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集,以作者夫婦的生活為主線,敘述了平凡而又充滿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見所聞。
據稱,《浮生六記》是沈復在他46歲這一年所著。沈復一生坎坷,但和妻子陳蕓感情極深。陳蕓去世后,沈復更是顛沛流離。嘉慶十三年,沈復隨使團出使琉球,在琉球共四個半月。正是在這段時間內,沈復回憶起過往,有感于“蘇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乃作《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四卷殘稿是楊引傳發現的。道光二十七年,楊引傳隨父游宦巴蜀,歸來時途經蘇州,在蘇州的冷攤上發現了《浮生六記》殘稿四卷。這一年,王韜剛剛和楊引傳之妹楊夢蘅結婚。同年,楊引傳把《浮生六記》殘稿交給了王韜。光緒三年左右,楊引傳把《浮生六記》書稿交給上海尊聞閣主人蔡爾康,出版楊氏《獨悟庵叢鈔》。
情之所鐘,雖丑不嫌。
摘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解釋:鐘情于一個人,即使他長得丑也不嫌棄。
感悟:情人眼里出西施,喜歡就是緣分,這是對純粹愛情的一種謳歌,眼中的美與丑只是外表,最重要的是內心善良。
余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
摘自《浮生六記·浪游記快》
解釋:我凡事都喜歡獨出己見,不屑于人云亦云。
感悟:人要學會獨立思考,有著自己獨立判斷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奉勸世間夫婦,
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于情篤。
摘自《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解釋:奉勸塵世間的夫妻,千年修得同枕眠,不要因為一些小事變成彼此仇視不相容,也不要過于用情太深。
感悟:在婚姻中應該保持理性和冷靜,維持健康的婚姻關系,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寬容和適度的情感表達。夫妻反目,受傷的不僅僅是兩個人,而且會涉及到兩個家庭,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時間久了,總會產生摩擦,可以選擇適當的短暫的分居,保持合適的距離,再好的關系都是如此。
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不必作遠游計也。
摘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解釋:粗茶淡飯,一生淡泊名利,沒必要遠游他方為生計奔波。
感悟:簡樸、平凡生活的滿足,體現出了作者知足常樂、超然淡泊的人生態度,是啊,人生短暫,如果簡單的生活可以滿足當下的生活,卻為了很難滿足的欲望、目標去奮斗,到頭來,奔波勞苦。當然,每個人生存的環境不同,人也各有志向,有的人淡泊名利,有的人向往更好的生活,而有的人卻是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奔波。
-5-
人珍我棄、人棄我取。
摘自《浮生六記·浪游記快》
解釋:別人不要的時候我要,別人要的時候我不要。
感悟:詩人與人無爭,與世無求,知足常樂,安貧樂道,胸懷豁達。想要到達這種境界,需要好好的修心。
-6-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摘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解釋:悲秋情感的外化,秋涼讓人縮起了身體,可是秋霜打在菊花上,卻是加重了菊花的顏色啊!
-7-
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摘自《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解釋:和前妻的夢已經醒了,但因為有了新的人,又再次入夢,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醒來。
感悟:詩人對亡妻的深切思念,感情真摯動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
-8-
無人調護,自去經心!
摘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解釋:出門無人護理調養,自己要多多經心關照自己啊!
感悟:很多人背上行囊,奔赴遠方,其中滋味冷暖自知,要學會作者一樣的生活態度,獨立、樂觀,沒人體會自己的感受,那就自己多關照自己。
-9-
處家人情,非錢不行。
摘自《浮生六記·坎坷記愁》
解釋:指在家庭生活中的人情往來,沒有金錢不可行。
感悟:人情往來,都是需要錢來支撐的,比如走親訪友,比如隨份子等,人情往來雖說是一件麻煩事情,但更是一項寶貴的財富。用心去維系彼此的情誼,我們才能在人際關系中長久地生存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