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文化叢書
郭沫若的德語著作翻譯與
德語世界的郭沫若
在以翻譯為媒的跨文化交流中重識郭沫若!
作者簡介
何俊,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文學博士,現任西南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1項,出版德語學術專著1部、譯著6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
內容簡介
Winter is a feast for nature
It is a symphony of time
本書基于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和“社會轉向”兩大視域,較系統地研究了翻譯家郭沫若在德語文學、馬克思主義、藝術考古等學科的翻譯貢獻,結合翻譯所處的宏觀時代、社會和文化癥候來構建其在德國文化接受方面“身在東瀛,心系西方,思接歐陸”的特征。同時,鉤沉郭沫若其人其作在德語世界的接受與傳播,從意識形態、審美取向、對比魯迅研究等角度探尋德語區漢學界的郭沫若翻譯與研究態勢,借此構建郭沫若與德國文化場域之間的雙向關系。
目錄
緒論
一、 與翻譯研究相關的兩對主要“轉向”
(一) 翻譯研究中的“文化轉向”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譯(學)轉向”
(二) 翻譯研究中的“社會轉向”和社會學研究中的“翻譯轉向”
二、 翻譯研究中的兩對“轉向”與本研究之間的關聯
三、 郭沫若翻譯研究現狀與態勢
四、 郭沫若的德語學習與德國精神給養
第一章 郭沫若與歌德
一、 郭沫若翻譯《浮士德》
(一) 郭沫若翻譯中的移情與共感
(二) 《浮士德》郭譯本的譯文語言特色
(三) 《浮士德》翻譯與郭沫若創作和研究之間的互文性關聯
(四) 對張蔭麟有關郭沫若譯本的評論之研究
二、 郭沫若的《少年維特之煩惱》譯本
(一) “純粹語言”:《少年維特之煩惱》譯本的語言之維
(二) “西為中用”的體裁:散文詩情調充盈的書信體小說
(三) 郭譯《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巨大閱讀效應
(四) 郭譯《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形變:《少年維特之煩惱劇本》
(五) 郭譯《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譜系——兼及葉靈鳳
三、 敘事長詩、國防文學和“土紙本”:郭譯《赫曼與竇綠苔》
(一) 翻譯大背景:作為“國防文學”的現代敘事長詩
(二) 譯本的出版發行及“副文本”考量
(三) 郭沫若的翻譯貢獻和意義
第二章 郭沫若與席勒
一、 郭沫若的《華倫斯坦》翻譯
(一) 翻譯動機
(二) 郭沫若對譯本的修改
(三) 郭沫若對席勒悲劇和史劇的接受
二、 郭沫若所譯席勒詩歌中的戲劇關聯
第三章 郭沫若與尼采
一、 中日兩國競相翻譯尼采的文化大背景
二、 “創造社”之命名與尼采精神的關系
三、 郭譯《查拉圖司屈拉鈔》:從狂熱到淡化的接受歷程
四、 從翻譯尼采作品到闡釋尼采精神
(一) “毀滅—創造”二元論
(二) 酒神精神、強力意志與尚力美學
第四章 郭沫若與德語詩歌翻譯
一、 作為譯詩選集的《德國詩選》和《沫若譯詩集》
(一) 《德國詩選》和《沫若譯詩集》的版本
(二) 進入《分類白話詩選》的郭沫若譯詩
二、 郭沫若德語譯詩補遺研究
(一) 《迷娘》中的德語譯詩
(二) 《彈琴者之歌》
(三) 《女神之再生》中的德語譯詩
(四) 《歌德詩中所表現的思想》和《三葉集》中的德語譯詩
三、 郭沫若的海涅譯詩
(一) 郭沫若與海涅之間的文學因緣:從翻譯到模仿
(二) 郭沫若和海涅詩歌的類比
(三) 創造社同人的海涅應和
(四) 不完整的海涅接受
四、 郭沫若《茵夢湖》中的譯詩
(一) 郭沫若的翻譯美學貢獻——“風韻譯”
(二) 《茵夢湖》譯本中的3首譯詩
第五章 郭沫若與自然主義文學
一、 郭沫若的《異端》翻譯:與東瀛之關系考辨
二、 自然主義與精神分析的影響
(一) 自然的描寫
(二) 心理的解剖
(三) 情欲的暗示
三、 郭譯《異端》與王實味譯本的比較
第六章 郭沫若的馬克思主義和美術考古著作翻譯
一、 郭沫若譯《德意志意識形態》
(一) 郭沫若譯本考釋及翻譯范式
(二) 郭沫若的翻譯與其唯物史觀的緊密關聯
二、 郭沫若譯《美術考古一世紀》
(一) “美術考古學”的術語翻譯
(二) 著作翻譯與歷史考古研究之間的緊密關聯
第七章 德語世界的郭沫若
一、 郭沫若作品的德譯
(一) 郭沫若詩歌的德譯
(二) 郭沫若其他體裁作品的德譯
二、 德語世界對郭沫若其人其作的評介和研究
(一) 德語區文學史書系中的郭沫若
(二) 德語區對翻譯家郭沫若的關注
(三) 德語學界對郭沫若的其他研究
三、 國際“郭沫若學”的構建——以德語世界為例
余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文摘
郭沫若對尼采的引入,有必要置于當時國內爭相翻譯尼采作品的文化大背景下考察。從20世紀初至整個五四時期,國內學人的尼采接受暗合當時反叛傳統舊俗、追求個性解放、重鑄國民精神的文化思潮,具有啟蒙和現代性的一面,因而帶有明顯的文化致用意識。尼采成為五四一代熱烈追逐和競相譯介的對象,其學說和作品成為啟蒙知識分子樂于利用的外來文化資源,正是因為尼采恰到好處地投合了五四一代的精神訴求。對此,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不無見地地指出:
尼采反基督,頗合“五四”知識分子反孔孟;尼采非道德,頗合“五四”知識分子反對封建禮教;尼采呼喚超人,挑戰眾數,頗合“五四”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尼采鄙棄弱者,頗合當時中國普遍流行的進化爭存的理論與落后挨打的教訓[……] ;尼采攻擊歷史教育的弊端在于忽略當下人生,頗合“五四”知識分子對提倡讀經復古的國粹派的反駁[……]。
郭沫若的尼采接受也有必要置于他領導的文學社團——創造社的廣闊視域下觀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一接受不僅是郭沫若的個人行為,而且是創造社這個組織的群體行動。事實上,創造社的大多數成員都對尼采懷有一定程度的興趣,也或多或少地受過其思想的櫛風沐雨。在這方面,同為創造社元老的成仿吾、郁達夫、田漢乃至白采對尼采的接受同樣值得重視。這些創造社的締造者們大多具有留日背景,而當時日本的大學學習一般都要輔修德語。通行的德語教學方法,就是借助德語原版哲學和文學作品來傳授德語知識,因為當時日本高校的德語教師大多都是留德歸來的日耳曼文學專業人士。他們在德國留學時期,正值德國掀起尼采思想熱潮之時,自然或多或少地受到影響。創造社作家群體成員當時大多在東京帝國大學求學,而尼采及其思想正是通過該大學這一門廳進入日本國門的。
除了一些留德日本學者的積極助推,來日本講學的德國學者在傳播尼采思想方面發揮的功用也不可忽視,比如當時譯介尼采著作并參與思想論戰的主將登張竹風,就曾是德國漢學家和日本學家弗洛倫茨(Karl Alfred Florenz, 1865—1939)的高足,聆聽過老師講授的尼采課程。因此,探究郭沫若乃至整個創造社的尼采接受,也要考慮到這個群體的留日背景,當時日本學界“言必稱德意志”的風尚對中德文學關系的影響在此亦可窺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創造社成員的魯迅之所以成為尼采漢譯的首開先河者,是因為1918年魯迅用文言文翻譯出《察羅堵斯德羅緒言》的一至三節,但譯稿當時并未正式發表,現存于北京國家圖書館。跟其負笈東瀛的文化背景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此后,以伊藤虎丸等學者為代表的日本學界開展魯迅和創造社等的尼采接受與影響研究,也可以視為中日文化交流雙向特征的注解。
魯迅、郭沫若以及創造社其他成員居留日本的時間大致集中在大正時代(1912—1925),此時日本知識界的尼采熱潮依然盛行,在日本各大高校求學的中國學人得以通過日本知識界接觸尼采學說。郭沫若在紀念魯迅與王國維的文章中也寫道,兩人都醉心于尼采學說其實并不奇怪,“……因為在本世紀初期,尼采思想,乃至意志哲學,在日本學術界正磅礴著”。按照伊藤虎丸的說法,大正時期的日本知識青年已完成由明治時期的“政治青年”向“文學青年”的轉向,先前積極參與政治的意識已經不復存在,轉化為回歸自我即個人感情的層面。另外也應注意,這一轉向多少也跟日本接受和利用西方文化資源的更迭和嬗變有關,即從效仿英法轉向師從德意志。
尼采思想在明治時代傳入日本,進而引發接受熱潮甚至論戰,跟當時日本現代化進程引發的種種道德文化沖突不無關系。頗有意思的是,日本接受尼采的背景,與尼采思想形成的歐洲背景有很多相通之處,具體來說,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打敗中國的日本處境跟1871年普法戰爭后統一的德國境況非常相似:一方面,作為戰勝國,其現代化進程加快,現代國家意識高漲;另一方面,現代化加劇又帶來了物質主義和文化市儈庸人習氣的膨脹。而這兩點正是尼采《不合時宜的觀察》一文集中批判的對象。大正時期的“文學青年”致力于擺脫政治和國家對自我的制約,因此把尼采解讀成了鼓吹“極端個人主義”的“文明批評家”與倡導“自由主義”的“本能主義者”,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別是登張竹風和高山樗牛,而創造社接受的正是作為“文明批評家”與“本能主義者”最近研究揭示,汲取了尼采思想資源中酒神精神的郭沫若,固然強調文學的本能性和生命力,但也不排斥科學和理性,而是賦予科學的對象以神光靈韻,因此無論是郭沫若還是尼采,都不能稱為“本能主義者”的尼采形象。兩位代表人物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關乎“美的生活”主題的論戰,其中充盈著尼采式個人主義和本能主義倫理觀,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魯迅和郭沫若的尼采接受。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影響最大的著作,尼采本人也認為是自己最好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該書差不多包含了尼采所有重要的哲學概念和最為人耳熟能詳的語句,諸如“超人”“權力意志”“永遠重現”“上帝死了”“精神三變”“重估一切價值”等,可以說是尼采最具典型性的代表之作。正因如此,魯迅對這本書的極度喜愛也就是自然而然之事,這表現為魯迅曾經購置該書的德文原本、日譯本和相關的日文評注本,不但兩度翻譯該書的前言,移譯曾經留德的森鷗外為該書日譯本所作的序言,而且在《摩羅詩力說》和《文化偏至論》中提及這本書的主要觀點,另外還委托徐梵澄翻譯全書。至于郭沫若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翻譯,盡管最后因為皈依馬克思主義而中斷,但其核心思想諸如“超人”“強力意志”學說可以說與郭沫若終身相隨。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