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這是道德經第五十三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虧空之道,也叫非道之道。
什么是不道?什么是有道?
不道,就是無道,就是非道,就是有道的反面。
萬物有道,便會長長久久;萬物不道,則會短命虧空,以至于消亡。
怎么樣才算是有道?怎么樣才算是非道呢?
有道的反面,就是非道;非道的反面,就是有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意思是說:假使我確然有真知灼見,行進于大道之上,行走于大道之中,那么對于行道者來說,唯一最值得敬畏的地方就在于:施、施舍、給予、設置等。
什么是施?
施,是施行,實行;施,有給予之意,比如施舍一詞;施,還有設置、布置之意,比如基礎設施一詞。
修佛的人常常把世間之人稱呼為施主,把做好事稱之為布施。施,就是行,就是遵道之行。
古人云:“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人生在世,不過就只有知與行而已。對于道,也只有知道和行道兩個方面罷了。
知道的關鍵就在于:介然、確然、實然、了然;
行道的關鍵就在于:施行、實行、給予、布施、設置、布置等。
并不是所有的認知與見解,都可以稱之為道;只有那些確然、實然的真知灼見,才有資格被稱之為道。假如你都不能確定自己的認知是否真的正確,又何談知道、明道呢?
也并不是所有的施舍與給予,都能夠稱得上是行道;只有那些經過真心設置的善意布施,才能夠稱得上是行于大道。
行于大道,需要真心敬畏每一步的行為與行動,需要謹小慎微,不能有半點馬虎。
假如人們在行道的過程中馬馬虎虎,胡亂作為,就必然會招致虧空,乃至于一蹶不振,更至于逐漸消亡。如此一來,這又能算得上是哪門子的行道呢?
知道的關鍵在介然;行道的關鍵在施畏。畏,是小心謹慎,而不是恐懼畏縮。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
意思是說:大道甚為平坦、廣闊、順直,而人們卻偏偏喜好走小徑、捷徑、窄徑、曲徑、幽徑。
人們在行道布施天下的過程中,應該走寬闊平坦的大道;在休閑自娛的過程中,人們倒也并不是不能走一走那些曲折的小徑、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
什么是盜?什么是夸?
盜與道同音。可以理解為:盜就是道的反面,就是不道,就是非道,就是殘廢的道,就是道的殘次品、殘缺品。
因此,道可以生正常的萬物;盜就會生殘缺的萬物。
夸字,從大從虧;夸,就是大,就是大虧,就是大的虧空。所謂夸贊,就是大贊。就是過猶不及。
盜夸,就是指最高級別的無道、最大的非道。
什么是盜夸?什么是非道?什么是不道?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除,是指余、多余,有消除、剔除、掃除、鏟除之意。
朝甚除,就是指在朝堂之中有太多的庸員暴吏,需要被剔除、掃除、清除;
田甚蕪,就是指田地甚為荒蕪,百姓們都無心耕田,甚至于根本就無田可耕;
倉甚虛,就是指國庫糧倉甚為空虛,天下財富都聚集到了少數人的口袋里,天下人反而沒有了真正的儲蓄。
這些都是盜夸的表現,也都是整體層面、戰略層面的非道表現。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
服,是指衣服、服裝、穿戴。服文采,就是指穿著華美的服裝,比較重視物質外在享受,不重視心靈內在。
帶利劍,就是指佩戴鋒利的寶劍與武器。引申為人們崇尚武力,不崇尚道理。
厭飲食,就是指嫌棄、厭煩飲食。引申為人們不重視飲食,反而重視眼睛、耳朵等的欲望。
財貨有余,就是指錢財貨物有多余、有富余。引申為財貨積壓在少數人的府庫中,很多人反而得不到必要的生存所需。
假如財貨積壓,不流通、不通暢,那么必然就會有人得不到生存所必需的錢財與貨物。那些缺少財貨的人,就會慢慢淪為完全被拿捏的人。剝削壓迫的社會形態就是這樣慢慢形成的。
這些也都是盜夸的表現,而且是個人層面、微觀層面的非道表現。
因此,盜就是道的反面,就是非道、無道、不道。夸,就是大,就是大虧。
盜夸,就是指最大的非道、最大的無道。人若不道、非道,便會大虧。
本章主要論述了非道之道,也可以叫做盜夸之道,或者虧空之道、大虧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