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再無中南建設?
0 1
老牌千億級房企或將退市?
中南建設終于走到了這一天。
5月9日的A股,再度迎來一波上漲行情,滬指漲0.83%,創下年內新高。
然而股市的回暖沒能挽回中南建設的滑落,ST中南的股價定格在了0.56元,這是它最后的收盤價。
5月8日是ST中南連續第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15年的A股浮沉之路,ST中南以“面值退市”迎來終局。
當日晚間,ST中南發布關于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暨停牌的風險提示公告:
截至2024年5月8日,公司股票收盤價已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股,公司股票可能被深圳證券交易所終止上市交易,將于2024年5月9日開市起停牌。
而在此之前,ST中南連吃8個跌停板,下跌趨勢擋無可擋。
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ST中南已符合被強制退市的條件。
盡管根據規則,公司可以申請聽證,進行申辯,但大概率再難回天。
A股,或將再無中南建設。
前段時間,中南建設自身也在積極自救,暗合了董事長陳錦石曾說的:
“這一次沒有躺下,肯定能活著”。
被鎖定退市前的4月20日,公司控股股東“中南城建”曾與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太盟投資集團及江蘇資產等機構洽談債務化解、股權交易等合作。
近期,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也拿出“真金白銀”增持股票。
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施錦華、趙桂香、朱挺峰、陳金星、夏佐波和梁潔持續增持公司股份,截至2024年5月7日,增持主體累計增持公司股份446.81萬股,增持股份的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
然而這些操作還是沒有阻止公司的股價一路下跌,公司“保殼”的計劃徹底失敗。
與中南建設一起沉淪的還有11萬持有公司股票的股民。
0 2
5000元起家的地產巨頭
作為千億營收的地產巨頭,參建過鳥巢、國家大劇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等國家項目,從2000億規模到如今市值僅剩下 27 億。
中南建設的今天,讓人不禁唏噓。
他們的發家史,可以用“傳奇”一詞來概括。
1988年,時年26歲的陳錦石帶領28人,懷揣東拼西湊來的5000元資金,遠赴山東東營,掛靠海門平山鄉五大隊勞務資質的分包工程隊。
在改革開放初期,選擇地產這條路,不用想都知道他們日后必然飛黃騰達。從包清工做起,踏上了辛苦卻順風順水的創業之路。
2009年,中南集團完成在深交所上市。
2015年,陳錦石決定將地產業務向一二線城市集中,讓業務最終遍及全國26個省、160多個城市。
其后不久,中南建設就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2016年,中國房地產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史詩級政策出臺——棚改貨幣化。一時間,從北上廣一線城市,到中西部的十八線小縣城,無論中心或城郊,房價雞犬升天,至少都翻了一倍。
彼時,中南建設搭上了時代賦予的紅利,銷售規模從500億元直奔2000億元,終于在2020年成功躋身TOP20強房企。
然而,從行業“黑馬”到深陷困局,中南建設只用了3年。
2021年,凈利潤的爆冷更是讓投資者大跌眼鏡,當年凈利潤虧損33.8億元,同比下降147.8%,這是中南建設成立34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2021年我們交出了一份歷史上最差的答卷。”
陳錦石向投資者公開道歉。
此后,中南建設提出了2022年“安全至上,做我所能”的經營思路,并強調把現金流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這時候運氣還在中南建設這一邊,在正式出現危機前拉來了華融資產、江蘇資產、中國信達為旗下項目進行紓困。
業內普遍推斷中南建設很有可能比陽光城、佳兆業脫險得更早。
“一只腳已經上岸了”。
可事實證明,市場太“樂觀”了,陳錦石也完全低估了這一波房地產的下行趨勢,居然會持續這么久,下探程度居然如此之深。
2021年的那張“史上最差成績單”,卻是近三年“最好成績單”。
2022年,其歸母凈利潤為-97.71億元。
2023年,ST中南實現歸母凈利潤虧損52.93億元。
三年連續虧損,總計184億元。
之前有多風光,如今就有多狼狽。
業績的巨虧,猶如被推倒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從中南建設,到ST中南,再到面臨退市,這匹黑馬終于跑不動了。
如若中南建設真的退市,那損失就太大了。
除了失去一個上市主體,中南建設還在臺下簽了很多融資協議,如果退市這些錢都要加速還款,中南要陷入進一步的債務擠兌。
0 3
房企退市潮還在繼續?
擺在中南建設面前最大的問題是“債務壓頂”。
目前,公司的總負債達到2561.58億元,其中流動負債2306.79億元,主要是合同負債、應付賬款和其他應付款,而公司賬上資金只有91.14億元。
90億現金對應2000多億的負債,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對此,公司也沒有坐以待斃。
前文所說今年4月20日,由南通市海門區政府牽頭,中南建設控股股東中南城建與亞洲著名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太盟投資集團(PAG)及江蘇資產等機構洽談債務化解、股權交易等合作。
太盟投資就是之前給王健林“投了600億”的白衣騎士,如果能得到他們的支持,中南建設的命也就能續上。
不過如今這個環境,拉投資顯然不容易。從會后的公開信息來看,雙方僅就合作的可能性進行探討,無具體的方案或推進計劃。
其實,債務化解進度不及預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中南建設也不是第一家面臨退市的頭部房企。
2023年A股一共有陽光城、藍光發展、中天金融、嘉凱城、宋都股份、泰禾、美好置業等12家房企被退市。
中南建設之后,還有華夏幸福、ST金科、華遠地產的股價正在加速跌向1元。
今年的年報季,上市房企爆發大規模“財報難產”。
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園在內,有上坤地產、億達中國、當代置業、中原建業、融信中國、德信中國、建業新生活、正商實業、恒達集團等十幾家民企因延遲發布業績。
房企的業績已經不是成績單好不好看的問題,而是連試卷都不敢交了。
股市是資本的晴雨表,這些房企基本都是民營企業,它們要么退市要么瀕臨出局,印證了資本對民企的信心已然跌到谷底。
然而這次由地產行業整體下行引起的“退市潮”,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
房企真正的問題不在負債,地產本就是高周轉、高杠桿的行業,高負債是其天然屬性,本質在于房子賣不出去,回不了款,沒有現金流去堵缺口。
所以,“白衣騎士”救不了地產,各地的松綁政策、紓困政策也救不了地產,真正能救房企的只有市場!
只有足夠的購買力來買房,才能盤活這些房企。
就算給幾百幾千億讓他們去還債,保得企業今天不死,明天不死,后天也會死!
沒有銷售額的企業遲早會死!沒有成交量的市場遲早會崩!
再來看如今樓市的數據指標。
1—3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2082億元,同比下降9.5%;其中,住宅投資16585億元,下降10.5%。
1—3月份,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2266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9.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3.4%。新建商品房銷售額21355億元,下降27.6%,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0.7%。
3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7483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5.6%。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23.9%。
這幾組數據是什么意思呢?
其背后代表著,房企已經修不動房子了,房子越來越難賣了,還有一大堆房子賣不出去成為“待售住宅”。
一方面是樓市購買力迎來史詩級的斷崖式下跌,另一方面是全國住宅足夠二三十億人居住。
未來兩三年,地產公司會面臨一個什么樣的境遇,實在不敢想。
誰都可能在下一刻倒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