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事兒可能要瞞不住了——
淘寶說今年618要取消預售……
別打別打,就皮那么一下。(頂鍋蓋.jpg)
4月中旬的時候,就有平臺內部人員和商家透露了“小道消息”:京東淘寶兩家在今年的618電商大促活動中,都將取消預售。
5 月 6 日,淘天集團大促項目組直接在商家大會上公布了 2024 年 618 大促的規則調整,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取消預售 ——5 月 20 日晚八點直接售賣,全程價保。
作為經歷過被女朋友拉人頭,做了無數次任務的好男人,黑馬還是不敢相信淘寶這次真的“放下屠刀”。
眾所周知“天下苦預售久矣”,在大促活動里做過“數學題”的網友不知凡幾:
圖源:人民日報
而且大促硬折扣的好日子沒過幾年,就眼睜睜看著優惠從眉清目秀的“打五折”,變成跨店滿減湊單,最后“進化”成蓋樓、疊貓貓這些花里胡哨的活動。
像黑馬這種糙漢,面對復雜的活動規則,完全就是兩眼一抹黑。
圖源:網絡
更何況就算我自愿放棄所有優惠,不去研究規則直接下單,長達半個多月的預售期也能讓我焦頭爛額。到后來,黑馬基本上就和這些大促Say goodbye了。
做個小調查:
很抱歉,請在手機微信登錄投票
觀眾老爺們會參加618、雙11這種大促活動嗎?單選
對不起,玩不來,規則看麻了
搞啊,年年都參加,有種和平臺斗智斗勇的成就感
有需要就買,不會刻意花太多心思在上面
金盆洗手了,一頓操作猛如虎,戰績不如pdd
那你說,這樣一個能讓電商平臺不顧消費者聲音,死守陣地12年的“預售機制”,今年說不搞就不搞了……
不是黑馬陰謀論,這背后真的沒有“別有深意”?而且取消預售,到底能不能讓消費者回歸最純粹的大促體驗?
預售來了,又走了
在考慮平臺是不是別有深意之前,我們先弄懂為啥這些個電商,都那么喜歡搞“預售”。
我們都知道,雙十一剛開始那幾年,不少消費者是真的把它當作“一年一度”的購物狂歡節來對待的,守著零點拼手速下單唯恐手慢無: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從最初2009年的5200萬元,一路飆升到了2011年的52億元,2012年的時候更是狂翻3倍,來到了191億元。
數據來源:阿里巴巴
而這龐大的交易額背后,是平臺、商家、物流的多方努力:
比如商家需要提前備戰大促活動,備足庫存應對爆發性的購物潮;物流為了保證運輸周期,要有短時間承接巨量物流壓力的能力;而平臺則要集中做好爆發性活動背后的運營保障、售后糾紛等后勤工作。
但隨著交易規模持續增長,這種短時間、大規模的爆發性大促,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各方是真的吃不消。
所以2012年的時候,天貓試水了“預售制”,在11.11日之前增加了27天預售期,2014年“預售”正式被天貓請上了主座。
“預售制”從將商品加入購物車到預付定金再到結尾款發貨,中間大概要等十多天的時間,而這段等待期恰好就給商家核算庫存、物流計算倉儲數據預留出了充足的應對時間,簡單來說就是有效減輕了商家和物流的壓力。
而讓平臺欣喜的是:“預售”除了能減輕各方壓力,更牛逼的地方在于,其拉長大促戰線之后,成交額變得更好看了不說,還能有效從友商手上留住消費者的在線時長和打開頻次,簡直一石二鳥。
于是這么一個對平臺和商家“百利無一害”的制度,在之后的十年里幾乎再沒缺席過任何一次大促,“預售”甚至一度脫離大促,開始常態化。
但問題來了,平臺是爽到了,消費者這下郁悶了啊:買個啥東西都要等半個月,“拜托我是消費者,我為什么要因為你們的庫存壓力,犧牲自己的購物體驗啊?”
還有的消費者在網上吐槽,“自從進入大促的氛圍后,就發現買不到東西了,許多商品都在預售。”(黑馬:是本人沒錯了)
而且原本只需要一個晚上暴手速、搶折扣的“腎上腺激素之戰”,被預售一再拉長,時至今日,大促周期加上前期營銷和后期長尾,都快接近兩個月了,消費者那點購物狂歡節的儀式感,早被消磨殆盡。
你看這兩年,平臺大促戰績連GMV都不放了,難道是不想嗎?
所以從去年開始,京東、抖音就悄咪咪的拋棄了“預售”。
那有平臺率先“反水”,消費者用腳投票,自然涌向了更“方便”的平臺,更何況隔壁還有個“常態化折扣”的拼多多虎視眈眈,淘寶看了看手上的“預售”,突然就覺得不香了。
再加上最頭部的那波帶貨主播,這兩年各有各的“寄”法,而預售作為電商直播的“最佳伴侶”,背后的利益相關阻力也小了不少,這次淘寶取消預售的同時,也只會在直播間進行小范圍預售。
所以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電商取消預售都是勢在必行的事情,而這個趨勢隨著淘寶的“妥協”,估計很快也會在更多的平臺普及,“去預售”時代,看起來近在眼前了!
淘寶“慌”了?
其實淘寶的妥協也在黑馬的意料之中。
昔日電商一哥,這幾年勢不可擋的“萎靡”了:2024年2月,阿里巴巴發布的最新一期財報顯示,阿里巴巴在2023年第四季度的總收入為260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
其中,淘天集團在去年四季度僅實現營收1290.7億元,同比增長2%。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拼多多的超高增速增長:2023年財報顯示,其全年營收2476億元,同比增長90%。而去年拼多多股價狂飆,市值反超阿里巴巴,登頂電商新王寶座。
一邊是第一代電商巨頭的英雄遲暮,一邊是行業后起之秀方興未艾,難免唏噓。
另外,直播電商還帶動了短視頻平臺的跨界競爭:2023年抖音商品總成交額同比增長277%,常客滲透率已經超越天貓超市和京東超市,僅次于淘寶和拼多多;幾乎同時,快手也在成為了繼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后第五個交易總額破萬億的電商平臺。
所以今年,淘寶先是上線了“僅退款”選項,在商家和消費者的對峙中,“梭哈”消費者立場;又學習了京東的 “送貨上門” 服務,試圖在用戶服務上繼續加分。
加上這幾天刷屏網絡的“淘寶免單”活動,淘寶這次頗有種破釜沉舟的氣勢。
取消預售≠回歸狂歡大促
那第二個問題來了,取消預售真的讓消費者體驗變好了嗎?
取消預售,現貨折扣,縮短購買周期,聽起來好像確實變香了是吧。
But黑馬發現事情好像并沒有那么簡單:我們回想一下,淘寶最開始辦雙十一時,我們對它的定義是什么?是不是一年一度最劃算的購物狂歡節?
也就是說,最初電商大促對消費者來說,就等于告訴你“在這個時間來買東西,就能買到全年最便宜的價格。”
那我們來看一下:以淘寶京東為例,淘寶今年618活動從5月20日正式開始,分兩波現貨售賣,第一波從5月20開始,第二波從5月31日開始,整個活動周期持續近一個月。
如果按照加上前后的造勢營銷,比如4 月 23 日到28 日的“百億秒殺節”、510的周年慶、母親節、520等活動,整個周期跨度能達到兩個月。
京東稍微好一點,618活動從5月31日開始,隨后依次進入專場期、高潮期和返場期,但依舊能看出活動被劃分了不同階段。
那么問題來了,有沒有人能告訴黑馬,在長達一兩個月的促銷期內,到底啥時候買才是最便宜的?就算現在平臺都有保價,但有經驗的都知道,保價也不能確保一定就是最低價,索賠也要花不少功夫。
我們最想知道的是明確的“最佳購買時機”,而不是一再被拉長、分走太多時間成本的周期性活動;你要么把低價常態化,讓消費者隨時都能買到“最低價”;要么集中爆點,用明確的“低價”吸引用戶目光。
2012年淘寶雙十一關鍵詞
顯然“取消預售”并不能達成這個目的,它最大的作用可能只是優化消費者購物體驗,能挽回一部分消費者受傷的心就算成功。而大促的本質實際上已經脫離了“狂歡節”,朝著“常態化折扣”的目的奔去了。
站在消費者角度來看,“取消預售”為我們帶來了更便捷的購物體驗;但如果站在購物決策的角度來看,“取消預售”并不能改變大促依舊是那個被繁瑣營銷環節加身,臃腫難以下手的活動的事實,它不能給到我“最低價”的決策建議。
因此黑馬更愿意相信,取消預售只是平臺在優化購物體驗中,最容易被用戶感知到的一個措施,而比起通過大促折扣引流,“常態化折扣”或許才是平臺們最終的目的。
PDD:這波沖我來的?!(狗頭.jpg)
而這或許就是“拼門”留給友商們的參考答案,畢竟零售最終還是要回歸價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