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譜。余少時尤愛讀史,故自號春秋,然所讀皆不精;十年前,改習方志,閉門造車自得其樂;近來,頗好識譜,蓋補方志不足,亦有樂趣,奈何舊譜難覓,所得不豐。
今借得錦里林勝勇珍藏的乾隆本《錦里林氏族譜·林澹壘公家譜》,發現新知無數,特摘錄一二共饗其成。
一、肇基錦里為五世仙童,為何追溯始祖至天福?
錦里譜載,宋德祐二年(1276),林天福由漳浦遷泉州同安縣嘉禾里石湖“詰戎御侮”;元至元十七年(1280),升授沿海招討使署漳州路總管軍民并管府尹,“遂相顏興祖基,名花園,始居之(漳州)”;元至元十八年(1281),授武略將軍,世襲上千戶侯。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天福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七歲,之后長子德慶、長孫興義先后承襲上千戶侯,仍署漳州路管軍民。元至大二年(1309),德慶過世,葬于海滄“沐瀆保青礁村帝廠后壁山”。
注曰:從天福到德慶,生時、死后所居皆與青礁顏氏有關,或許是某種意念的隱隱作用,才使得林氏最終落戶到了海滄?
至治年間(1321-1323),興義胞弟興智由漳城正式徙居金沙(地名林厝井)。是時,海滄地區新移民活躍度高,所到之處百廢待興、生機勃勃。興智的到來,或許是因為被派任某職,又或許是為了能陪伴父親左右,最后竟扎根于此。至正二十五年(1366),興智買得“沐瀆保石囷村李森地”一所重新安葬了林天福,至此,武略將軍上千戶侯林氏祖墓便正式定基海滄了。
至正間,興智子天從和天應由金沙向北徙居石囷,進入明代永樂年間后,天從子仙童再遷錦里,從此,林氏在海滄的最大根據地錦里正式成型。盡管林天福后裔播遷各處,但真正能形成巨族,并保留林天福、林德慶等祖墓者,似乎只有錦里林氏一支,故而錦里以林天福為始祖,與天福兩位兄長天牗、天用共同構成南宋末進士林瓊宗派下的三足鼎立之勢。
二、宋元海滄三明星:沐瀆、中柵和吳慣
在林氏祖墓葬地中,除去山水田園的記載外,計有三個村以上的行政地名,沐瀆保、吳慣保、中柵保:如始祖天福葬“沐瀆保石囷村”,二世德慶葬“沐瀆保青礁村”,三世興智與子天從合葬“沐瀆保石囷村”,三世妣白氏與長媳沙氏葬“吳慣保東坑山”,五世仙童夫妻合葬“中柵保歐垅山”,六世澹壘葬“中柵保金沙后埭頭”。
這三個保,乃宋代海滄的三個明星地名,比海滄、青礁等更早出彩。
北宋元豐八年(1085年)定稿的《元豐九域志》,在描述海滄所在的龍溪縣時,僅羅列了六個地名,“海口、峽口、清遠三鎮;吳慣、沐瀆、中柵三鹽團”,這其中海滄竟占到了4/6,分別為海口鎮和吳慣、沐瀆、中柵鹽團。起初,筆者根據吾貫社、沐瀆嶺,推測吳慣、沐瀆在海滄,不曾想錦里譜不但明確歸屬,甚至也道出了各自大致的位置。而中柵保,可謂是錦里譜帶來的最大驚喜。
崇禎《海澄縣志》卷七兵防志「兵防考」載,“宋時瀕海有中柵寨,而海口濠門有寧海寨”;明《備倭記》卷上載,“漳州之中柵寨則在龍溪中柵保,沿海寨則在漳浦南詔塢,今為詔安縣,共寧海寨在海口鎮外濠門,蓋紹定二年漳守李勛請建也”。如此,考慮到沐瀆鹽團、寧海寨的位置,中柵保應該位于后井以東沿海較為合理,只是指代何處仍需再考。
注曰:柵若讀shan,和鐘山在官話中相當接近,但作為沿海水寨,不宜內縮于海灣之內。又吳慣地名,有多個出處用字皆如此,可見坊間偶傳的“吾貫”源自五個人家應是訛傳。
三、石峰巖或在元代以前便已存在?
石峰巖,位于蔡尖尾山鐘山村境內,最早見載于乾隆版《海澄縣志》,另依鐘山蔡氏耆老口傳,其始建年代為明清之季,現存舊物也未發現明以前的相關信息。
但錦里譜四世天從,卻載有,“按公于元順帝至正間,自金沙徙居石囷村,與弟天應公喜舍彌勒佛三尊,另田一段、山一所,充入石峰巖作香火之費”。按此,石峰巖或可能早于元代便已存在。
注曰:天從由金沙遷居石囷,即捐香火之資,此舉可能是針對石囷村發起的答謝。而石囷村范圍內,曾有一所頗有影響力的寺院,名曰“云峰院”,此石峰巖也可能是云峰的誤寫。
四、補入一名安邊館通判日“來日升”
安邊館作為巡海道派駐海滄的鎮撫機構,在海澄縣設立之前,實質上已在海滄實行了與縣一級相當的準行政管理。其最高主事官為福建八州府的通判,每半年輪值一人。但因資料遺失,縣志中僅記錄了寥寥數名安邊館守官而已。
錦里譜十世樹德,“嘉靖三十三年癸丑,漳郡駐劄安邊館興化府通判來公諱日升旌表善士于公之門”,按崇禎《海澄縣志》卷六「安邊館通判駐札海滄歷官」“來日升,浙江蕭山人,興化府通判,三十二年正月任”。兩記錄對比,莫非來日升任期有一年之多?或許有一方記錄有誤吧。
五、何山兜,因城而名“山兜城”
按錦里譜,四世天從生男四,各自開基立派,“長曰仙保,未成人而卒;次曰仙童,始遷錦里,是為錦里始祖;三曰僧童,遷居山兜城,是為山兜城始祖;又娶漳郡陳氏…生男一,曰仕童,遷山頭,是為山頭始祖”。
此山兜城,多次在錦里譜中出現,五世僧童作為山兜城林氏始祖,其妣劉氏卒葬“石囷西坑山”,或說明山兜城即在石囷附近。又九世清源娶“何山兜何伯器女”,十世景碩三女“適山兜”,十一世欲達次女“適山兜城何家”,從山兜、何山兜何氏、山兜城何家綜合推斷,此山兜城應指何氏聚居的山兜,俗稱“何山兜”,位于今海滄農場境內的何山兜社(亦稱禾山兜、河山兜)。
又十一世存儀“夫妻合葬山兜上磘山上磘椅園中”,十二世應明“葬在山兜前埔雷公石邊”,山兜既然包含了上瑤、前埔雷公山,那么其位置可能遠大于今日的海滄農場,覆蓋到了古樓農場的范疇,山兜或指文圃山余脈包圍著的山坳內。
山兜之所以稱為山兜城,與其境內曾有一座土堡有關,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三十海澄縣·土堡載有“長嶼堡、何山堡、石囷保、鐘林尾土樓、登瀛土樓、青礁土樓,俱在一二三都”,又崇禎《海澄縣志》卷七城堡補充道,“何山堡,鄉人何伯崗所筑,今稍頹”。以此觀之,何山堡應建于明萬歷以前,估與長嶼堡同期,均為嘉靖末年為抵抗倭寇所建,故而山兜也被稱為山兜城,至于僧童被稱為山兜城始祖,可能是嘉靖以后的通稱。
六、蘇林位置
按嘉靖《龍溪縣志》載,一二三都轄有十七社,其中未明地點之一便有“蘇林社”。按乾隆《海澄縣志》卷十九「庵」記有蘇林庵,“在窟里社之南”,窟里社或指海滄農場內的田厝窟,舊時有頂窟、中窟、下窟等地名。按錦里譜,十世景德妣蘇氏卒葬“山兜蘇林堡馬厝山覆鼎”,可知蘇林保就在山兜范圍內,馬厝山或指馬山,那么蘇林應位于田厝窟與馬垅之間。
七、呂宋大屠殺
崇禎《海澄縣志》卷十四「寇亂」載“萬歷三十年,華人在呂宋者為呂宋王所殺,計捐二萬五千人,為澄產者十之八”。又,澄志記錄了兩名海澄人命喪其中,其一為進士謝宗澤姊妹謝八娘的夫婿江光彩,而錦里譜則增加一人,十三世啟泌,“因在呂宋,值番亂歿于呂宋”。
八、慈濟南北宮
按清光緒楊浚所著《白礁志略》載,慈濟宮有東西南北四宮之說,又按崇禎《海澄縣志》卷十三「宮祠」“祀吳真人,在青礁為東宮,而白礁為西宮”,南宮和北宮則鮮少記錄。錦里譜墓葬處常卻提及之:
十三世啟元,“葬在北宮前,北宮即六社庵,長園社邊也”。
十三世啟嶶“越(康熙)乙酉,夫妻合葬在后山尾南宮石路邊”。
十三世爾大之妣鄭氏,“與姑合葬在后山尾南宮后”。
十三世爾魁“葬在南宮后”。
崇禎《海澄縣志》卷十五「庵」載,“六社庵,在馬垅亭,祀吳真人”;道光八年《慈濟北宮碑記》載,“吾鄉有六社宮,大觀毓秀,文圃分靈,匾曰‘慈濟北宮’,奉祀保生大帝,法壤肇興宋代”,此六社庵即慈濟四宮之一的北宮,位置在馬垅、長園、徐坑之間,今已重修,美輪美奐。
九、鐘山蔡氏或來自角美鎮蔡店村倉里社
按錦里譜十世樹德世敘載,“十世祖諱樹德,原名日偉,號錦原,謚純軒…娶鐘林美倉里蔡體附之次女謚順慈,生于正德十二年丁丑八月廿五日酉時”,于鐘林美之后又加倉里(同滄里),莫非其指代二者有某種關系?在龍海區角美鎮蔡店村滄里社的蔡氏崇本堂里,有一塊樹立于光緒四年(1878年)的重修碑記,上有重修者捐銀記錄,曰“肇桂偕弟純泰捐銀肆佰伍拾員…相官捐銀陸員、鐘林美房共捐銀壹佰零貳員”。就憑“鐘林美房”四字,似可明確鐘山蔡氏與滄里蔡氏的從屬衍派關系。滄里蔡氏開基祖為文烈公,系龍溪縣開漳始祖蔡彧的九世孫,于北宋初年從角美洪岱遷往臨近的滄里。
瞎記|閑記|筆記|史記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圭海四記,ID:Amoynotes,中國·廈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