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共有84人受封親王(包括追封),正式之國的藩王達51國(包括靖江王)。歷經明清鼎革的戰火,遭受數百年歲月的洗禮后,50余座藩王府邸統統消散在歷史長河中,后人只能通過只言片語的文獻,零星散落的遺存,去窺探其一鱗半爪,遐想其磅礴恢弘。
代王府主殿承運殿
2011年3月,在奠基的禮炮聲中,作為名城復興的重點工程之一,恢復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在大同市老城區和陽街中段北側全面啟動。2015年9月,代王府中軸線建筑群的復建工程進入收尾階段,一代藩王府邸終于在原址上重現世間。作為迄今為止唯一得到復建的明代藩王府邸,身著華服的演員與游客穿梭于氣勢恢宏的王府之中,彰顯出一幅瑰麗的盛世畫卷,也向世人揭示了明代王城的神秘面紗。
今天我們來聊聊,當年大同百姓的夢魘,也曾是令大明六代皇帝頭痛不已的刺頭,代王府的首位主人:代簡王朱桂。
洪武朝:坐鎮開封,所為不法
朱桂,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十八日,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生母惠妃郭氏。郭惠妃是朱元璋的引路人滁陽王郭子興之女,孝慈高皇后馬氏的義妹,一生為明太祖育有三子二女,朱桂為其次子。他的胞兄為“大明第一賢王”蜀獻王朱椿,奈何兩兄弟的品行完全是兩個極端。
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月初一,明太祖第二次大封諸子,年僅5歲的朱桂被封為豫王。“豫”為禹貢九州之一,包含河南大部分區域,歷史上豫州治所長期在河南境內。以明初藩王封號源自于藩地或周邊的地名做法,朱桂的封地當在河南境內,且很可能是另一大重鎮——洛陽。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年底,周王朱橚(音sù)因為擅離藩國開封,跑到地位特殊的鳳陽私會老丈人宋國公馮勝,被老爹遷往云南。
代王朱桂劇照
開封居于天下之中,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明初一度以此為北京,差點遷都于此,何況河南也不可無藩王坐鎮。于是次年正旦,明太祖命17歲的朱桂出鎮開封,入主周王府。然而很快便改了主意,將朱桂召回,命時年僅僅12歲的周世子朱有燉(音dùn)替父監國。
“乙丑朔,詔豫王桂駐汴梁。時周王徙居云南,因命豫王居其舊府。尋詔還。命周王長子有燉監其國。”(《明太祖實錄》)
《明實錄》的記載有些沒頭沒腦,并未給出老朱如此操作的緣由,倒是來自明朝大內的密檔《御制紀非錄》給出了具體原因。當時老朱有讓朱橚遷藩云南,改封朱桂坐鎮開封的打算,畢竟“豫”這個封號同開封很搭。結果朱桂自己作死,到任短短數月間惡事做了一籮筐,殺人劫掠無惡不作。如此行事,令老朱對他印象大壞,將其召回京師嚴加約束了事。
“周王不命,代王前去鎮守,將王于周地,不期至彼一既無知,居宿不任內官內使,出外令校尉人等奪馬。軍馬疋騎坐手執儀仗馬軍本用堤防顛倒步行,管馬老千戶不與校尉馬疋,趣令左右打死,又不數月打傷人甚多。”(《御制紀非錄》)
隨著周王朱橚回歸,及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第三次大封諸子中,第二十三子朱桱(音jìng)被封為唐王,藩地南陽,幼子朱?(音yí)受封伊王,藩地洛陽,已無讓豫王繼續留在的必要。于是乎,明太祖于洪武二十五年三月初九改封朱桂為代王,將他打發到山西大同,充當塞王。當年八月初四,明太祖下詔令代王之國大同。
明初,為鎮守地方,藩王都會被賜予護衛,基本上護衛軍一早就會設立,以便藩王進行練兵,培養默契度。然而直到九月十二日,才改大同左衛為大同中護衛。當月二十五日,代王朱桂正式辭陛之國大同。也就是說大同護衛不僅設立倉促,且抵達大同前雙方都沒有過任何接觸,這是何等的另類。何況他之國的時間正好卡在冊立皇太孫前后,可見老爹對他一貫以來的不端行為有多么深惡痛絕。阿越懷疑,早先設立過豫王護衛,只是其后又被改置。好在左右二護衛于次年正月、二月,次第設立,補齊了大同三護衛。
代王府全貌
身為塞王,自然要在軍事上發揮應有的作用,不過山西以晉王朱棡(音gāng)為尊,朱桂需要接受三哥的直接領導。《明史》和《實錄》都提及洪武二十六(1393年)年三月,代王率大同護衛出塞,“受晉王節制”。《太祖皇帝欽錄》中,明太祖給晉王所下的圣旨里,也明確記載著雙方的主從關系: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欽奉圣旨:著整理都司的馬。一件,有司官,布政司、按察司官,有不停當的料治他。一件,北邊代王在那里,就統制著他。欽此。”
建文朝:廢為庶人,四年囚徒
許是老爹的敲打讓他長了記性,朱桂在洪武后期相對比較收斂,還幾次進獻嘉禾討好父皇。藍玉案后,開國勛貴被陸續清除,藩王成為大明的重要軍事力量,在此期間,代王同晉王、燕王、遼王、寧王、谷王等或聯合或單獨出塞,為大明王朝邊疆的安全立下過汗馬功勞。
可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改,土皇帝當久了,性格中殘暴的一面又開始顯現,最終化作刺向自己的利刃,差點讓他萬劫不復。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駕崩,遺詔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老爹出于愛子心切會慣著你,但在江南文官集團裹挾下,一意削藩的建文帝這個大侄子可不會對叔叔手下留情。
燕王朱棣在太祖在世諸子中既嫡又長,且能文能武,被建文帝君臣視為頭號勁敵,欲除之而后快。在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建言下,朝廷決意先斷其臂膀,于是乎唯一的胞弟周王朱橚成為建文朝第一個倒臺的藩王。
魏國公徐達劇照
代王娶中山武寧王徐達的次女為妃,與朱棣即是兄弟又是連襟,有此兩層關系在,雙方的羈絆必然比其他兄弟深,自然也成為建文帝君臣的首批打擊目標之一。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一聲令下,朱桂被廢為庶人,淪為階下囚。史籍沒有記載他的囚徒生涯,不過《明實錄》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十月“辛酉”條從側面證實了他被就地囚禁于大同代王府,負責看守的為升任中軍都督同知、鎮守大同的原江西都指揮陳質。
當年七月,被逼到死角的燕王朱棣在北平打著“靖難”的旗號起兵,靖難戰爭就此來開序幕。而平日里仗勢欺人的朱桂,面對陳質卻盡顯懦弱,任由對方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即便是在四哥取得絕對優勢之時也不敢反抗。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入南京,隨即取代大侄子成為新一代天下之主。稱帝之后,廢除建文年號,改以洪武紀年,罷黜“建文新政”。當了四年囚徒的朱桂借此契機咸魚翻身,得以復爵,迎來了人生第二春。代王府“監獄長”都督陳質,自然也受到清算,以凌虐親王等罪被誅殺。
“(洪武三十五年十月)辛酉……都督陳質有罪伏誅。初質任江西都指揮,建文中調守大同,遂升中軍都督同知,擅作威福,劫制代王,僣取府中器物,虜掠已附居民,強奪良家子女。至是事覺誅之。”(《明太宗實錄》)
永樂朝:一朝復爵,變本加厲
照理來說,失去過當學會珍惜,可代王朱桂身上卻絲毫見不到這一現象。他自覺自己被廢是受了是個的牽連,故而本著“我為四哥落過難,我為四哥流過淚”的心態,在復爵之后,行事愈發變本加厲,上懟皇帝,中懟王妃,下懟子孫,從大同到京師,從百姓到皇帝,掀起好大風波。限于篇幅,本文只講前一事,后二事待其后另文專述。
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剛繼位的朱棣召代王朱桂進京。八月十一日,朱桂與嫡長子朱遜煓(音tuān)抵京,十日后辭歸,隨即都督陳質伏誅。由是觀之,朱棣召朱桂赴京,一大重要原因是為安撫他受傷的心靈。
明成祖朱棣劇照
可朱桂的回報卻令明成祖目瞪口呆。指摘他在國“縱恣暴戾”的奏疏如雪片般飛到朱棣案頭,彈劾他視大同百姓“不如土芥,殺之不如雞豚”,動輒揮刀相向,掠奪他人財貨更是如家常便飯。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眼見代王暴虐事件越鬧越大,明成祖只得去信規勸,要求他深刻體會太祖高皇帝保境安民的仁愛之心,好好做人個,做個賢王,如此才不負皇考的心血,全兄弟友愛之情。為促使他幡然醒悟,甚至不惜以建文故事進行警告。
“吾弟縱恣暴戾如此,獨不記建文時拘囚困苦之辱耶?今日脫吾弟囚辱,復諸富貴安樂之地,乃虐人無已,人其謂我何?其審思之,有之則速改,以從善果。若無之,亦須戒慎,以弭人言,庶副同氣友愛之情。”(《明太宗實錄》)
然而朱桂并未將四哥的警告放在眼里,依然我行我素,肆意攤派勞役大興土木。對此朱老四大為光火,不過他將怒火對準了大同地方官,降敕警告他們,自今以后沒有朝廷詔命,不得擅自為王府役一軍一民,歛一錢一物,違者嚴懲不貸。
可見此時明成祖對朱桂的不法行為還是有所容忍的,但緊接著有人控告代王欺君罔上、圖謀不軌,形勢由此陡然直下。朱棣得奏立馬派人赴大同實地審查,證實朱桂雖無反心,可為人傲狼悖慢,所犯上違祖訓、下虐軍民、無君無兄、大逆不道等罪名多達三十二條。遂召其赴京自辯,結果代王竟然殿下頭鐵的抗旨不遵,直到敕命再臨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動身。
這下算是徹底惹惱了明成祖,當年六月給朱桂去信,以“今天氣已熱,道路遼遠,于朕心有不忍”為由,變相表示既然你不愿來那就別來了。同時下旨將包括大同三護衛、儀衛司等在內的代藩武官體系盡數革除,只給十三弟保留校尉三十人,作為隨從護衛。并嚴令長史司所屬的代藩文官用心輔導代王,以讓他改過自新。
據《明宣宗實錄》洪熙元年十二月“乙亥”條所言,除以上懲戒外,明成祖還停了代藩的山川、社稷祭祀。“國之大事,在祀在戎”,代藩的祀與戎都在明成祖的怒火中化為虛無,這等懲處,離除國僅差臨門一腳了。阿越估計,若不是朱老四得位不正,兼且立足未穩,依著他的本心應當會借機廢了代藩。
大同古城墻
可朱桂呢,經此打擊雖有所收斂,可依然多有不法,對進行勸導的王府屬官動輒笞捶凌辱。永樂五年(1407年)正月,因代藩屬官屢屢上告代王“不受正言,虐以非禮”,明成祖再次去信,對他提出嚴厲警告:
“朝廷簡用賢士為王府官,專職輔導。《祖訓》云:‘毋得輕易凌奪。’今聞王不以禮待,笞捶凌辱,殆不能堪繼。今宜自悛改。如不能盡職者,朝廷自有明憲,王不可仍前所為。如王不從朕言,凌虐如故,朝廷無置而不問之禮。王其審之!”(《明太宗實錄》)
有七哥齊王朱榑(音fú、fù或bó)這個殷鑒在,明白四哥決心的朱桂總算知道害怕為何物,收斂起自己的魔爪,讓王府屬官、大同軍民大大松了一口氣(不過家庭矛盾卻越發激烈)。
有鑒于此,永樂十六年(1418年)四月,朝廷下旨恢復代藩護衛及儀衛司官。不過次月明成祖給朱桂的書諭中提及“增隨侍軍士五百”,且其后《實錄》中再無大同三護衛蹤跡,由此推測代藩儀衛司應當得以完全恢復,而護衛軍估計只給了五百人規模。
宣德朝:微服出游,當街行兇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在第五次親征漠北班師途中駕崩于榆木川(在今內蒙古多倫縣境內),隨即皇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駕崩,剛由皇太孫進位皇太子的明宣宗朱瞻基于次月登基。
短短數月,代王朱桂的身份由皇弟到皇叔再到皇叔祖,轉變之快可謂是令人猝不及防。角色的轉換也給他帶來了相應的好處,明仁宗即位后給諸王加薪,代王的歲祿由五百石增至二千石(注:《明太宗實錄》提及明成祖曾于永樂十六年五月給朱桂加過二百石歲祿,《明仁宗實錄》不知因何沒有提及此事)。明宣宗又于洪熙元年十二月下詔恢復代藩對本國山川、社稷的祭祀,因二壇長期不用年久失修,在代王的奏請下,命工部會同山西布政司進行修繕。
“乙亥……命復代府山川、社稷祭祀,及給還家財馬駝等物。永樂中,王有過,敕停祭祀,革護衛,收其財物。至是,王能悔過,故有是命。”(《明宣宗實錄》)
明宣宗劇照
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代王府被祝融光顧,王府主殿承運殿及廚庫被焚毀。朝廷接報,立即命鎮守大同總兵官、武安侯鄭亨抽調人力物力于農閑時進行修繕。代王冕服、譜系、《皇明祖訓》以及敕符底簿等皆付之一炬,明宣宗一面遣使送去相關檔案,一面督促行在工部盡快制作冕弁袍服。此外對朱桂請名請封,及為子女營建居所之類的奏請,朝廷幾乎通通大開方便之門。
經過四哥的多次敲打,朱桂的品行似乎有所改善,自永樂中期一直到宣德年間,除了一筆爛賬的家事,沒犯過什么大錯。也正因此,當洪熙元年閏七月爆出“代王進謝恩表失于書名”事件,行在禮部尚書呂震要求治代藩長史等輔導官之罪時,明宣宗以一句“代王老矣”輕飄飄地將此事揭過,只是移文代藩長史告知事由,要求其用心辦事,不可再出此紕漏。朱瞻基對代王可以說是格外優待了。
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61歲的朱桂不顧《皇明祖訓》“凡親王系天子伯叔之類,年逾五十則不朝,世子代之;系侄之輩,年逾六十則不朝,世子代之”之規定,上疏請求朝廷準許他率子孫赴京朝覲。對此明宣宗內心估計是非常受用的,不過自宣德朝起藩王朝覲制度幾乎已淪為擺設,故“復書止之”。
然而次月,也就是宣德九年十月,明宣宗就知曉了什么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接到大同方面奏稱,代王殿下時常帶著朱遜炓、朱遜烠這兩個幼子朱,身著短衣小帽,或步行或騎乘出游市中。堂堂親王微服出游,雖然有失體統,有違祖制,卻也不是什么大罪。關鍵是朱桂愛好獨特,每次出游都會帶點東西,父子三人不是袖藏斧錘,就是手執大棍,在大街上如入無人之境,對著無辜百姓進行無差別攻擊,所過之處留下哀鴻一片。
代王朱桂劇照
這成何體統!明宣宗被代王的行為震驚地無以復加。想自己對這位叔祖百般優容,為調解他后院的那一堆破事操碎了心,結果你老人家就是這么回報我的!然而咎于祖訓,氣惱過后除了好言相勸,也別無他法。只得一面給朱桂去信好言規勸,一面嚴厲警告代藩屬官,嚴令他們務必看緊自家王爺,若再讓朱桂化身銅錘狂魔,定嚴懲不貸。
“遣人赍書諭桂曰:‘比聞叔祖屢微服引二子行市井中,任意所向,都不防慎。非但上違祖訓,下失觀瞻,且慮兇愚無知之人不知引避,或誤有觸犯,深為叔祖憂之。況叔祖年高,凡百舉動不可輕率,惟宜安居靜處,以享壽福。’復敕長史、紀善、典儀及隨侍指揮儀衛等官曰:‘爾等輔王不能進諫,又不具奏朝廷,于法實難容,恕姑記爾等罪。若王仍出外捶人及所為非禮,不諫止不上聞,是固違朝命,必罪不宥。’”(《明宣宗實錄》)
正統朝:橫行大同,后宮混亂
年已花甲的朱桂竟然當街化身銅錘狂魔,可見年輕時的暴虐兇悍性格,隨著年歲的增長,非但沒有收斂向善,反而愈演愈烈。只是平常對上很會掩飾,對下也相當會選取欺凌目標,以至于為惡多年一直不顯。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駕崩。
對宗室御之以嚴的明宣宗下線,繼任的明英宗還是個垂髫幼子,執掌朝政的張太皇太后秉持著一動不如一靜態度,以求穩為主。在這一背景下,惡行過了明路,又失了約束的朱桂干脆破罐子破摔,繼續當他的狼滅,禍禍大同百姓。
一時間,大同內外聞代王、宣寧王和懷仁王(朱遜炓、朱遜烠的封爵,受封于正統二年)父子為之色變,知三王出府作鳥獸散,已成為一種本能。代藩長史對代王父子用大杖斧錘對無辜百姓進行無差別毆打等行為進行勸阻,換來地卻是責打。
先帝在時,已進行過告誡,不想代王卻只作耳邊風,毫不將朝廷放在眼里,明英宗對此很是憤怒。于正統三年(1438年)七月給朱桂去信,對曾叔祖這種不顧朝廷體面行為給予強烈譴責,并放出“祖宗之法具在”的狠話,意即別以為朕不敢廢了你,如若再不知收斂,有你好看。
“庚戌,書與代王遜煓(注:原文如此,當為桂)曰:‘曾叔祖春秋高,宜在府安享富貴,樂善循理,表率諸王。比有司言曾祖同宣寧懷仁二王時短衣小帽,執大杖袖斧錘,出通衢敺擊人,且欲出城,祈福真武廟。長史進諫,反痛責之。夫以國王之尊,而數輕出,猝遇無知逞兇者,何以待之?且長史朝廷命吏,職專輔導,而以諫諍輙加捶楚,此豈王者所宜為?繼今宜自改悔,副予親親至懷。不然,則祖宗之法具在,予固不得而私也!’”(《明英宗實錄》)
大同九龍壁
此后朱桂有所收斂,可隨著其年歲漸老,府中愈發混亂。比如正統四年(1439年)五月,代王府長史司奏稱“有奸人張二私越宮淫亂”。明英宗接報一面迅速排出錦衣衛處理此事,一面給代王去信,要求其嚴謹宮闈之防,以免出現讓外人貽笑大方之事。
至于自永樂時代就讓朱桂做出寵妾滅妻,接連虐待嫡脈三代的徐小妾,也愈發放肆,在府中興風作浪,攪得下至大同地方官,上到明英宗都不得安寧。
先是,宣寧王和懷仁王在母親徐小妾的蠱惑下,仗著父王寵愛,多次在朱桂面前離間世孫朱仕壥(音chán)祖孫關系不說,還打上門去用磚石、鐵錘打破世孫府門,意圖加害朱仕壥。此舉惹得明英宗大為光火,卻又不得不為他們擦屁股,給代王、世孫及宣寧王和懷仁王分別去信,進行安撫與敲打。同時重申代藩國事由世孫主持,嚴令徐小妾不得干預。
未曾想徐小妾野性難馴,眼見無法除掉世孫,又偷偷將代王府的資產轉移給宣寧王和懷仁王這兩個幼子,為掩飾自己的不法勾當,竟蠱惑朱桂奏稱有強盜入宮劫掠,搶去大批財物。本以為走個過場就可以將此事壓下,結果明英宗對此很是重視,特敕大同總兵、武進伯朱冕等進行擒捕追究。
眼看一場聲勢浩大的捕盜運動就此展開,徐小妾頓時慌了。為轉移視線,并讓朱仕壥閉嘴,竟出昏招于正統八年(1433年)二月二十二日夜,公然跑到世孫府門口“擊門怒罵”。朱仕壥也不直接更他對線,選擇戰略性撤退,躲進都司衙門尋求庇護。隨即朱冕奏稱,徐小妾意圖謀害代王繼承人。
這還得了!明英宗隨即派皇親武定侯郭玹親自趕往大同,當面對代王提出警告,要求他對小妾、幼子嚴加約束,再有類似情況,定然嚴懲不貸。
“自今曾叔祖宜明理正心,毋為婦女幼子所感,庶幾保全世孫,以靖國家。不然,世孫或為讒者所構,至于失所,則祖訓昭明,讒者必寘重法。惟曾叔祖其亮之。”(《明英宗實錄》)
面對皇帝的雷霆之怒,代王、徐氏、宣寧王和懷仁王一家子總算消停了。
阿越說:
正統十一年(1446年)十二月十二日,代王朱桂薨逝,在位69年(包括建文朝的庶人歲月),享年73歲,是明太祖朱元璋諸子中最長壽的一個。朱桂居大同五十余年,共歷六朝,作為鎮守一方的藩王,本當為地方、為朝廷作出自己的貢獻,結果卻成了大同百姓的夢魘,令大明歷代皇帝頭痛不已的刺頭。大同軍民更是“苦朱桂久矣”。可以想象,當他的死訊傳出時,大同城內必然一片沸騰,至于是沉痛悼念,還是熱烈慶祝,那就不得而知了。
代王府欞星門
就這么一個惹得一方天怒人怨的“人才”,在去世后,朝廷給出的蓋棺定論竟然是“簡”。
謚法“一德不懈曰簡”,意即堅持德行毫不懈怠;“平易不訾曰簡”,意即性情平和、不狂放。朱桂的所作所為有哪點符合“簡”的判詞,又有何德何能擔當此謚號。身為“禮樂”執行人的大明禮部諸官,臉皮的多厚才會給朱桂定這個謚號!
相關文章
湘獻王朱柏:徒留一座衣冠冢,卻成為壓倒朱棣起兵的最后一根稻草
蜀獻王朱椿:岳父、師長被殺,胞弟、兒子要造反,且看他如何破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