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1、早膺疆寄,2、曾李師徒。
語義:1、這里指,李鴻章年輕時肩負時代的重任,投筆從戎,轉戰四方,建功立業,已成封疆大吏。2、李鴻章自評:“我從師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
出處:古詩文網《李鴻章簡介》。
李鴻章像
二、出身農家,少年聰慧,25歲登科
李鴻章〔1823—1901年〕,本名章桐,字漸甫、子黻,號少荃。廬州府合肥人。政治家、外交家、軍事統帥,為晚清重臣。
李鴻章出身農家,世代耕讀,與功名無緣,直到其父進士登科,才從科甲奮起,遂為廬州望族。
祖父李殿華耕讀為生,守著兩頃土地,過著清淡的日子,又設塾教書,督促兒孫讀書甚嚴,把登科入仕、振興家業的希望,寄托在孩子們身上。
他也如愿以償,其子李文安,即李鴻章父親,道光18年〔1838年〕登科,為曾國藩同榜進士。李文安任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盡心職事,政聲卓著。咸豐年間,受命回鄉辦團練,55歲病逝任上,追贈建威將軍、通奉大夫。
李鴻章少年聰慧,6歲入家塾讀書。后來,師從堂伯父李仿仙和名士徐子苓,攻讀經史,鉆研章句。
道光20年,他18歲,考中秀才。父親李文安為京官,望子成龍,函催入京就讀,準備應試順天府。他意氣風發,遵命北上,途中作《入都》詩,表達遠大志向:“—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還表達“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的心愿,打算廣泛拜師交友,以架設通往成功的橋梁。
入京后,他在父親帶領下,遍訪安徽籍呂賢基、王茂蔭等高官,又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大儒曾國藩門下。其時,曾氏走紅,待人誠謹,便“朝夕過從”,講解理義之學、傳授經世之道,為他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道光24年,應順天府試,考中舉人。道光27年,他25歲,以會試及第、殿試二甲36名,進士登科,朝考后授翰林院庶吉士,入常庶館進修。三年后散館,改授翰林院編修,入值武英殿。曾國藩稱他為“偉器”。
三、儒臣從戎,早膺疆寄
咸豐三年〔1853年〕初,太平軍攻克安慶,殺死安徽巡撫蔣文慶。李鴻章慫恿工部右侍郎呂賢基上奏,并代他寫出奏章。
咸豐聞奏,命呂賢基任安徽團練大臣。呂賢基對李鴻章說:“你促我上,帝命我往,我也拉上你,奏調同行。“李鴻章遂任呂侍郎助手,一道回籍,督辦防剿。從此,李鴻章踏上從戎崛起之路。次年,由王茂蔭舉薦,其父也受命回鄉,與兒子一道,共辦安徽團練。
李鴻章先后隨呂賢基、福祿等高官,與太平軍作戰。又獨自領兵駐守和州裕溪口。他以書生帶兵,靈活機動,也時有浪戰,數經風險,便漸悟為將之道,不在一時的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咸豐5年2月,他領兵攻克含山縣城,朝廷授知府銜。第二年,隨巡撫福祿作戰,攻克巢縣、和州,賞按察使銜。他立功多,升官快,遭人嫉妒,蜚短流長的,他深感苦惱。咸豐7年,其父積勞成疾,逝于任上,巡撫為報丁憂,他為父守制,結束了5年團練活動。
四、曾李師徒,組建淮軍
咸豐8年,太平軍攻陷廬州,李鴻章攜家避難,輾轉到南昌,寓居其兄李瀚章處。這時,他官場受氣,心情悲涼。而其兄為湘軍總理糧秣,便牽線搭橋,讓他入湘軍統帥幕府,襄辦軍務。
其時,正值湘軍三河敗績,急需人才,又是師徒重逢,曾統帥非常高興,對他“特加青睞,悉心訓誥,曲盡熏陶”。在曾統帥指導與影響下,他的思想、性格,甚至生活習慣,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曾性懦緩,慮事再三,而李性明快,決事果斷,師生搭配,剛柔相濟,完美組合。又經時間洗禮、大事磨合,曾統帥對他另眼相看,“軍國要務,皆與籌商”,他遂成統帥的左右手。
曾李師徒
咸豐1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江南士紳避聚上海,求救于曾國藩。曾統帥動員曾國荃、陳士杰未果,轉商于李,李鴻章則欣然應命。可是他手下無兵,淮軍遂因運誕生。
咸豐11年,李鴻章奉詔組建淮勇。他得益之前的廬州團練,以及他父子的老關系,張樹聲、周盛波、潘鼎新、劉銘傳等團練武裝,紛紛響應,迅速集結,組成四營淮勇,開赴安慶集訓。同時,他又命三弟李鶴章返回合肥,繼續召募各地團練舊部。
同治元年〔1862〕正月,淮勇抵達安慶,曾國藩親臨考察,并擬訂營制營規,又擔心新軍力單,從湘軍借兵八營、“贈嫁”親兵兩營。這樣,淮勇便有了14營的建制,擁有近萬兵將。
二月,曾國藩在李鴻章陪同下,檢閱了安慶的淮勇,代表清廷正式宣布淮軍建軍。這時,李鴻章也從曾國藩的幕僚,轉為軍事上獨當一面的統帥,成為清廷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
三月,淮軍抵滬駐防,又由曾國藩舉薦,李鴻章任江蘇巡撫,兼上海通商事務大臣,解決了兵源、糧餉問題。
李鴻章創辦的淮軍與北洋艦隊
五、淮軍改制,保衛上海
李鴻章上任之初,形勢極為嚴峻。上海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又是最大通商口岸,華洋雜處,風情各異。同時,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雇傭軍抵御太平軍,而對淮軍不以為然,“皆笑指為丐”。此時又值太平軍二次大進攻,能否守住上海,以圖發展,是淮軍面臨的最大考驗。
李鴻章謹遵曾統帥的教誨,“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吏治洋務皆置后圖”,親自指揮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場惡戰,成功守住了上海,讓中外人士刮目相看。
接著,淮軍改制,更仿夷軍,裝備洋槍炮,聘請洋教練,練成新軍隊。同時,招降納叛,兼收并蓄,擴軍江蘇,增大編制,驟至6、7萬人,成為大清國裝備最精良、管理最新式的一支武裝部隊。
為了訓練淮軍,與雇傭軍聯合設防、互通情報、協同作戰。他與雇傭軍統領戈登關系良好,是好友兼贊助他的人。
他在上海站穩腳后,開始從“察吏整軍、籌餉揖夷”各方面著手,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六、協同湘軍,剿殺太平軍
同治元年底,李鴻章配合湘軍,主動進攻太平軍。他率領淮軍,收復常熟、太倉、昆山等地。接著發兵三路,分別進攻蘇州、無錫和吳江,切斷太平軍增援南京的通路。
后來,攻破堅城蘇州,盡殺不降者,曾國藩贊他“眼明手辣”,朝廷加他太子少保銜,并賞黃馬褂。
與此同時,北路攻克無錫,南路攻克嘉興。
同治三年,他又攻下常州,捕殺太平軍護王和佐王,收復了整個蘇南。此時,雇傭軍解散,又大部并入淮軍。朝廷賞李鴻章騎都尉世襲。
當時,曾國荃久攻南京不下,朝廷屢詔淮軍會攻,李鴻章顧及兩軍關系,怕染指搶功,而調頭南攻;后聞攻城地道已成,才派出27營會攻,而曾國荃出示會攻信札,激勵眾將,湘軍便立即爆破城墻,一舉攻克南京。
事后,曾國藩執其手致謝:“愚弟薄面,賴子保全。”朝廷因克復南京,封李鴻章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
鎮壓太平天國后,曾國藩擔憂功高震主,遣散湘軍大部,而李鴻章則為“靖內寇”,更為“御外侮”,而保留了淮軍。十月,李鴻章升兩江總督。
七、鎮壓捻軍,改任湖廣總督
同治4年,捻軍全殲僧格林沁部,勢力大增。朝廷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鎮壓捻軍。而湘軍大部已裁撤,他只好借調淮軍,督師北上。朝廷遂命李鴻章在兩江任上,為之調兵、籌餉。
歷時一年半,曾國藩因“分兵駐守、劃河圈地”,拉長了戰線,分散了兵力,剿捻失利,又因處理天津教案失當,激起公憤,同治5年9月,朝廷撤免他的欽差大臣與直隸總督,命李鴻章繼其任。而其時捻軍分為東西兩支,西捻已經西逸了。
李鴻章與慈禧太后照片
李鴻章上任后,又增兵7萬,采用“以靜制動、扼地兜剿”戰術,剿滅東捻。經過長期固守、侍機圍殲,于同治7年11月,將東捻主力消滅,余部流竄南下,在蘇州被全殲。
西捻西逸,輾轉至陜西,被左宗棠楚軍打得大敗后,遂又回折東進,在淮軍扼地追剿的直東,又數次被打敗。同治7年6月,西捻殘部被淮軍一舉殲滅。
捻軍覆滅后,朝廷開復李鴻章歷次降革處分,改授湖廣總督,賞太子太保銜,授協辦大學士。
八、升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同治9年,李鴻章又升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加武英殿大學士。同治13年,晉文華殿大學士。光緒20年〔1894年〕,賞三眼花翎。
時人認為,李鴻章坐鎮北洋,遙執朝政,凡內政外交,常依為重,此時直隸總督府,幾成大清第二朝廷。
縱觀李鴻章一生,他科甲儒臣,以用兵起家,為淮軍和北洋水師創始人與統帥、洋務運動主要領導人之—、派遣出國留學生、創辦新式學堂、支持維新變法,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16個條約,為晚清重臣,與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并稱“中興四大名臣”。
他忠誠謀國,不顧毀譽,“內悅昏君,外御列強”,敏銳洞察,靈活斡旋,艱苦卓絕,勉力爭權,維護著大清的國運,無奈朝廷腐敗,國勢羸弱,有心護國,無力回天,還受盡列強凌辱,甚至橫遭暗殺,在被迫簽訂《辛丑條約》后,竟然“嘔血碗許”,盡瘁而逝,死也不能瞑目。對他處事的艱難境地,梁啟超無限悲慟,感嘆“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李鴻章與美國總統格蘭特合影
慈禧太后稱李鴻章:“以儒臣起家軍旅、早膺疆寄,輔佐中興、削平大難,匡濟時艱、輯和中外”,為“再造玄黃之人”。
西人稱他為“中國俾斯麥”,與美國總統格蘭特、德國首相俾斯麥,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俾斯麥曾對記者說:“法國人可并不將‘俾斯麥’一詞視為任何恭維語,而且我自己也難望得到‘歐洲李鴻章’的稱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認為:李鴻章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與世界列強一爭長短的人。”
當然,李鴻章是有爭議的人物,是非功過如何評,應是今人的歷史課題。諸位,想參與嗎?陳存選2024、05、12
李鴻章與俾斯麥合影
合肥李鴻章故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