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元宵節,一個男人倒在了東北的雪地里,一股力量穿過了他的胸膛。在生命即將結束之際,他仍能聆聽見松柏林中呼嘯而過的聲音,目睹著樹上積雪的輕柔飄落。
這片林海雪原,多么美啊!
這是他數十年來守護的土地,也是他安息的地方。松青、雪白、雪紅,人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地方,叫做靖宇縣。
1905年2月,楊靖宇出生在河南,在確山縣那個叫李灣村的小村子里,家族世代為農民。在他5歲時,父親因農活勞累過度而英年早逝,他們一家不得不依靠親戚生活,過著艱辛的日子。
那時正值“辛亥革命”的爆發,人們將希望寄托于此,期望國家能有一片新天地。然而,接連而來的是南北議和、袁世凱篡權、軍閥混戰。楊靖宇在這個混亂而衰敗的時代里成長,他唯一的依靠就是母親。
這位叫張君的女人為了撫養孩子,不僅承擔了所有的家務,還像男人一樣在田間勞作。她心地善良,遇到逃荒的外地人,總會慷慨地分給他們食物。張君勤勞、堅強、善良的優點潛移默化中不斷地影響著楊靖宇。
楊靖宇8歲時,張君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要送楊靖宇去讀書,而且要一直讀下去。那時,中國絕大部分農民都是文盲,父母把孩子養大后,往往希望他們跟著自己下地勞動,為家庭增加勞動力。然而,張君寧愿節衣縮食,也要供養楊靖宇讀書。她希望楊靖宇能夠擺脫貧困的命運,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然而,張君沒有想到,楊靖宇會走得如此遠......
他不僅想讓自己擺脫貧困,還希望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邁向幸福的生活。
楊靖宇最初在本村的私塾里讀書,那里教授的是四書五經。雖然在這個巨變的時代背景下,這些知識似乎有些過時,但楊靖宇仍然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他最喜歡的是《孟子》中的那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那個時候的每逢節日,農民都要給地主送禮,這種陋習主要是表達農民對地主的敬意。送的禮物越多,就表示地主的權勢越大、越威風。 有一次,楊靖宇的二叔生病了,他讓楊靖宇代替自己去王地主家送禮。然而,楊靖宇卻一直不肯前往,他氣憤地說:“王家是人,咱家不也是人嗎?為什么要給他們送禮?還要稱呼他們為‘老爺’?這太不公平了!”結果,這份節禮終因楊靖宇的反對而沒有被送到王地主家。
舊時地主婆(中)
楊靖宇15歲時,他考入了確山縣立高等小學。這所學校是全縣最高的學府,每年只招收50名學生,地主和官宦子弟都云集于此。他們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常常看不起貧寒家庭的同學。
一次,一個富家子弟讓同學們充當他的馬騎,同學們不愿意,于是他就動手打人,將同學打倒在地后,還騎在同學身上。楊靖宇目睹這一幕后,毫不猶豫地痛打了富家子弟,直到對方保證以后不再欺負同學,也不會告訴他父親,楊靖宇才松開了手。
從此,對于富人的不仁和對人人平等的追求,這些理念在楊靖宇的心中就深深扎下了根。
確山高小的課程與私塾有很大不同,學的不再是四書五經,而是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等現代課程。楊靖宇的眼界大開,學到了許多新知識。
課堂外,以五四運動為起點的新民主主義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要救國就必須讀書”的口號振聾發聵。楊靖宇深受感動,與許多進步青年一樣,探索著解救中國、改造社會的道路。
在確山高小畢業后,他選擇了工業救國的道路,順利考入位于開封的河南省立第一工業學校。學校后面的花園里有一個宋代點將臺,傳說是岳飛指揮軍隊的地方,楊靖宇通讀《說岳全傳》,對這個地方情有獨鐘,希望自己也能成為一個英雄。
除此之外,楊靖宇的心中還懷揣著為勞苦大眾奮斗的使命。他入學考試時的作文題目就是《勞工神圣論》。 在學校里,他經常與進步的老師接觸,其中包括中共黨員賀光吾,這對他的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楊靖宇第一次接觸到了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從此走上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楊靖宇將共產主義作為了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達成。為了推翻軍閥統治,國民軍東征、南討、北伐,所向披靡,四方群眾紛紛響應。楊靖宇也開始積極宣傳,向同學們分析軍閥殘暴統治人民的事實,鼓勵他們行動起來,反抗軍閥。他的講話既有事實,又有理論支撐,慷慨激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當時,北伐軍一路勝利,即將打到河南。然而,軍閥卻以時局緊張為借口,采取殘忍手段,制止了學生們的活動。
1926年秋天,楊靖宇加入了共青團。此時,他面臨著一個選擇,是繼續完成學業,還是輟學回家? 他毅然選擇了后者,成為一個真正的戰士。
1926年10月,楊靖宇回到了確山縣。家鄉發生了很多變化,民間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紅槍會、黃槍會、白槍會,都是農民們為抵御戰亂而自發組織的。楊靖宇的任務就是引導這些組織走向正軌。
他在鄉村四處奔走,串聯各方,向大家宣傳新民主主義,逐步建立了農民協會組織。
1927年4月,楊靖宇召開了確山縣的農民大會,兩萬余人參加,高舉紅旗,聲勢浩大。兩天后,他領導的確山起義爆發了。
起義勝利后,楊靖宇領導建立了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這是河南省第一個農工政權。該委員會廢除了地主的特權,推動了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民。楊靖宇帶領著農民邁向了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可是,美好的局面被“四一二事變”打破了,所有之前被推翻的貪官污吏和地主豪紳都卷土重來了。
1929年,楊靖宇被調往上海參加干部培訓班,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河南。培訓結束后,他被調往東北,開展地下工作。
在東北,他帶領南滿游擊隊進行艱苦的斗爭。面對日軍的侵略,他帶領部隊進行多次戰斗,士氣大振。他運用的心理戰術,通過喊口號、發動群眾,很快擊潰偽軍并俘虜了他們。
面對日軍的進攻,楊靖宇采取了半路埋伏、長途奔襲和化裝襲擊等絕招,打得日軍潰不成軍。他的勝利令日偽當局震驚,他們發起了持續四個月的“討伐”,但沒有能消滅南滿游擊隊,反而使他們的聲威更加響亮。
1933年,東北抗日聯軍成立,楊靖宇被推選為總指揮。他領導部隊開展了一系列戰斗,打擊了日偽據點,沉重打擊了敵人的士氣。
接下來的6年里,楊靖宇征戰四方,發揮了游擊戰的精髓,打出了名氣,許多群眾都說:“只有紅軍才能抗日”。
然而,日軍采取了“集甲并村”的狠毒手段,將抗聯和人民分離開來,抗聯面臨著物質短缺和精神絕望的困境。叛徒的出現讓情況更加危急,楊靖宇不得不采取分兵的策略,以避免部隊被全部殲滅。
他的部下逐漸減少,最終只剩下7個人。
他們深知敵人已經緊追不舍,每個人都面臨生死的考驗。然而,楊靖宇提出再次分兵的建議,希望能夠多活下來一個人,為中國的抵抗力量多增添一份希望。盡管部下不同意,但楊靖宇依然堅持,他深信只有活著才能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
于是,楊靖宇帶領其中兩個戰士向一邊突圍,而另外四個戰士則選擇了更安全的方向撤退。在告別的時刻,楊靖宇鼓勵大家相信勝利一定屬于我們。這句話,是他用行動和信念不斷重復的宣言。那四位戰士果然活了下來,因為楊靖宇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
然而,僅僅6天后,跟隨楊靖宇的最后兩名戰士也犧牲了,他只剩下孤身一人。
在山里,他遇到了趙廷喜等人,請求幫他買點食物和棉鞋。趙廷喜勸他投降,但楊靖宇堅決地表示:“中國人都投降了,哪還有中國?”
在約定的地點,趙廷喜帶來了日軍。幸好,楊靖宇提前意識到了這個陷阱,并沒有現身。他躲在附近的山上,然而他的腳印還是被日軍發現了。
此時的楊靖宇已經身心疲憊,多日未進食,只能以草根和樹皮充饑。嚴重的凍傷也摧殘了他的身體,他已經無法再繼續前進。他手持雙槍,靠在大樹上,憑借最后一點力氣扣動扳機。
日軍不斷勸降,告訴他抵抗沒有意義,讓他歸順,可楊靖宇只用扣動扳機來回答他們。
他用盡最后的力氣向對面的日軍喊道:
“以區區日本四島,斷無亡我中華之力!我雖然僅是華夏一匹夫,然以堂堂七尺須眉,抗日救國之信仰堅如磐石,富貴不可動搖!今日得以血濺山河我足矣!”
槍聲在山坡上響起,楊靖宇如巨人般倒下。 槍聲停了,只有蒙江的雪還在靜靜地下......
天地英雄氣,浩然壯國魂。楊靖宇犧牲了,他用血性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楊靖宇的一生,基本沒有受過長時間系統的軍事教育和培訓,唯一的一次就是去東北前在上海的短暫學習。他的實力完全是天生開掛的意志力和實踐中的學習能力!所以,所有的贊譽他都是值得擁有的。
放眼當下,“碧血青蒿兩千古,于今赤旗滿河山”。
楊靖宇的犧牲過去了80多年,新中國的成立還未到百年,那時的他正值青春,而如今青春的我們還有多少人知道并懂得他的偉大?
銘記歷史,才能知道自己來自何處,當去往何方。
致敬英雄楊靖宇!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