解,表示理解并同情員工,聲稱這不是自己的本意,同時強調員工的可憐之處。很多人被這種套路所洗腦,對老板產生感恩之情,而將怨氣都發泄到“黑臉”角色如璩靜這樣的人身上。結果自然是老板得利。
這種“黑白配”的職場策略或管理方式并非現代公司的獨創,它實際上深植于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之中,源遠流長。
遠古的堯舜時期就體現了這種“黑白配”的策略。堯作為“白臉”,以寬容仁愛的治理方式贏得民心;而他治下負責刑法的大臣皋陶(在姓氏中讀作“yao”)則作為“黑臉”,以執法嚴明著稱。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舉考試中,年輕的蘇軾在論述刑罰獎賞政策的政論文《刑賞忠厚之至論》中巧妙地運用了堯和皋陶的典故。蘇軾寫道:“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蘇軾描述了當有人犯下死罪時,皋陶三次主張處死,而堯則三次寬恕,使得天下人既畏懼皋陶執法的嚴格,又喜歡堯帝的寬容。這既體現了“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的理念,更突顯出堯作為一個好的君主、好的領導者的智慧。
主考官歐陽修看后大喜,但對這段內容不知道出自何典故。蘇軾回答是在《三國志·孔融傳》中,歐陽修翻查之后仍然是一頭霧水。
蘇軾于是說:曹操滅袁紹,以紹子袁熙妻甄宓賜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出于何典,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意思就是你問我我也不知道出于何典故,就是按照今天想象應該是這樣而已。歐陽修聽后大笑不已,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而在《水滸傳》中,宋江和李逵的黑白搭配也是這種策略的典型體現。李逵一手拿著斧頭,嚷嚷著“不聽我宋江哥哥的話,我一斧子砍了你這廝”。宋江則馬上說:“你這黑廝速速退下,鐵牛不得無禮。”
這樣,宋江作為“白臉”,以仁德和智謀著稱;而李逵則作為“黑臉”,以勇猛和忠誠聞名。這種“一黑一白”的搭配模式,既保證了團隊的紀律和執行力,又避免了過度嚴苛導致的民怨沸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黑臉”角色往往不會有太好的下場。如宋江死之前還抓住黑旋風李逵當墊背的,讓他喝毒酒,理由居然是為了保全自己的英名。
這樣的人如同中國歷史上的酷吏,就像漢武帝時代的第一酷吏張湯,為老大赴湯蹈火,最終卻被殺。
這深刻反映了在職場中扮演“黑臉”角色的人可能會遭遇的種種困境和潛在危險。因為在白臉的老板眼中,他們往往能夠敬重對手,但并不會真正敬重扮演“黑臉”角色的下屬。
對于職場中的“黑白配”策略,企業應強調寬嚴相濟,應關注員工心理健康和團隊和諧,避免過度依賴“黑臉”角色執行嚴格任務。同時,為“黑臉”角色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和職業發展機會,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