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作家邦達列夫曾說:“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
清晰的個人邊界,既能讓自己敞開心扉去接納更為開闊的世界,又能讓自己堅定地保護內心的原則和底線。
這能讓我們活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別人期待的樣子。
山本耀司曾說: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這才是自我。”
擁有清晰的個人邊界,才能讓自己成為獨立且完整的個體。
1、識別自己的人格特質
人有時候會感到痛苦,不過是用了一種主流的標準來衡量自己。但實際上,自己卻從來沒有了解過自己。
然而,每個人的性格千差萬別。真正了解過自己的人,才能建立起屬于自己的邊界。而非是別人劃定好的規則或標準。
2、覺察自己的感受,不斷認識自己的邊界感
當自己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對方說了哪些話或做了哪些事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這就是自己的邊界。
從一句話或一件事開始,覺察自己的感受,并不斷認識到自己的邊界感。
只有不斷認識并了解自己的邊界,才能讓自己成長為更加完整的自己。
3、對于別人的要求,有權利說“不”
對于別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自己要學會拒絕。
遇到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勇敢地拒絕。即使能夠幫助對方也只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非出于義務或背負對方的負擔。
凡事來者不拒,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殘忍。
4、對自己的需求、情緒和行為負責,而不是別人的
成年人應該為自己的一切負責,包括自己的需求、情緒和行為。
一個人若不能對自己負責,總是依賴別人并期望別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么自己就無法做到真正的獨立。
不能直面自己的人,痛苦永遠不會消失。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自己就會不斷地重復痛苦。
5、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是我尊重你表達的權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經歷、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在遇到同一問題時,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
即使別人的觀點與自己的觀點有沖突,自己也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并尊重別人表達的權利。
6、不要去背負不屬于自己的責任
對于邊界不清的家庭,往往會出現一方過度承擔責任,另一方卻總是逃避責任。
即使是親人,每個人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不要過度承擔別人的責任,也不要把自己的責任推卸給別人。
做好課題分離,才能讓彼此擁有更好的人生。
7、別人越界時,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有時候,別人的言行會讓自己感到被冒犯或沖撞了,內心會產生沖突或矛盾的想法。這個時候,不要試圖去合理化自己的情緒。
一旦自己選擇了沉默,就意味著自己要去承受那些不必要的消極情緒。這樣只會讓對方更加不尊重你。
明確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才能讓對方知道你的邊界所在。
8、尊重別人的邊界,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人性中那些美好的特質,比如誠信、善良、勇敢等等,都應該是用來要求自己的,而非是衡量別人的標準。
如果自己一味地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不僅結果很難達到自己的預期,你會發現,這不過是在為難自己。
尊重個體差異,才能處理好一切關系。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