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卡德(Gary Card)的作品非常好,他抓住了廣東“艷俗”、多彩的生活方式特點、用藝術語言來表現。正如他的新展《人山人海》的標題——熱烈、熱鬧,整個藝術場景色彩鮮艷。
——蔣悅(廣東美術館前副館長)
在3月香港巴塞爾熱鬧過后,藝術余溫仍蔓延在這座城市,每個到訪的藝術愛好者心里存滿了一年的藝術電量,默默抵抗日常生活的無聊。
除了巴塞爾,如今還在香港舉行的英國藝術家加里·卡德的展覽,延續這份藝術熱情。
夸張的“無名先生”表達中西文化交融
香港,北角。清晨的陽光穿過高樓叢林,灑落在一座5米高的彩色雕塑上,它折射著幻彩,影射在油街實現的百年建筑上,如打開了香港古今交融、熱鬧非凡的一天。
夢境樂土:無名先生的奇想;2024;涂漆玻璃纖維、金箔及鋼;259×229×450cm
當我們置身于展覽入口,相信無不被這位“無名先生”巨大的身姿、奇異繽紛的色彩吸引。這就是藝術家加里·卡德迫不及待地向觀眾展現《人山人海》展覽的第一印象。
2024藝術維C“藝游香港巴塞爾”游學團參觀展覽,對展覽評價非常高。尤其導師、前廣東美術館副館長蔣悅,他用全新又熟悉的藝術語言來表現廣東文化的“艷俗”。感謝藝術家加里·卡德、策展人湛旭華、館長馬佩婷接待。
奢侈品御用設計師的叛逆
《人山人海》是英國藝術家加里·卡德在香港的首個個展。如果你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那一定熟知他合作過的品牌,如香奈兒、古馳、迪奧等。
(加里·卡德為各大奢侈品品牌設計的廣告布景;圖片via加里·卡德官網)
如今,無需考慮商業目的,他回歸藝術家身份進行自由創作,加里·卡德坦言,希望《人山人海》能擺脫商業設計那種消費主義審美,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邏輯用藝術手段表達對香港和中西文化的感受和思考。
確實,他做到了。
英國布景設計師,藝術家:加里·卡德
藝術維C主理人C小姐對話加里·卡德
傳統與新潮的碰撞
《人山人海》整個展覽創作靈感來自藝術家加里·卡德在香港多次的造訪和考察經歷。
作為土生土長的英國人,當他身處在香港這個既中國又西式,既現代又傳統的城市,他受到了文化沖擊,開始好奇這座陌生的歷史和本地文化。
加里·加德收集的香港創作素材
如何用藝術表達這種中西交融與差異?
讓我們的目光再回到入口處的“無名先生”雕塑,歷史的線索呼之欲出。原來,這個巨大雕塑的創作原型來自可能是第一個帶來中國制作的“潮玩” ——“ 無名先生”(Mr Nobody)陶瓷人偶。
上圖為帶去景德鎮做中國制造的“無名先生”的母稿,無名先生(Mr. Nobody) c. 1680-1685, 英國青花杜夫瓷(照片版權: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
上圖是1690年前后根據帶過去的母稿,由景德鎮大規模生產到全球的外銷的青花瓷產品(照片版權:Peabody Essex Museum)
加里·卡德的“無名先生”借鑒了17世紀Mr. Nobody的煙斗、禮帽等外形元素,融合了他對香港事物的記憶和想象,構想出新的無名先生形象,就像香港這座城市,帶著歷史的印記而煥發新的面貌。
左:加里·加德重新創作的“無名先生”
右:無名先生 c. 1680-1685, 英國青花杜夫瓷
由于經常與各類商品打交道,加里·卡德額外關注不同物品的美感,他認為普通物件也有自身獨特的美,包括“無名先生”雕塑在內。物盡其用在藝術家頭腦這里發揮極致,《人山人海》展覽中的動畫、雕塑、繪畫作品,來自2萬幀藝術家拍攝自香港的手機照片,當中包含了很多我們既陌生又熟悉的廢舊產品、街頭巷尾的視覺元素,那些被我們拋棄的廢品再次被聚焦,喚起觀眾對老物件的關注和回憶。變廢為寶!
龐雜的各類老物件紛紛“變廢為寶”,成為作品的重要元素
靈感無處不在。有一天,他經過香港街邊的水果店,看見柚子(寓意“佑子”)被玻璃紙包裝得很漂亮,象征給人送去“保佑安康”的祝福,禮輕情意重,他借用了“包裝”的概念,把自己作品用蝴蝶結包裝起來,藝術家想給觀眾送去他的祝福,也讓人通過這個作品重新思考物質的價值,有C友說像圣誕鈴鐺,你覺得呢?
左:《笑云頭:天空的歡樂使者》;2024;混合素材;121.9×121.9×28cm
右:《未知之旅》;2024;混合素材;121.9×121.9×28cm
“希望觀眾能找到熟悉的事物,
并發現他們有趣的一面開懷大笑”
神性與玩味的結合
由于信仰的差異,在藝術家眼中,亞洲的宗教無疑是一個神秘的國度。在游歷香港的時候,加里·卡德對香港仔華富邨的神像山印象非常深刻。在香港仔華富邨,出于居民自發性堆積和擺放,原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山坡積累了超過8000個各種陶瓷神佛像和各種手辦公仔,形成了今天的“神像山”——一個社區居民景點,日常居民不僅會來這里上個香,也會來這里在這堆滿天神佛注視下,下棋、打太極、聊天、遛彎......這種悠閑的氣氛,藝術家覺得特別有趣好玩有煙火氣。
加里·卡德在神像山打卡
這種市民的“堆砌”而成的藝術,融匯中西文化自帶審美趣味,為致敬這種市民的藝術智慧,藝術家以“堆砌”手法和帶有中國傳統陶瓷人偶影子的視覺元素創作出一系列的作品,比如關公、唐三彩駱駝、招財童子等等。
南境金剛;2024;涂漆玻璃纖維、金箔及鋼;114.3×85.1×170cm
在布展上,這種“圣神的玩味”進一步擴大,展覽空間的布局和光線把雕塑和畫作烘托得像佛像、年畫一樣神圣。
滑動看更多
C小姐打卡加里·卡德作品展 服裝:歌蒂詩
遠遠看去,這些“雕塑”保留著神圣氣場,仿佛有超強磁場一樣把時空隧道里的物件都吸附在自己的身上,拼貼和組合成一個個熟悉又陌生,怪誕又幽默的形態。“時鐘、椅子、相機……”這些老物件細節讓我們在欣賞過程充滿探索趣味,不時驚嘆藝術家的腦洞大開!
如魚得水;2024;涂漆玻璃纖維、金箔及鋼;78.6 x 62.8×170cm
作品上的物件元素雖然數量繁多但服從于整體雕塑的形態塑造,毫無違和感,象征著新舊物質和思想的融合,形成香港多元又統一的城市面貌。
“對物質過剩的嘲諷,對時間的哲學思考”
“時間藤壺”創作手法
加里·卡德把那些組成雕塑和油畫的眾多小物件比喻成“時間藤壺”生長的狀態。 藤壺是一種甲殼類海洋生物,喜歡附著在礁石、龜殼等硬物上一簇簇地生長。
繁榮武士;2024;油彩布本;91.5×122.3cm
之所以稱為“時間藤壺”,是因為這些物件是具有時代性的。加里·卡德認為他所采用的物件元素反映了以前的文化歷史和當下的時代,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這些物件將變化和生長出新的事物,好比如100年后再次創作,也許很多物品都會更新換代了。
“時間藤壺”創新波普藝術風格
波普藝術是一種具有商業美學的藝術風格,反映當代文化并對商品和消費主義帶有反思或批判。
擁有商業設計師身份的加里·卡德,不斷思考自身職業與藝術,尋求波普藝術風格的突破,因此他探索出“時間藤壺”這種方式和理念,在創作語言中引入時間維度和“藤壺”般生長的物品元素,創新性地拓展波普藝術的創作邊界。在他看來,“時間藤壺”一方面彰顯著豐富的物質生活,另一方面是他對物質過剩的反思與批判:全球化時代消費品的爆炸式增長,和對物質的的渴求,可能令人更容易陷入壓抑和焦慮。
滑動看更多
作為奢侈品廣告御用布景設計師,加里·卡德對于戲劇性有著更豐富的想法。他在展覽中開辟出獨立展廳,把他在香港采風拍攝的20000多張照片打造為沉浸式的動態影像空間,墻面展示他的藝術創作過程,營造出流光溢彩的“劇場”!
對了,打卡拍照超出片哦!超級推薦^_^
人山人海;2024;數碼影像裝置,展示了藝術家在香港收集到的各類物品照片
C友們在里面玩得可開心!感謝高顏值出鏡!
“用藝術創新活化油街歷史建筑”
在油街實現感受滄海桑田
除了吸睛的藝術家作品,《人山人海》展覽所在地“油街實現”也是一個值得游玩的好地方。
這里之所以叫做“油街實現”是因為位于油街12號,而粵語中的12與實現讀音相近。在1908年,油街實現的現址是瀕臨海濱的香港游艇會,時移勢易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海岸線遠退,游艇會搬遷,遺留下紅磚瓦頂的歷史建筑。如今,油街實現被擴大和活化,成為廣受市民歡迎的社交文化場館和公共休閑空間。
來到油街實現,最寫意的事莫過于躺臥在樹影婆娑的油街草地上,伸一下懶腰,一邊欣賞藝術品,一邊感受旺中帶靜的都市文藝氣息。
看展小Tip:“愛”的尋寶
在展覽藝術品中,加里·卡德還和觀眾玩起了“尋寶游戲”。他在多個藝術品中放置了“I Love You This Much”的愛的銘牌,以此表達他對香港、觀眾、生命中重要的人的愛與感恩。看展時不妨找尋藝術家這些“愛意”分享給你重要的人吧!
加里·加德《人山人海》展期至7月28日
C友們,香港看展走起吧!
展覽詳情:
加爾·卡德《人山人海》
策展人:湛旭華
展期:2024年3月20日-7月28日
地址:香港島北角油街12號(港鐵炮臺山站 A 出口)
營業時間:星期一: 下午2時 – 下午8時;星期二至日: 上午10時 – 下午8時
費用:免費
如想進一步了解加里·卡德的作品,第一時間感興趣收藏作品的朋友,歡迎掃碼添加artvc001小香蕉詳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