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身體遭遇癌癥侵襲時,免疫系統通常能夠識別并清除癌細胞。然而,免疫系統本身也有可能癌變,淋巴瘤便是起源于人體免疫系統的癌癥之一。由于淋巴系統遍布全身,淋巴瘤可能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其形態多樣且難以捉摸。淋巴瘤大致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們的區別主要在于起源細胞的不同。霍奇金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系統中的B細胞,這類淋巴瘤通常治療效果較好,經過規范治療,大部分患者能夠重獲健康。非霍奇金淋巴瘤則更為復雜,可能源自淋巴系統中的B細胞或T細胞,種類繁多。在我國,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類型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一位罹患巨球蛋白血癥的患者的經歷。巨球蛋白血癥是一種少見的惰性成熟B細胞淋巴瘤,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所占比例<2%。這位患者因腹部包塊被確診為巨球蛋白血癥,病情已導致全血細胞減少。幸運的是,經過幾個月的中藥治療,患者的所有癥狀都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展現出了中醫藥在治療此類疾病中的獨特優勢。
01
臨床案例
患者:李某,男,70歲
主訴:腹部包塊脹痛一個月,加重兩周
現病史:患者于一月前出現腹部包塊脹痛,最近兩周出現加重現象,經醫院檢查診斷為巨球蛋白血癥,全血細胞減少(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全部減少),淋巴瘤。乏力,皮膚蒼白,寐可,大便正常,夜起1-2次,以前喜酒,舌紫暗苔白小膩。
診斷分析
通過上述病案描述可知,西醫診斷為淋巴瘤;根據主訴“腹部包塊脹痛一個月,加重兩周”可知中醫診斷為積聚。積聚,又稱“癥痕”,是腹內結塊,或痛或脹的疾病。分別言之,積屬有形,結塊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血分,是為臟病;聚屬無形,包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是為腑病。因積與聚關系密切,故兩者往往一并論述。西醫學中凡多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增生型腸結核,腹腔腫瘤等,多屬“積”之范疇;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塊,與“聚”關系密切。那屬于那種證型呢?患者屬于巨球蛋白血癥,全血細胞減少。全血細胞減少就是指病人外周血中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都低于正常范圍。血紅蛋白減少導致患者出現貧血,表現為皮膚蒼白、乏力、容易疲倦、呼吸急促等;血小板減少導致患者容易出血,表現為皮膚出現紅點、口腔或牙齦出血等;白細胞減少導致患者易發生感染,表現為體溫升高、咳嗽、咳痰等。而中醫認為皮膚蒼白,乏力統統屬于氣血虧虛的表現。患者已年至七旬,肯定有腎虛。舌紫暗苔白小膩明顯就是脾虛生濕,瘀血阻絡的表現。所以綜上所述,患者的證型為氣虛血瘀,腎陽虧虛,所以在治療上就應該益氣活血,溫補腎陽。所以擬方:桃紅四物湯、桂附地黃湯加減。
02
具體治療過程
具體方藥如下:
丹參30g、紅花10g、燀桃仁10g、赤芍10g、當歸10g、川芎10g、地黃12g、鹽車前子10g、桂枝6g、黑順片6g、熟地黃20g、山藥15g、牡丹皮10g、茯苓15g、鹽澤瀉15g、山萸肉15g、白術12g、牡蠣30g、鹽橘核10g、黃芪30g、枸杞子15g、阿膠10g。
二診加烏藥10g 鹽益智仁15g 懷牛膝30g 鹽補骨脂15g增強溫腎助陽的功效。后面又陸陸續續治療了幾個月,回訪告知,患者體內腫塊明顯縮小,全血細胞計數正常,皮膚也由蒼白轉為紅潤,看起來與正常人無異。
03
方藥解析
桃紅四物湯:
本方以強勁的破血之品桃仁、紅花活血化瘀;以熟地黃、當歸滋陰補肝、養血調經;芍藥養血和營;川芎活血行氣,調暢氣血。全方配伍使瘀血祛、新血生、氣機暢,成為現代臨床活血化瘀的最基礎與常用方劑之一。桂附地黃湯:
方中重用熟地滋陰補腎填精。山萸肉、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附子、桂枝辛熱,助命門溫陽化氣。主輔相伍,補腎填精,溫腎助陽,陰中求陽,用量上補腎藥居多,溫陽藥較少,取“少火生氣”之意。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丹皮清泄肝火,三藥于補中寓瀉,使邪去而補得力,并防滋陰藥膩滯。諸藥配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氣,使腎陽振奮,氣化復常,諸證自除。
加黃芪、枸杞子、阿膠補氣生血。
加白術健脾滲濕
患者以前喜酒,酒容易助生濕熱,所以加入鹽車前子清膀胱濕熱、加地黃清熱滋陰。
加鹽橘核增強溫腎助陽功效。
加丹參增強活血化瘀之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