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中國山水詩的搖籃,在楠溪絕美的山水間,散落著200多座古村落,在過去交通還不發達的年代,每一個村落幾乎都是相對獨立的秘境,與世隔絕的桃花源。巖頭鎮的蒼坡古村,就是一座極具代表性的楠溪江古村,她背依筆架山,面臨楠溪江,獨特的布局理念,源自文房四寶,始自南宋的村莊布局,至今清晰可辨,村中古建筑比比皆是,漫步春雨打濕的石板路,你突然會想起那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
蒼坡古村以文房四寶為布局,長方形的村莊大地為紙,池塘為硯,縱貫全村的石板路為筆,正對著的是筆架山,而筆街旁邊的石條為墨。
楠溪江畔有很多值得游覽的古村落,蒼坡絕對是其中一座,蒼坡村始祖李岑為避戰亂從福建長溪遷居于此,五代后周顯德二年(955)開始營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
到了南宋淳熙五年(1178),九世祖李嵩邀請國師李時日重新規劃,建成以文房四寶為主要形象的村落格局,占地200多畝,房屋50多座,全部李姓。
李氏大宗祠就在村口,這是全村最大的建筑,也是全村宗族聚會和慶典的地方。
一世祖李岑建村至今,已歷45世,直接從蒼坡分出去的村落多達100多個,人口近20萬。
李氏宗祠正對的是西池,村中有東西兩個池塘,象征著文房四寶的硯臺,也是蒼坡歷史書卷中的兩頁。
西池在左,東池在右,西池的一頁,記載的是半耕半讀的生活理想,東池的一頁,記載的是對高尚精神美好品德的傳頌和對神明的敬祀。
西池旁有古井,井水是從村后的山尖上流來的,井外有三眼小方池,蓄積井中溢出的清泉,自古以來,蒼坡人便有規定,第一口洗食物,第二口洗衣服,第三口洗馬桶。
東池中央有水月堂,始建于北宋(公元1124年),是一座紀念堂。北宋末年,蒼坡八祖李錦溪奉命抗遼,出征前割須送回故鄉,以明為國捐軀之志,后戰死沙場,其弟李霞溪知悉哥哥死后,心碎腸斷,從汴京辭職歸穩蒼坡,在東池北頭水中央建造水月堂,住在里面,日夜思念兄長,“寄興殤詠,以終老焉”。
東池南邊還有望兄亭,這又是關于兄弟情的另一個故事,當年李氏第七世祖李秋山和弟弟李嘉木分家后遷居到方巷村,弟弟李嘉木常常一早就站在寨墻上向東南遠望,等待哥哥踏著田間鵝卵石小徑走來,“會桃李之芳園,敘天倫之樂事”。
1996年秋,上海知名畫家夏蕙瑛來到了蒼坡村旅游寫生,她被望兄亭的傳說所感,作《古村》詩一首:“欲尋桃源路,攜秋楠溪行。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弟望送弟閣,兄送望兄亭。誰又點燈去?遠山明月生?!贝嗽姳辉醒胝尉殖N?,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所贊賞,故為之親筆書錄。1998年,其墨跡刻石立于蒼坡望兄亭前。
望兄亭旁有仁濟廟,有意思的是,這座廟中供奉的不是菩薩,也不是本族始祖,而是《世說新語》中除三害的那位周處。如今這里被辟為“楠溪江民俗館”。
東池南頭寨墻上有兩棵古柏,據說是800多年前的蒼坡寨主李西齋種下,他栽下柏樹后,為使古柏不受破壞,就立下禁約說:“凡拴于柏樹之牛,立殺不赦?!庇幸惶焖业拈L工貪圖方便,將耕牛系在這柏樹上,他當場就將牛殺了,從此村中就不再出現損壞這些古柏的現象了。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楠溪江的春季,是煙雨的江南,是詩畫的中國,是永遠的山水詩,是最美的桃花源。
公元422年,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任永嘉郡守,這一年他基本不問政,整天游山玩水,還喜歡探險,他經常去爬山,甚至還發明了一種登山鞋“謝公屐”,也就是出現在李白詩詞中的“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沒干正事的謝靈運開啟了楠溪江的千年詩詞之旅,謝靈運之后200多年,孟浩然坐在船上,迫不及待地“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楠溪江的山水詩意又一次被盛唐詩人升華。歷朝歷代,楠溪江都成為文人墨客向往的勝地,追尋先賢們的足跡,感受千年來美如畫的山水與村落,而歷史悠久的蒼坡古村,便是其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