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馬問城記
揭示城市向上的力量
【4月底,一幫小學生來龍拱港采風,走進運河文化|攝自王千馬】
吾球商業地理:
京杭大運河的截彎取直、棄弓走弦,曾深刻地改變過山東的諸多城市。今天,水路版本“京廣大通道”的構想,讓京杭大運河再次成為這個國家的“臍帶”。不過,相對于以前是以流水來維護封建帝國的齒輪的運轉,今天,它更應以沿岸的新質生產力賦予自己新動能,來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落地,與發展。中國需要京杭大運河的再造,以及重構。
采寫+主編/王千馬
圖片/王千馬+綜合;編制/大腰精+牛兒響叮當+喲嚯
龍拱港的名字很有氣勢,但更氣勢的還是它的“作派”。
眼前,是堆似高山般的集裝箱,而在堆場和港口之間,無人集卡利用5G+北斗導航技術的支持,突破傳統的磁釘導航限制,正穿梭不停。它們不生產貨物,卻是貨物真正的搬運工。和無人集卡一樣,港口旁邊的軌道吊車,同樣也是無人駕駛。此時的“駕駛員”,正端坐在數百米遠的龍拱港控制中心的設備前,不斷地根據攝像頭所傳回來的每個細節,嫻熟地操縱手柄,并發出指令,將無人集卡所搬運的貨物,準確地裝卸到旁邊河道的貨船上……
2024年4月下旬,當我趕到這個位于京杭大運河支流——龍拱河一側的港口,發現它在智能化建設中,已經大變了模樣。你很難想象,在3年前它還是僅3個傳統散貨泊位的小港。如今,它已然成為北方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集裝箱內河港口,也是全國第一家實現無人智能運輸常態化運行的內河港口。
這對龍拱港的提升實在是太大了。綜合中國山東網等多家的報道,2022年以來,龍拱港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1.8萬標箱。此外,龍拱港集裝箱運輸的貨物超過了100種,涉及焦炭、煤炭、化肥、砂、石粉、紙、糖蜜、硫酸銨、塑料顆粒等……
但在我看來,龍拱港的改造及提升,和此前的梁山港一起,讓“瓦日鐵路—新兗鐵路—京杭運河—長江”豐字型物流通道擁有了一個實質性的中心點,從而讓每一個節點都能有效地對接起來。這不僅減輕了物流成本,讓貨物通江達海,遠走高飛,更重要的是,它讓京杭大運河這個古老的中國臍帶,再次發揮它的重要價值。
與此同時,位于京杭大運河沿岸、曾為李白居住23年的濟寧,再次成為這個國家的重要樞紐。
01
“顧余不及仕,學劍到山東。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正值壯年的李白離開湖北安陸,攜結發妻子許氏和女兒平陽,先至太原后入魯,沿汶水而行,遷居濟寧——不過那時的濟寧,應該還叫魯郡,后又改為濟州、又為濟陽郡、泰寧軍。
和濟南之濟一樣,濟寧之濟,也是濟水。濟水,自王屋山(今河南濟源市)而來,在今天的山東西南,與自東而西的汶水,形成了面積廣闊的巨野澤(大野澤)。今天位于梁山縣以北的東平湖,便是巨野澤的遺存,同時也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位于濟寧市梁山縣馬營鎮的“水泊遺址”亦為古梁山泊的遺存,不過今天它主要是濕地)。
這也讓濟水沿岸一度水患頻發。因地處濟水中段,任城地勢高亢,最后便取巨野(原濟州州治)而代之。也許是希望能獲濟水之寧,其在1271年從州治升為府治時,故名濟寧。
只是,今天濟寧、濟南依舊,濟水不存。它在北方的另一條大河——黃河的數次改道面前,先是委屈求全(東晉時,巨野澤以上濟水淤平、湮沒,以下因有汶水補充,不曾斷流,史稱大清河),到最后更是連河道都沒保住。1855年,黃河于河南銅瓦廂決口,第六次改道,由奪淮入海到奪濟(大清河)入海,徹底地斷絕了濟水的面目。好在還有濟寧這個名稱的留存,見證了人民對平安生活的向往。
【地圖帝整理的濟水大致走向圖|來自網絡】
失于水,但也得于水。
讓今日濟寧開始“飛黃騰達”的,還在于元時開鑿會通河(原僅指臨清-須城【即東平】間的一段運道。后來,范圍擴大,明朝將臨清會通鎮以南到徐州茶城【或夏鎮】以北的一段運道,都稱會通河。今天其一般是指山東境內從聊城臨清到臺兒莊的這一段,故會通河又稱魯運河),將大運河截彎取直,棄弓走弦。以前的京杭大運河,從杭州走徐州,折向西北,通過通濟渠,經開封到洛陽(長安),再通過永濟渠,從洛陽一路向東北至涿州,在地圖上看,就是一個向左傾倒的“人”字形。在截彎取直之后,京杭大運河不用繞道洛陽,而是直接跨山東而過。
【截彎取直后,元代京杭大運河的基本走勢|來自網絡】
這樣一來,南北對接更加便利。來自南方的糧食,和物產,源源不斷地經山東、河北輸送到大都,和日后的北京。
這也讓不沿邊、不靠海的濟寧,走進了舞臺的中央。據歷史記載,元朝初年,每年經運河調往北方的皇糧約一百萬擔。只濟寧一個碼頭,就轉運三十萬擔,而且還是管理全程京杭大運河運輸和治理的朝廷官署——河道總督所在地。它也因此成為馬可波羅眼中“雄偉美麗的大城”。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濟寧已形成“舟東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沖繁遂甲山東”的要沖之地。
2020年1月,當我第一次到濟寧之前,就有濟南師友建議,去濟寧一定要去太白樓,吃夾餅,甏【bèng】肉干飯——當年,人們將用陶器燉出來的肉和大米飯放在一起吃,覺得別有一番風味,于是發展為今日的濟寧美食。從這里可以看出,在整個山東偏好面食之時,南方的大米已經變成這個城市的口糧。
【山東衛視推薦的甏肉干飯|來自網絡】
和此相似的,還有南方的竹子,也在這里落地生根。竹竿巷據說就栽過竹子。和它們一起出現在這個北方城市的,還有無數的徽式建筑。
更讓人驚異的,我還在這座城市看到了據說是國寶級的清真寺——順河東大寺。說明了這是一個多文化、多信仰之地。
無疑,這也折射出這座城市在物貿流通上的地位。
和它地位相差無幾的,也許是臨清。
02
南有蘇杭,北有臨張。
這說的就是“臨張”當年的風光。臨張不是一座城市,而是兩個地方,一個是今天聊城市的臨清,一個是今天聊城陽谷縣的張秋。
它們都有一個相似的特點,那就是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臨清,因運河而興。”臨清當地官網上刊載文章《臨清運河鈔關:見證一城芳華600年》稱。盡管早在隋煬帝開鑿永濟渠時便成就了臨清,元時截彎取直又讓臨清吃上一撥紅利,“會通河開通后,濟寧居于咽喉,”而位于衛河(即永濟渠)與運河交匯處的臨清,則“位于腰沖”。不過,也就在這篇文章中,認為讓臨清從一個千年來默默無聞的小縣城,變成了“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的商業都會,還是源于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再次疏通會通河,而且因為某種原因,沿海盡封,廢除海運。臨清遂緊緊地抓住了這一天賜良機,順勢開啟一段長達近600年的繁盛。
除了其是漕船必經之地,更重要的是,作為人類歷史上超大規模水利、水運工程的杰作,會通河為解決高差水位及水源問題(魯運河由于降雨量不足導致北端缺水嚴重,而對接的衛河水位又相對較高),在臨清段建有臨清閘(1293)、會通閘(1298)、隘船閘(1314),三位一體管控漕河蓄泄、船閘啟閉,確保漕船轉輸暢通無滯……有了船閘,自然就容易“截留”流量,換句話說,讓人或者貨物在此逗留,所以,臨清就更是人氣旺盛,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等均異常發達。明朝永樂年間,臨清晉入全國33座有名的商業城市之列。到明末,臨清城有百萬人口,其中土著人約10萬,堪稱是超級商業大都會。在明末15大城市中,臨清排在第十二位。
與此同時,為了重農抑商,且為了自身的財政收入,明宣德四年開始設鈔關征稅。于是,千里大運河上共設了七處鈔關(當時白銀不是常用貨幣,包括繳稅也只能用紙鈔),從南往北依次為:杭州、滸墅、揚州、淮安、臨清、河西務、崇文門。這七處鈔關與設在長江上的九江鈔關合稱為運河八大鈔關。地位最突出的無疑是臨清鈔關。明朝萬歷六年(1578),臨清鈔關征稅83000多兩,而當年山東省稅收只有8860兩,僅是臨清鈔關的1/10稍多。
所以,能做到和它并提的“張秋”,也是讓人稱頌的。相比臨清,張秋在行政上更落后一等,只是古鎮而已。但在很長時間內,雖冠以鎮名,其繁榮程度甚至超過了周圍的縣城。“云帆檣鱗集,車馬肩相摩,商賈刀泉,貿易紛錯,五方商賈輻輳,物阜齒繁,”“儼然都會之觀也。”
【位于張秋鎮下閘村西的荊門下閘|來自網絡】
這不僅因為它和臨清一樣,是運河城市。而且,運河在這里一度和金堤河、大清河交匯。“張秋者漲秋也,因秋漲河決而名。又因河屢決而忌水字,故去旁三點。”《張秋志》中的這段話,揭示與張秋與水相愛相殺的歷程。有趣的是,它在金元時期曾改稱景德鎮,又在弘治七年(1484)十二月,因副都御史劉大夏治河成功,改名為安平鎮。
弘治年間,張秋就已經是一座商貿重鎮了。嘉萬時期,張秋鎮的商貿經濟更是達到鼎盛。這也刺激了張秋在鐵木業、釀造業、糕點業、醬菜業、草葦編織業、紡織業、印染業、金銀首飾加工業、印刷業等方面,均十分興盛。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謂與青州之顏神鎮(后升為博山縣)、青萊間之景芝鎮,并稱山東三鎮。各地商人通過張秋的運河和大清河商路之便,紛紛將各自的商品運抵這一名鎮。
和風光多年的張秋齊名的,還有阿城、七級兩鎮。它們成了陽谷最拿得出手的品牌,而不是武大郎的炊餅。
對張秋來說,黃河奪濟(大清河)入海,將運河攔腰截斷,讓它愛恨交加。原因也很簡單,相比運河之水低,且緩,黃河之水高,且急。這也意味著,如果不建船閘,調節兩河的水位,保證船只通過的同時,也防黃河之水倒灌,張秋就永無寧日,不僅只是“漲秋”了。而建設船閘,意味著張秋又是“流量”的截留之地。
只是,運河給了張秋、臨清紅利,但也暗自標注好了價格。
03
“從空間上看,無論是以洛陽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貫通海、黃、淮、江、浙五大水系全長2700余公里的隋唐大運河,還是元代經過截彎取直之后形成的縱橫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全長179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其規模與里程在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如此巨大的時間跨度與空間規模,使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起成為中華文明最偉大的標志性工程。”然而,《中國臍帶:大運河城市群敘事》(劉士林,耿波,李正愛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筆鋒一轉,“但兩者的現代命運卻是很不相同的,當巍巍萬里長城以中華文明的雄偉標志被世界逐漸接受的時候,同樣對中華文明作出巨大歷史貢獻的大運河,卻如韓愈所說‘駢死于槽櫪之間’,在20世紀日益式微,甚至在人們的記憶中走向了徹底的遺忘。”
不得不說,用“中國臍帶”來形容京杭大運河,是有趣的,也很恰如其分。它就像聯系嬰兒的臍帶一樣,對這個國家的成型和完善,以及華夏文明的確立,都具有無比重要的價值。
但在另一方面,臍帶也暗喻著被拋棄的命運。它在完成輸送營養的作用之后,一定會被剪斷,讓輸送對象和母體脫離。
2024年4月29日夜,當我從燈火輝煌的臨清東宛園趕到臨清鈔關,有一種很不適應的感覺。偌大的廣場上空無一人,只有一位婦女牽著狗沿著河邊匆匆而過。周邊的燈火也很慘淡,使用手機的夜間模式,我才能拍出應有的模樣。風吹過,一排懸掛著的紅燈籠,嘩啦啦響,更讓我不由得喊出來。
此時的運河,就像那被剪斷的臍帶。
【今日的臨清鈔關|攝自王千馬】
這里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其一是帝國當年的涸澤而漁,通過鈔關對商船的吸血,給物流帶來了巨大的成本。
其二自然跟運河自身的狀況有關。由于清末吏治腐敗,國家對運河管理不善,加上黃河奪濟,造成魯運河的南段,因河道彎曲,水源不足,又因年久失修,河床淤淀,最終導致京杭大運河六百余年的漕運史至此結束。相反,海運又一次興起,這也讓上海成為了新的亮點。
濟寧、臨清無疑受此牽連。但最讓它們感受到切膚痛疼的,還是鐵路等交通方式的興起。我曾在《城市戰爭:國運、時代以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國區域沉浮》中關注過揚州的命運,這座城市同樣因運而生,享盡運河紅利。但這造成了它們面對新世界的到來,也是本能地抵制,而不愿意改弦更張。所以,原先要走揚州到鎮江的津鎮鐵路,最后繞道蚌埠到南京,變成了津浦鐵路。這讓蚌埠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今日安徽的大城市,而揚州和鎮江卻一度江河日下。
也就在1930年,臨清鈔關最終關閉。臨清鈔關歷經500年風風雨雨,是大運河上開設最早、關閉最晚、征稅數額最大、國內現存的唯一運河鈔關,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興衰。也像是一個醒目的寓言。
但幸運的是,濟寧、棗莊,還有臨清們,最終選擇置之死地而后生。
04
古有梁山泊,今有梁山港。這個占據濟寧市梁山縣城北梁濟運河右岸的港口,和龍拱港一樣,數年前還不起眼,甚至是一片水洼地,干涸的航道無法承載船只,這也意味著大運河在梁山縣區域事實上已中斷。但是,為了實現西煤東運、北煤南運,濟寧開始破釜沉舟,硬是在這一片土地上“無中生有”——通過挖通17.1公里航道,建設9.18公里鐵路專用線,把世界第一條按30萬噸重載鐵路標準建設的瓦日鐵路與京杭運河在梁山縣“手挽手”,進而打通了“工”字形多式聯運的大通道。
而且,僅僅8個月,梁山港就完成了原本需要兩年才能完成的工程。這也讓2015年4月才開工建設的它,2017年4月便正式實現水鐵聯運。
盡管大運河在這個國家近現代化轉型中被冷落,但是,作為曾經的黃金水道,誰也不能忽視它的價值。雖然大運河有些河道荒廢,但是,可以通過再造,提升大運河的通航能力。就像當年的大運河,曾穿行濟寧城。為改變河道彎曲帶來的航運困境,當地再次截彎取直,通過開挖梁濟運河,讓京杭大運河改道濟寧城西而行。如此,濟寧又可以聆聽那河水奔涌之聲。
【今日的梁濟運河,亦是大運河的“新組成”|攝自王千馬】
從太白樓一路向西,驅車不到20分鐘,便可以來到新的大運河面前。河水清澈,江面寬廣,為南北走向。而附近的柱樁或告示牌上,又寫著“南水北調”的字樣。換句話說,今天的運河,還承擔著南水北調重任。
除了再造之外,水鐵聯運,也就是說,水路加鐵路的組合,是今天最大化發揮京杭大運河價值的方式。這是梁山港和龍拱港的底氣之所在。
還有利好。在《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中,京杭大運河是確定的“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中的“一縱”。而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京杭大運河連接著京津冀和長三角,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的6條主軸之一,已逐漸成為我國區域間、城市群間、省際間以及連通國際運輸的又一主動脈。
我曾經在《城市戰爭》中設想,盡管高鐵建設狂飆突進,但是中國還缺少水路“南北大動脈”。如果我們重新利用贛江通道,鏈接嶺南和長江,再通過京杭大運河,將長江和淮海、黃河、海河等流域串聯起來,這樣,我們就形成了一個京廣水路大通道。從京津冀到大灣區,千里姻緣一線牽。
這也是山東近年來頻頻做“水”文章的原因。2015年7月,京杭運河棗莊段萬年閘船閘大修完成,京杭運河棗莊段全線恢復通航。2019年6月,京杭運河萬年閘復線船閘實現通航;而在2018年11月,為提升航道通航能力,濟寧市啟動京杭運河濟寧至臺兒莊(濟寧段)航道“三改二”工程,對航道、船閘進行升級。很快,這個全長140公里,是山東內河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航道工程,繼京杭運河湖西航道(二級壩—蘇魯界)改造工程之后,也提前順利完成交工驗收;2020年6月,京杭運河船閘智能通航系統啟動。京杭運河山東段10座船閘全部實現遠程報到、自動審核登記、在線繳費、自動開票、智能排閘、線上調度等功能,過往船舶通過APP報閘繳費,不需再停船上岸登記繳費,船舶平均過閘時間由3小時縮短到1.8小時,有效提高了船舶過閘效率和閘室利用率,受益船民達40余萬人次/年。
2023年6月份,山東印發《山東省加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關于支持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前者明確提出了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加快形成集約高效、安全便捷、智慧綠色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其中,加快培育梁山、龍拱等龍頭港口,把京杭運河(黃河以南山東段)打造成魯西南高效對接長三角地區的黃金水道,為全面提升沿河城市競爭力提供強勁動力……
不得不說,對運河的保護,和再利用,首先可以幫助聊城、濟寧和棗莊們構建起“貫通東西、連接南北、通江達海”的物流大通道,打造山東對內陸和國際開放的橋頭堡。這也進一步推動魯西、魯南與世界對接,讓這些不沿海、不沿邊的內陸城市,融入全球化的開放節奏當中。
其次,可以在城市文旅內卷的今天,利用運河資源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為城市文旅的發展尋找新的突破點。像以資源型城市聞名的棗莊,就開始推進臺兒莊古城、冠世榴園等重點景區提檔升級,支持微山湖紅荷濕地旅游區、抱犢崮國家森林公園、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以宣傳打造“魯風運河生態棗莊”品牌,讓棗莊在工業的剛硬面目下也能一展似水柔情。
而擁有元運河、明運河,以及臨清鈔關的聊城,也在努力打造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至于臨清大宛園,同樣也是一座以運河文化體驗為主環的景區。它們無疑希望通過運河文化,來激活城市發展新引擎。
【夜間金碧輝煌的東宛園|攝自王千馬】
這無疑是這些運河城市最大的期盼。對它們來說,水似流金。水活,產業活。
05
今天的聊城,不僅坐擁中國北方少見的人工湖泊——東昌湖,而且還是產業發展新高地。
在經開區,我們可以看到1958年成立的中通客車,已然成為行業翹楚。尤其是其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堅持“純電動”和“氫燃料”雙輪驅動戰略,一舉成為國內推廣氫燃料客車產品最多、區域最廣的企業,并在2022年成功服務北京冬奧會,以及冬殘奧會。這也幫助中通客車推進對海外高端市場的開拓,像葡萄牙和新加坡的新能源客車,以及沙特、阿聯酋等高端旅游客車,不斷提升中國客車在海外的品牌影響力。它還借力旅游產業的復蘇和繁榮,以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助力全國各地旅游出行品質提升。研發的H系列產品涵蓋8-13米段,全系產品結構優化,全面應用了低風阻造型、輕量化設計、量身定制超強動力、最優傳動效率、全新一代熱管理等核心節能科技,從而推進轉型升級和低碳綠色發展。
此外,我還在茌平區遇見了像信發集團這樣的民營巨頭。這個從一個小熱電廠起家的集團,生動地演繹了何謂循環經濟。像電廠排出來的粉煤灰、脫硫石膏,變成了無數個砌塊,而這些砌塊可以用于新型節能墻體材料,具有容重小、保溫、隔熱、節能、隔音的效果,用在蔬菜大棚建設中,還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與此同時,它產生的廢氣,如二氧化碳,也可以通過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供應農業種植。信發與附近的小劉新村聯合打造的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不僅利用到這種技術,而且還可以利用工業產生的余熱來制冷或制熱,以調節棚內溫度,實現蔬菜或者果品錯峰成熟。這不僅讓人感嘆,以前在我們眼里是廢棄、惟恐避之不及的東西,但在循環經濟理念中,它們都是“有益”的,也是有價值的。
和中通、信發這樣的巨無霸相比,來自臨清潘莊、煙店等地的軸承產業,同樣讓我驚嘆不已。這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吹拂下,一步步萌生的產業。它為這塊鹽堿地,找到了“吃飽飯”的新路徑。今天的臨清,已然是全國五大軸承產業集聚區之一,而今天的潘莊,也是國內首個軸承全鏈條生產加工基地。
在這里,我看到了如車輪般龐大的軸承,當然,也有和豌豆相差無幾的軸承。它裝在小袋里,即使用手機仔細拍,也不好對焦。
【將小軸承做成大產業|攝自王千馬】
在濟寧,我同樣看到了這樣火熱的景象。龍拱港不遠,白馬河的一側,濟寧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項目如火如荼。這是濟寧市聯合中集集團、寧德時代,以及武漢理工大學聯手打造的全國首個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于一體的國內內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
這種對新興產業的追逐,也在棗莊山亭區的博雷頓,以及高新區的吉利欣旺達身上清晰地展現出來。
在前者的園區,一款5噸純電動無駕駛室版本無人駕駛電動裝載機曾出現在我的面前,通過遠程操控,不斷地展示著自己在挖掘和搬運上的“絕活”——也正是將駕駛室搬進了辦公室,避免了將人置身于某些危險的生產場景當中。因為自主研發的重型工程機械電動動力總成、整車控制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這也讓博雷頓在2023年全年實現產值2.54億元,銷售車輛440輛,營收3.28億元,新能源電動裝載機出貨量行業第一。
而在后者的園區,一塊塊深藍色太陽能電池板整齊排列在廠房頂部,在明媚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正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轉化成為清潔電能,持續為車間內鋰離子電池生產提供綠色動能。這個由吉利和欣旺達聯合建設、總投資50億元的公司,借助欣旺達混動電池產能全球第一優勢和吉利集團多品牌、多系列汽車資源稟賦,相互協作、相互配套,助力企業間循環綠色發展和產品資源綜合利用。
【棗莊意欲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謀求資源型城市轉型|攝自王千馬】
問到寧德和吉利為什么會選擇在濟寧和棗莊打造產業園,其中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運河以及其它交通的優勢,讓它們的產品能通江達海。
某種意義上,不論是聊城,還是濟寧、棗莊,它們能在產業上做大做強,無疑跟運河文化對它們的浸潤有關。此外,四通八達,北融京津冀、西通中原,是山東省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的重要節點,讓它們的商貿和工業從來就不曾落后他人。而運河的再造,更讓它們時不我待。
從它們身上也可以看到,當年的運河,用流水作為臍帶,維護著封建帝國的生存,和齒輪的運轉。但今天的運河,則用沿岸層出不窮的產業,作為臍帶,在滋育各地的同時,也助推中國式現代化的落地,與發展。
當然,和過去傳統商貿和工業相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以及對運河的保護,讓它們大多選擇產業升級,在新質生產力上下功夫,不僅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同時在智造上發力。
不過,作為中國傳統的糧食產區,運河沿線的鄉村振興也成了它們發展的應有之意。在曾子的家鄉——嘉祥縣下轄紙坊鎮省級銜接示范區,以及在棗莊薛城區的冠世榴園,我同樣看到了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影子。
【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上)和棗莊石榴產品的直播帶貨(下)|攝自王千馬】
這也讓我看到了山東在半島及魯中城市群之外,那個正蓬勃向上的第三極。
06
今天,當我們再重新回頭來看山東,你會發現,作為一個北方省份,盡管降水不如南方那么充沛,但得益于黃河、運河以及其它水系的支持,還是成就了農業乃至工業大省的名頭!這是山東的幸運。
在這里,我特別想提及的,是汶水。“汶水湯湯,行人彭彭……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這個早早就出現在《詩經》中的大河,是中國唯一一條從東往西流淌的內陸河。《漢書·地理志》指明,它源于萊蕪(今濟南市萊蕪區)。其上游的牟汶河和嬴汶河都主要流經萊蕪。擁有古泉四十九眼的萊蕪,讓汶水從一條小溪,逐漸匯聚為氣勢磅礴的大流。
我之所以要提及它,不僅在于它的流向,更在于它從萊蕪出發,經新泰、泰安、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匯入濟水(今為東平湖,再入黃河),不僅一路孕育出肥沃的土地,催生了不朽的史前文明——大汶口文化,并由此進入了東夷文化史上的鼎盛時代——龍山文化時期,而且,它還串聯起了齊魯兩地,以及將齊魯文化和華夏文明進行對接。
“浮于汶,達于濟”,《尚書·禹貢》描述了滿載貢品的船只,沿著汶水順流而下到達濟水的情景。隨著黃河奪濟,大清河成了汶水下游的專稱。
在我看來,今天的汶水對山東同樣有著重要價值,是山東最為獨特的“內外循環”的體現。它從濟南出發,兜了一個圈兒,又匯入黃河,從濟南北部東流入海。這也讓這條大河成了山東產業的“循環經濟圈”。
也正因為汶水、黃河以及運河之間的關系是“盤根錯節”地交織在一起,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做好大運河文章,同樣也要做好汶水等文章。近年來,山東乃至國家對東平湖的保護甚是上心。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3處提到東平湖。《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中將東平湖確定為八大生態綠心之一。在2023年的山東省政府報告中,曾三次提及東平湖。
當然,在山東還有兩條汶河,分別為臨沂的汶河(蒙陰汶河,又稱東汶河,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約2428.46平方公里),和主要流經濰坊安丘的汶河(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約1900.8平方公里)。前者匯入沂河,后者匯入濰河。
作為人口過千萬,是山東全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臨沂一直心懷壯志。但比起青島、日照,不靠海,又不似濟寧、棗莊,為運河沿線,不免成為臨沂的遺憾,好在境內河流眾多,也讓內河水運有機會成為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臨沂當地印發的《臨沂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就明確提出,推進蘭陵陶溝河,莒南繡針河(臨港-嵐山港)、劉家道口閘至駱馬湖、蘭陵西泇河至中運河等內河通航,進一步做好沂沭河水系連通工程、沂河復航工程、城區水上客運通道等重大內河水運工程整體籌劃和前期研究工作,力爭在“十四五”末打通與棗莊市、徐州市內河水運通道,實現臨沂內河水運歷史性突破。
如此一來,將繼續助力臨沂商貿名城和物流之都的建設。也繼續推進臨沂成為新亞歐大陸橋頭堡。
今天的臨沂,除了在文旅上持續發力之外,像市內的瑯琊古城、費縣的天蒙山景區,以及沂水的螢火蟲水洞、莒南的天然臥佛、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的沂河小埠東橡膠壩、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都是吸引人的存在。而在產業上,同樣也蒸蒸日上。曜靈時代的異質結太陽能電池項目、臨工智科的工業機器人、平邑縣的華星精密機械……無不凸顯出臨沂在綠色低碳以及智能制造上的雄心。
【臨工在數智上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攝自王千馬】
也正是數智時代的到來,讓很多城市在地理環境之外,找到了新的突圍路徑。
像臨清軸承,通過工業互聯網+5G技術,將產品上“云”,實現從生產加工、產品銷售,和資源管理等全鏈條數字化。而作為物流之都的臨沂,也在線下批發市場之外,布局線上的電商園區,今天,它已然是北方最大的短視頻直播電商基地。
對臨沂還有一個利好消息,無疑是來自京滬高鐵二通道的建設。這個由北到南,串聯起了山東濱州、東營、濰坊、莒縣(日照)和臨沂,它讓山東有了新的南北大動脈,與此同時,也讓沿海的東營和日照不再是高鐵的末端,而是交通的重要節點,同時,位于魯南的臨沂更能通江達海。
如此,當你踏足山東的每個角落,都能看見風的呼嘯,水的流淌,還有那財富,正不斷地累積成了,新的經濟的泰山。
附件
《城市戰爭:
國運、時代及世界三重奏下的中國區域沉浮》
入選:
“新華薦書”2023年度十大好書
中國出版集團2023年度優秀主題出版物
及2024年度全民閱讀書單
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103期干部學習新書書單
春風悅讀榜2月書單
北京書評2023年01期優秀圖書推薦書單
第五屆“全民閱讀·書店之選”人文社科類
十佳圖書候選作品
人民日報圖書館2023年6月“金臺好書榜”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3第一季度影響力圖書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中國式現代化”主題重點推薦書單
今日頭條“頭條好書精選”2023年2月書單
2023年2月百道好書榜
當當、京東、文軒網,以及線下各大書店均有售。
- THE END -
吾球商業地理
見城市生長和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