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個故事,說段歷史,歷史上曾發生過一場戰爭,日俄戰爭,沒錯,是日俄戰爭,關鍵令人難以啟齒的是這場戰爭還是發生在中國領土上的戰爭,還是經過當時清政府允許日俄在中國領土上發生的戰爭,還是清政府資助日本軍隊在中國領土上發生的與俄國軍隊發生的戰爭,嗨!這事說來話長,下面聽我慢慢說來,要說這段日俄戰爭的歷史還要先說說當年發生的一些歷史事件。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甲午戰爭1894年7月-1895年4月)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因戰爭開始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該戰爭爆發的標志是豐島海戰,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政府倉皇迎戰,這場戰爭最后以中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告終。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回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甲午中日戰爭起因于中國和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爭奪。兩國都希望在該地區擴展勢力,但由于朝鮮發生內亂,朝鮮政局動蕩不安。
1894年2月,朝鮮爆發了農民起義,直逼漢城,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應朝鮮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開赴朝鮮,駐守牙山,并按照《天津條約》的規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政府就確定了以朝鮮為跳板,進而吞并整個中國和亞洲的“大陸政策”,此時便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兵入朝。6月10日,起義軍與政府達成了《全州和約》,漢城趨于平靜。至此,清政府建議中日兩國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絕。日本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戰爭的圖謀已昭然若揭。
甲午海戰,網絡圖片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日本嗾使朝鮮親日政府斷絕與清朝的關系,并“委托”日軍驅逐駐朝清軍。控制了朝鮮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農歷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軍運兵船“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的“浪速”艦擊沉了清軍借來運兵的英國商輪“高升”號,制造了高升號事件。至此,日本終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戰爭爆發后,由于清政府和清軍部分將領的腐敗無能,無論在朝鮮戰場還是在中國國內戰場,總是屢戰屢敗。早在日軍占領遼東半島后,清政府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由于沙俄等國出面干涉,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中國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作補償。
《馬關條約》簽訂6天后,俄羅斯帝國因日本占領遼東半島,阻礙它向中國東北伸張勢力,便聯合法、德兩國進行干涉,結果是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棄遼東半島,但要中國以白銀3000萬兩將其“贖回”。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后一共勒索了中國兩億三千萬兩巨額白銀。
然而,三國干涉還遼對日本來說仍然是飛來橫禍,它使日本藉由甲午中日戰爭獲勝之機侵占滿洲(中國東北)的企圖遭到粉碎,也使俄國增強其在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在朝鮮的擴張。為了實現日本“大陸政策”的第二步(吞并朝鮮)和第三步(進軍滿蒙),日本重新整軍備戰,決定于十年后發動對俄羅斯帝國的戰爭。
關于八國聯軍侵華,簡單論述一下,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5月28日-1901年9月7日)是指以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軍隊對中國清朝進行的一場武裝侵略戰爭。最后八國聯軍勝利,清朝被迫與列強簽訂《辛丑條約》。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大清帝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強便開始對大清帝國這塊肥肉垂涎三尺。
與此同時隨著戰爭賠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負,終于引起了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內憂外患,無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強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圖吞并大清帝國。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團民則沿途,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1900年1月27日,英、法、美、德、意等國聯合照會清政府,再次要求取締義和團。
1900年2月1日,山東高密群眾圍攻德國鐵路公司,相持數日,并破毀鐵路。至14日,德軍揚言要以武力鎮壓。
1900年3月13日,帝國主義列強在渤海舉行海軍示威,顯示要用武力干涉大清帝國。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會清政府,限兩月剿除義和團,否則將派水陸各軍馳入直、魯兩省,代為剿平。
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羅斯帝國公使就提出鎮壓,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朝政府“剿除義和團”,并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
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
1900年5月,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采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平亂。5月20日,公使團會議,提出調兵來北京。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清政府被迫同意。
1900年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聯軍在北京使館區設立路障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美、法、俄、日、意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于當晚抵北京。隨后,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聯軍達2000余人。1900年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聯軍進犯,1900年6月6日前后,八國聯合征華計劃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準,進攻中國的戰爭爆發。1900年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后,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于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
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3000人,當中2000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英使館內更有小馬150匹可供食用。
1900年6月11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00多人強占火車由天津駛往北京。帝國主義的征華戰爭,激起義和團堅決抵抗。
1900年6月12日,義和團與清軍董福祥、聶士成部聯合作戰,切斷侵略軍與天津的聯系。
1900年6月14日至18日聯軍被義和團群眾包圍在廊坊、落岱、楊村一帶,面對用近代槍炮武裝的聯軍,義和團奮勇殺敵,視死如歸,以血肉之軀與敵人拼搏,表現出極大的勇氣和愛國熱情,打死打傷敵軍300余名,西摩爾潰不成軍,被迫沿北運河退回天津,義和團粉碎了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的計劃。
網絡圖片,八國聯軍侵華
1900年6月中旬,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后,發出解散義和團民的上諭。但一天后慈禧接到手下守舊派大臣偽造八國出兵實際是要求她退位讓光緒復位的情報后,憤怒之下讓守舊派統領義和團。
1900年6月后,日本使館書記生在前往永定門接應西摩爾聯軍時被清兵當作間諜處死,德駐華公使克林德在東單牌樓被守軍擊斃。
實際是日本人代表各國去清廷總理府衙門要求保護使館區的情況下途中被清軍神機營軍官恩海伏擊殺死,導致戰爭真正意義上爆發。
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并且在北京貼出賞文懸賞殺洋人。
1900年7月14日,聯軍付出傷亡900余人(一說882人)的代價,并發射毒氣炮后,攻陷天津。但實際上守將聶士成一直與義和團有矛盾,認為義和團是拳匪,認為他們只會禍國殃民,導致義和團在聶士成死守天津時偷襲其后方。
1900年8月中旬,聯軍2萬余人由天津進犯北京。8月中從天津進至北京的部隊其實只有七國(當中兩國只為象征式的掌旗兵)約一萬六千人。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主要由印度人組成,還包括香港及威海衛華人)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主要由越南人組成),奧軍五十人,意軍五十三人。
網絡圖片
次日,進抵北倉,受到清軍馬玉昆、呂本元等部及李來中所部義和團頑強阻擊,再次施放毒氣,才攻占北倉。但聯軍付出死傷635人(一說400余人。其中日軍近300人)的代價,毒氣炮(“列低炮”)也被擊毀。
1900年8月13日,聯軍進至北京城下,進攻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英軍率先由廣渠門破城竄入。
1900年8月14日,北京失陷。8月15日晨,西太后和光緒皇帝倉惶出逃。聯軍入城后,解除了義和團對東交民巷和西什庫教堂的圍攻,義和團被迫退出北京,轉往外地堅持抗擊侵略者。
慈禧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鴻章為與列強議和全權代表,發布徹底鏟除義和團的命令。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派兵四處攻城略地,擴大征伐。9月,俄軍在攻占秦皇島、山海關同時,集中龐大兵力,分五路對東北地區實行軍事占領。(此處是關鍵與后面的內容關系密切)
10月中旬,德軍統帥瓦德西率兵3萬來華,攻占保定、張家口等地。但法、德聯軍在侵犯井陘、娘子關一帶時,受到清軍劉光才部的頑強阻擊,付出重大傷亡后敗退。
1900年12月22日,英、俄、德、美、法、日、意、奧以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等十一國公使聯合向奕劻、李鴻章遞交《議和大綱》十二條。清政府于27日同意接受。
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鴻章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正式簽字畫押。
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要求處死的十二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勛、英年、趙舒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等;到4月,列強要求嚴懲的地方官員,共達142人之多。
1901年5月11日,奕劻、李鴻章照會列強公使,接受四億五千萬兩賠款總額的要求。5月23日,德皇威廉二世電召瓦德西回國,并轉告各國政府取消他所擔任的聯軍總司令職務。5月26日,清政府照準各國賠償四百五十兆兩,四厘息。1901年8月8日,八國聯軍從北京撤退完畢。
1901年9月7日,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和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帝國主義簽訂了《辛丑條約》十二款及其十九個附件。
條約規定:中國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交由外國駐軍;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組織等?!缎脸髼l約》保住了清政府權位,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統治,清政府由此成為帝國主義的傀儡。
這回該說說日俄戰爭了
前面說了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簽訂6天后,俄羅斯帝國因日本占領遼東半島,阻礙它向中國東北伸張勢力,便聯合法、德兩國進行干涉,結果是日本于同年5月4日宣布放棄遼東半島,但要中國以白銀3000萬兩將其“贖回”。日本在甲午中日戰爭后一共勒索了中國兩億三千萬兩巨額白銀。
俄羅斯出手了,1896年,誘逼清政府接受《中俄密約》,隨即索取了修筑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1897年底,俄羅斯艦隊擅自闖進中國旅順口;翌年3月,俄羅斯政府以軍事壓力為后盾,強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個遼東半島,從而在遠東取得了夢寐以求的不凍港。
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1.8萬余人進犯北京。與此同時,俄羅斯以鎮壓東北義和團運動為名,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A.H.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征調13.5萬余官兵,編成四個軍,大舉入侵我東北地區,其目的是獨吞我東北三省。俄羅斯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公然叫嚷:“我們將把滿洲變成第二個布哈拉。”這場戰爭被稱為“東北軍民抗擊沙俄入侵之戰”。當時清廷京畿危急,對俄羅斯入侵東北持妥協求和方針;東北全境兵力僅9萬余人,三地區的主官又和戰分歧,不能統一部署抗敵。1900年10月1日,俄軍占領奉天(今沈陽),4日占領錦州,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
當參加八國聯軍的其他帝國主義侵略軍撤出北京后,在中國東北的俄軍仍賴著不走,實現其所謂“黃俄羅斯計劃”。俄羅斯的陰謀引起中國東北和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英日等帝國主義從本身的利益出發,也堅決反對。1902年4月8日俄羅斯政府不得不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時間撤完。但是,1903年8月俄羅斯又悍然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總督,實際上把我東北當成了俄羅斯領土,接著又重占奉天。這樣,俄羅斯終于擺出了一副獨占中國東北,且不惜為此一戰的架勢。
義和團運動發生后,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制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日-21日,俄羅斯侵略軍又先后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余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羅斯軍隊占領齊齊哈爾,黑龍江將軍壽山自殺殉國;9月22日,占領吉林,28日,占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沈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900年11月,俄羅斯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企圖把軍事占領合法化,企圖把俄羅斯獨占東三省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因遭中外反對而作廢。俄軍利用軍事占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侵占東北三省從1900-1905五年之久,是五年之久。
在這種情況下,清政府無法抗擊俄羅斯,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暫且不論日本出于什么目的,但是它確實是經過了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東北,對俄宣戰,而且清軍還派兵支援日軍,提供了武器和糧食。共同抗擊俄軍。
網絡圖片日俄戰爭
戰爭經過夠慘烈,各自都有自己的目的,更悲慘的是中國土地上的百姓。中國的百姓在日俄戰爭期間,中國東北是雙方陸上交鋒的戰場,當地人民蒙受極大的災難,生命財產遭到空前的浩劫。旅順的工廠被炸毀,房屋被炸毀,就連寺廟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搶走,糧食被搶光,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幾十萬人。日、俄都強拉中國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許多人冤死在兩國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國平民被日俄雙方當作間諜,慘遭殺害。這場戰爭不僅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粗暴踐踏,而且使中國東北人民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人身傷亡。
網絡圖片,日俄戰爭
戰爭的經過就不詳細說了,經過一年半的戰斗,在戰死十萬名日本兵之后,日本戰勝了俄國,日本軍隊將俄國軍隊從中國東北趕了出去,并將東北99%的土地歸還了大清國,看清楚是把從俄國手里收復的99%東北土地歸還了中國。說到這里日本這么好心嗎?這么大的損失它沒有目的嗎?當然不是,1905年日本找到清政府,我的損失這么大,這事怎么說?
然后在北京經過一個多月的談判之后,清,日兩國簽訂了一份《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在這個附約里面,清政府割讓給日本以下主要的主權,以作為日軍從東北撤軍的條件,在日本方面,則視為此次出兵與俄戰爭趕走俄軍的政治報酬:1,割讓旅順,大連兩處租借地。2,割讓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以及沿線的林產,礦產,3允許日本在南滿鐵路兩側駐軍(保護日僑)。
有了這個條約,日本開始派人接管南滿鐵路,往旅順,大連等地移民,還有在南滿兩側駐軍,這支部隊就是人們常說的日本“關東軍”。理由就是保護租界里的日本僑民。
這就是說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華之前,“關東軍”已經在東北駐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這二十六年之間,關東軍與在東北的張氏父子,和東北當地的居民,基本保持了相安無事。這段歷史可能顛覆了很多人的歷史認知,盡管人們可能無法接受,可它卻是事實。后人如何評論,后人對當時的政府如何評論,就不說了。
作為當時的政府它也要做出權衡,任由俄國侵占,百姓不會答應,時間長了可能就不是自己的領土了,現在東北可能就是俄羅斯的領土了。如果自己把俄國趕出去,當時經過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已經沒有那個實力了。
讓日本幫忙把俄國軍隊趕出去,不給日本回報那是不可能,人家死了那么多人。同意日本和俄戰爭,趕走俄軍后不和日本談判不給回報,那就等于是趕走了所謂大鵝,換來了小日本。
看來當時的清政府也是用了最合適的方式解決了當時的問題,沒辦法的辦法,清政府已經搖搖欲醉了。
說到這里下面的事就不好說了,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些問題總要解決吧。
1912年溥儀退位清王朝滅亡后,孫中山兌現承諾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不復存在,北洋軍閥政府主導中國政局。
然后是北京政府(北洋軍閥集團),然后國民政府,然后北伐戰爭,1928年民國進入國民政府時代。。。接下來的是中、日兩國在20世紀的大打出手, 歸根結底,就是根源于這個條約《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根源于日本依據這個條約,向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兩側移民、并開始"經營滿洲”。而日本這個“經營滿洲” 的殖民行為,與中國后來突然興起的民族主義,爆發了激烈的沖突。
浩如煙海的史料顯示:國民政府從發動北伐開始,就喊出了“收回東北一 切主權”、"廢除—切不平等條約”的民族主義激進口號,尤其是強行收回漢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國民政府斗志變得更加昂揚,在冒進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東北,國民政府碰到了日本這只硬釘子,結果,出事了。國民政府認為那些都是不平等條約,必須要廢除。而日本則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戰爭說事,它指責中國忘恩負義、不守信用。中日兩國交惡的歷史,就從這場“雞同鴨講” 的爭辯中,步步激化。這就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的主要歷史背景和緣由。
更多的內容我就不說了。從歷史的進程來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要求收回主權和領土無可厚非,至于當年的條約。。??偟膩碚f,這兩場戰爭給中國和中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損失。
此文并不代表作者的立場,內容來自于歷史資料和網絡資料,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