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讓氣候“成氣候” 鴨先知文化節,一場氣候行動者們的聚會。
多元的案例展示、互動體驗、跨界的對話,共同尋找氣候行動的無限可能,一起探索更具希望的氣候未來將如何抵達。
只有更多人的參與討論和行動,才是氣候“成氣候”的關鍵時刻。
古詩有云“春江水暖鴨先知”,而在氣候行動中“鴨先知”更象征了那些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并立志為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人們。
在此次文化節,我們將通過3場專屬活動,讓參與者體驗到從中國西南鄉村傳統生計方式的變遷到太空飛船逃離地球的奇妙旅程,再到紀實影像如何述說氣候危機的故事。
中國是稻米原產國,云南是最早馴化稻米的區域之一。2004年,環保機構綠色和平將幾臺相機交給五位少數民族稻農,做成了攝影集《稻米之路》。之后的十年里,這五位稻農攝影師里有四位放棄了種稻。《問稻》圍繞“誰來生產我們的稻米”展開,用人類學的觀察方式,嘗試理解過去十年這些稻農經歷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在市場經濟沖擊下,傳統農業智慧的流失、土地資源的脆弱、遺失的稻米種子;也包括過去十年中國西南山地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等方面的變化。
在第五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雙年展中,《問稻》獲永久收藏銀獎。銀獎頒獎詞這樣評價《問稻》:“通過歷時性重訪的創作方法,探訪五位曾參與村民攝影項目的云南少數民族稻農,觀察、記錄和理解他們隨時代變遷而被迫或主動改變的傳統生計模式,思考城市化、市場化進程對西南鄉村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危機與挑戰。影片兼具反思精神與人文關懷,創作形式新鮮感人,是一部較有時代價值和創新性的民族志紀錄片。”
《問稻》邀請觀眾們一起走進西南山地,循著影片里的時間和地理線索,摸索農業生計、環境,與我們生活的關聯。
放映會結束后的映后談,將邀請影片導演王玨、綠色和平氣候風險項目資深研究員李朝博士以及食通社編輯/研究員王昊,一起聊聊在復雜的農業生計現實下,氣候變化意味著什么。
上下滑動查看《問稻》劇照
映后談嘉賓
王玨,《問稻》導演,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當代中國電影研究方向。畢業后曾短期擔任紀錄片導演李纓的助理,后任綠色和平多媒體組經理、公眾與文化項目專家等。其擔任制片的《母愛農園》獲2016年真實食物電影節“最佳農民塑造”獎;擔任制片的《人在霾途》(2015,導演賈樟柯)在Vice中文網站首播后,在巴黎召開的太平洋環保與氣候會議的短片電影節上放映。曾策劃網絡短紀錄片集《不得不原味》和《綠+》系列,對《悲兮魔獸》《無去來處》的策劃調研等工作亦有貢獻。
王昊,來自食通社,是編輯也參與機構的研究與倡導工作,他在“氣候變化與生態小農”調研中走訪南北十余家農場。食通社是一個關于可持續食物和農業的知識、信息和寫作的社區。
李朝,綠色和平氣候風險項目資深研究員,景觀生態學博士。2017年開始從事氣候變化影響相關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包括文獻研究、數據分析(含地理信息系統應用)、項目策略及研究計劃制定等。關注氣候變化風險與多部門、多學科領域的交叉前沿研究。
假如!地球即將毀滅,我們乘坐上一艘宇宙飛船飛向太空,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新家園。面臨重重關卡我們要如何過關斬將,抵達我們遙遠的未來家園?
文化節中,我們將舉辦數場桌游工作坊,與同樣在用創造力參與社會議題的伙伴一起,在這里開啟不那么日常,但考驗人心的對話。了解社會不同需求如何協同才能解決氣候危機,參與游戲的進一步的創作,來看看用游戲引領的社會實驗,能帶來點什么吧。
活動環節
與誰有關:抽取寫有身邊事件的小卡片,交流經歷
什么是氣候行動:有效性排序互動
1 vs 10 vs 100:氣候案例分享
游戲開始
游戲創作
活動嘉賓
Vincent
Vincent 從21歲到31歲一直在做雜志,33歲的時候在既沒團隊、也沒經驗和資金的情況下做了 Dice Con。他說自己最大的一個優勢是不害怕不賺錢,而是 “這個事兒有就可以了” 。現在 Dice Con 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桌游展會。或許他也是用“這個事兒有就可以了”的心態主導了桌游《地球號!宇宙飛船》的制作。2021年,他正在思考“如何利用桌游去改變身邊的一點點事情”,而“公眾對氣候變化漠不關心”就成為了這第一件事。因為害怕玩家對一款所謂的“氣候行動主題”桌游提不起興趣,他堅持使用更高成本的紙漿蛋盒做包裝,采用可能會被核心桌游玩家詬病的、最易上手的游戲機制,花費大量時間打磨議題卡牌內容。這些后來都被證明是《地球號!》受到玩家喜歡的關鍵。
紀實影像在氣候行動里怎樣發揮作用,創作者如何切入氣候變化相關題材?在影像的力量:紀實影像創作討論會中,我們邀請已經、正在、即將做氣候變化相關紀實影像創作的伙伴,一起給以上問題尋找答案。
我們邀請到攝影師/藝術家梁瑩菲,通過她的攝影與藝術作品《圣牛的消亡》——瑞士雪山社區的故事——探索她進入氣候影響、在地社群、文化元素的歷程。并且在她帶來的一組話題卡片引領下,共同討論自己的創作之路
活動環節
藝術家創作案例分析
氣候變化關鍵詞介紹與分組
分組討論影像創作應如何切入
《圣牛的消亡》/ ? 梁瑩菲
活動嘉賓
梁瑩菲
前攝影記者,現獨立創作者,作品以繪畫,攝影等方式,關注不同社會事件下小人物的命運。2023年一套她在瑞士滑雪勝地蒙泰地區駐地期間創作的,包括攝影、錄像、裝置在內的五十余件作品《圣牛的消亡》,在北京三影堂藝術中心展出。這套作品里,她觀察到冰山是活的,是長久以來都在移動和變化的,只是全球氣溫的加速上升,導致冰山的生命軌跡發生變化。而她捕捉這一變化,用的是與小鎮居民寫作小組合作的方式,在"甜蜜家園"章節,蒙泰小鎮居民寫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山脈發生了變化。冰川退縮了很多,雪崩摧毀了森林。以前十二月會下雪,但現在圣誕節是 '綠色'的。”
一起做比自己更大的事,2024屬于氣候行動者的“鴨先知文化節”等你報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