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靜事件再次深刻證明:讓員工用個人名義做企業矩陣號,這條路根本行不通。
這個操作,璩靜不是發明者,只是個模仿者。一些知名互聯網企業、汽車企業,還有一些其他領域的頭部企業,多年前就開始這么干了。
但是,如果你對企業新媒體運營領域保持著持續的觀察和思考,就會知道:之前各家企業的這種嘗試,都是失敗的。
只不過,其他家的失敗,都 是 以 運 營者擔心出輿情、 發內容 太 保守, 或發內容 太功 利太 硬廣化,導致賬號半死不活, 最后領導 覺得沒趣兒了 自動 放棄告終 。
為什么會失敗?
這是因為,讓員工個人名義開企業矩陣號,本身就是個逆著自媒體規律的做法。
自媒體平臺的生態規律,是 內容生產 者 海量出現,且都是個性化的個體,然后以平臺規則為大自然規律,在 生 物進 化法 則之下 ,賬號 自然 淘汰、自然生長(一些內容沒有營養的賬號也有高流量、也被平臺扶持,是另一個話題,在此不討論)。
賬號個性化,是自媒體平臺生態的最基本規律。你想曬孩子就曬孩子,想曬廚藝就曬廚藝,想曬大胸或胸大肌,就曬大胸或胸大肌,想罵人就罵人,想喊叫就喊叫,想發什么就發什么,一切內容因真實的興趣、情緒而生,生來自由,五彩斑斕。
而那些以員工個人名義開設的企業矩陣號,首先員工并不愿意在這樣一個賬號上表達自我(因為這個賬號里的“我”,本來就不是真正的我),其次是它完全沒有生長的自由度,天生就是功利化的,你既不能像璩靜那樣為了流量不管不顧,也不能在單位需要你發聲的時候你不按照單位的利益發聲,說話也不是,不說話也不是,在尷尬中被迫前行。
簡而言之,這樣的自媒體“個人賬號”,違背了自媒體平臺生態的最基本規律,根兒上,就活不了。還不如把可以真實代表企業個性的企業自媒體號,認真搞好。
非要較勁,非要這么干,無異于在不懂基本物理學原理的情況下,耗時費力造永動機。
很多人,年紀大了以后,尤其是年紀大了還當上了領導以后,就失去了學習新鮮事物的動力,還美名其曰年輕人會干就行。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是日新月異的。
作為領導,如果你對不斷發展迭代的傳播新事物缺乏底層邏輯上的了解,那么你的判斷、指揮,就統統都是錯的,同時陷在錯誤中不自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