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徒開始,闖入男性主導的建筑業
Lexi 今年35歲,正是被國內稱作「中年危機」的年紀,但對Lexi來說,她身為建筑木工的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啟。
2019 年,Lexi 辭掉公務員,和伴侶一起移居加拿大。在其他藍領女性的鼓勵下,選擇進入這個行業。這是她成為學徒的第四年,完成這一年的學習工作,她就能正式「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女木工。
我們很難在建筑工地上看到女性的身影,即便有,也大多作為「丈夫的后勤」出現。一種最主流的觀點是,女性在體力上天然存在劣勢,沒辦法。在加拿大,建筑行業同樣是一個由男性主導的行業,但近些年來,對女性技術工人的支持越來越多。
Lexi的故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她和其他男木工一樣扛木頭、造房子,拿最佳員工獎,同另一位女同事一起創下至今未有人打破的公司記錄。我們請她寫下了一位女木工的進階之路,以及她在工作中收獲的樂趣和成長。
女性可以做建筑木工嗎?可以,而且可以成為做得最好的那個。
大家好,今天這篇文章來自我的好朋友看客inSight,一個圖文并茂說干貨的欄目,和數百位優秀攝影師一起,講述最生動的社會故事。
推薦大家關注。
辭掉公務員,重新開始
我從成都回來后,就一直想買一套自己的房子。不為別的,就想擁有一段自己獨處的時光
八年前,當我陪著伴侶坐在街頭,因為雅思聽力丟分流淚的時候,根本不知道未來在哪里。也從未想過身高 160 cm、坐辦公室的我,后來能成為一名建筑木工。
我和伴侶都是普通人,沒有過人的能力。 30 歲放棄體制內工作,來到加拿大重新開始,一開始只是抱著“怎么著應該都能活下去吧”的信念,沒想到就找到了屬于我的「神仙工作」。
我本科學的是會計, 2011 年大學畢業后,通過省考進入了體制,收入不高,但該有的福利都有。安穩,但未來也能一眼望到底。
入職時,單位缺寫材料的,就讓我頂上。幾個領導的思想匯報和工作總結、調研文章、文明單位創建材料……包括講話稿也落到我頭上。
但信息是沒人看的,調研文章是假的,思想匯報是無人在意的。寫這些只是為了完成指標,長長的文章,價值只在一個過關的數字。當然,講話稿也沒有人聽。除了寫材料的我,不會有人在乎連篇累牘的廢話。
另外一部分工作是應對上級單位檢查。為此我看圖寫話地編過不少假材料,應對市里的、省里的、文明單位的、專項小組的,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檢查。
我有強迫癥,還是「好學生心態」受害者。無論給我什么工作,我再不喜歡,都會要求自己干好。久而久之,單位領導同事一夸我「筆桿子」,我就痛苦萬分。
后來我甚至有了閱讀障礙,可以一個字一個字讀,但是讀個兩三行,我就忘了前面寫的什么。我經常問自己:工作的意義是什么?我創造了什么價值?為什么要有這樣的工作?有段時間,我經常早上先在伴侶面前哭一場,再去上班。
離開的原因很多,工作是其一,做自己不認可也不喜歡的事太可怕了。另一個主要原因,還是想和伴侶結婚,堂堂正正生活在一起。
2019 年夏天,我們來到了加拿大卡爾加里。這里靠近落基山,號稱牛仔城,每年七月份都會舉辦牛仔節,能見到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游客。李安的電影《斷背山》也是在附近取的景。
■ 卡爾加里附近的Spray Lake
我們走的是加拿大聯邦技術移民快速通道,實行打分制,很幸運當時分數要求沒有那么高,伴侶雅思考到了兩個 8.5 兩個 7.5 之后,我們的分數就夠了。順利海外申請移民,完成了重啟人生第一步。
其實來加拿大之后,我們才開始考慮工作的問題。
我學的是會計,工作后在體制內寫文書,過去的經驗在加拿大肯定是用不上的。這反而讓我卸下枷鎖,做好從零開始的準備。
剛到加拿大的時候,我在中餐館打了幾個月的工。當時我和伴侶的分工是,我先去做一些立刻能上手的體力活賺錢養家,而她在家備考執業證書。
在國內的時候,我就喜歡做木梳、木簪、木書簽這些小物件,動手能力不錯。也有健身的習慣,愛動、精力旺盛。根據這些特點,我們列出了一些可以考慮的職業選擇,比如飛機維修技師、手扶拖拉機斯基(農業機械操作)、汽修工。
如果沒有做木工的話,我應該會想去修飛機。只是這樣的工作培訓學費都比較貴,我們還沒那么多積蓄。
轉機出現在去新移民服務中心做英語語言能力 CLB 測試那天。加拿大有很多非盈利的公益組織,幫助像我們這樣的新移民適應環境,比如提供免費的英語培訓、幫忙報稅、修改簡歷、培訓職業技能。
在等待的時候,我們看到架子上有各種各樣的宣傳單,其中一張就寫著「免費培訓木工技能」。我們立刻眼前一亮,哇,這個機會非常不錯。
■ 當時的宣傳單
這種培訓是做木工學徒前的入門,學費全免,每個月政府還會發一千多刀的生活補助。
總共25周的學習時間,一半時間學習數學、科學、英語、寫簡歷和面試,目標是為了通過木工學徒入學考試,了解加拿大文化,學習如何在職場中交流等。剩下的一半時間,6周用來學習基本木工技能,2周投簡歷和面試,4周在實習公司積累經驗。
在結束半年的入門培訓后,我又在他們的幫助下做簡歷、模擬面試、聯系實習公司,直到順利找到一份工作,去公司當學徒。
我的學徒之路從此開始......
除了兩代女性的求職故事,這里還記錄了很多 離奇的事兒 。
在 DNA鑒定所,一條默 認的規則是,不要相信任何人。
同住一個屋檐下的親人。 同睡一張床的夫妻,可能也并不了解對方曾經干過什么。
曾有一家四口來做鑒定: 父親、女兒、兒子,和女兒生的孩子。 他們需要確定誰是孩子的親生父親,來判定誰給女兒的孩子支付撫養費。
工作人員乍一聽懵了,“父親是誰,你帶來了嗎? ”
一個更讓她震驚的回答接在后面。
別 再 錯 過 更 多 精 彩 故 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