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先上,不會被取消。
在國家的三令五申的整頓之下,出版領域確實比以前正氣多了。好事。有時候回過頭去翻翻自己十年前發的稿子,當時的北大核心,質量還不如現在的知網普刊。
換句話就是,現在的知網普刊,要求堪比以前的核心啊。
果然在中國生活就是要靠卷才行,卷的行情之下,剩者為王。
所以一個不斷進步的領域,你們說會被取消么?
然后說另一個側面的事,就是國內外核心發表。
我記得幾年前要是在國外的核心期刊上發一個論文,那基本上是可以橫掃評職稱所有關卡的。當時一個SCI的分量遠遠超過北大,當然沒法跟南大比,不能比的理由在與sci屬于理工科的檢索,而南大是個社科?,F在這些年跟很多大學老師聊過這個事,他們給我的反饋總體看是SCI地位正在逐步下降。很多單位現在都已經把SCI等同于北大核心,并且我發現個別單位已經將他的地位放在了北大之下。其實單純說發表難度的話,以前可能還有點含金量,現在的話,如果你想搞學術,那就只能看一區二區了,三區四區的含金量可以說已經蕩然無存。理由,我不說大家也知道。
其實,中國的發展路線就是卷,不光是在職稱論文領域,在其他所有領域都是這樣。我們先在國內卷,然后再去國外的時候就可以所向披靡。如果我們將職稱論文視為一種學術,逼那些有職稱需求的人,把他們所掌握的經驗和知道的一些細節問題分享出來,這其實本身也是一個卷的過程。你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放低職稱論文的權重,但是它不會消失。
從宏觀的角度看,既然有發展,就算是好事,就有存在的意義。但是從微觀的層面看,肯定是造成了一些社會財富的浪費。但是大家想一想,這種浪費可以說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選擇,就比如說新能源,不管是太陽能還是電動汽車,大家都是一樣的。首先是政府補助,然后在政府補助的基礎上實現內卷,卷完了以后再去國外做市場。所以現在我國的電動汽車從北歐一直到南亞,在各種不可能的市場里生根發芽。我還記得有人說電池在寒冷地區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北歐一定銷量不好,但是卻沒有想到,北歐的電價便宜的要死,所以為了拿到北歐市場,我們就卷出了抗寒的電池。也曾經有人說過,南亞電力供應不足,經常停電,所以一定拿不下南亞市場,但是卻沒有想到,我們的電動汽車在南亞變成了給整個家庭供電的一個大號蓄電池。
職稱論文也是一樣,卷就會有進步,有進步就會有成果。你就單純看看那些醫生,他們現在可以輕松的從網上知道哪些醫院又有了新的尖端技術,有哪些突破。然后可以快速的派人去那里學習,如果沒有職稱論文的話,這些消息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傳出來,或者要到學術會議的時候。
有些東西存在的意義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的。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可能看不到這些意義。這個時候,大概就只能遵從黑格爾的那句話,存在即合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