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5年,西漢朝廷內(nèi)發(fā)生了一場震驚朝野的風波。劉彭祖,漢武帝的同父異母兄長,突然舉報御史大夫張湯涉嫌說謊違規(guī)。
漢武帝收到這一信息后內(nèi)心波瀾起伏,因為張湯是他一手提拔并視為西漢官場模范的官員。他深知公開審理此案不僅可能損害皇帝自身的形象,更需考慮如何在維護皇帝尊嚴的同時,清除不忠大臣,肅清官場,以樹立皇帝的權(quán)威。
漢武帝冷靜地告知張湯,有人將你告了,需要去廷尉那里(漢朝主管全國司法的最高機構(gòu))澄清事實。
張湯覺得不對,因為以前很多事情出現(xiàn)了,漢武帝會和他掏心窩子交流一番,事情也就翻篇了,可是這次讓他去見廷尉,張湯本能覺得事態(tài)的嚴重性。
但是,他還是抱有一絲僥幸,也許還有緩解。于是,張湯就去見廷尉,廷尉叫趙禹,是與張湯一樣的酷吏,甚至比張湯還要陰。
趙禹看見張湯就樂了,他說老湯啊,你真是實在人,你怎么就來見我。張湯說,皇上讓我來見你,我當然就來見你。
趙禹笑的就更燦爛了,他說:你老人家主管司法監(jiān)察這么多年,你難道還不明白皇上的意思嗎。你讓人給告了,皇上讓你來見廷尉,這是皇上體諒你的難處,照顧你的情緒,甚至給足了你的面子,你怎么還反應不過來,反而真的來見我。
張湯一下子就明白了,這是皇上賜死的另外一種說法,只是皇帝是不方便說出嘴的,因為你張湯畢竟是我親自提拔的親信,就看你怎樣報答皇恩浩湯。
張湯自己就抹了脖子,留遺書自言無罪,是受丞相和三長史陷害。因曰:“陷臣者,三長史也。”
張湯為何要舉報丞相和三長史。原來丞相莊青翟與張湯曾共同負責處理漢文帝陵園錢幣被盜一案。然而,在約定共同向漢武帝請罪后,張湯卻突然反水,企圖將“丞相見知”的罪名強加于莊青翟身上。這使得莊青翟陷入了恐慌之中。
同時,丞相的部下三位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因出身貴族且做官早于張湯,對張湯的故意欺凌折辱心懷怨恨。他們與丞相合謀,指使吏卒抓捕張湯的好友商人田信,并指控張湯與田信勾結(jié)貪污。面對武帝的責問,張湯雖當面否認,但已無法挽回頹勢。
張湯死后,其家人欲厚葬之。然而,其母卻深知兒子被冤枉的真相,她堅決反對厚葬,只愿以簡樸的方式安葬兒子。她要用這種方式為兒子正名。
漢武帝聽聞張湯的葬禮情況后,派人抄家,發(fā)現(xiàn)張湯家中非常樸素,留下的錢財都是漢武帝賜給他的,并沒有其他余財。
漢武帝心中明白,這正是他想的,只要張湯家中沒有外財,就驗證了他和商人田信沒有錢權(quán)交易,那就是告發(fā)張湯的人是在撒謊了。于是漢武帝將三名長史全部處死。公元前115年十二月壬辰(二十五日),也就是張湯自殺后一個月,丞相莊青翟被逮捕下獄后自殺。
張湯真是人才,張湯在自殺前沒有舉報劉彭祖,因為他知道說謊是事實。相反,他舉報了三位長史,因為他確實沒有貪污受賄,即使死了也要扳倒仇家,為漢武帝做出最后的貢獻。
知子莫如母,張湯的母親了解兒子的性格和遺言的含義,用簡單的葬禮,向世人宣告張湯并未牟取私利,將這場大戲完美收場。
司馬遷在《史記·酷吏列傳》中記載:“湯為御史大夫七歲,敗。”這簡短的文字,不僅標志著張湯七年御史生涯的終結(jié),更深刻揭露了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與無情。
張湯,出身寒門,卻憑借堅定的進取心和卓越的能力在官場中迅速崛起。然而,由于他手段過于嚴厲,得罪了不少同僚,最終導致了他在官場上的敗落。
張湯案牽涉甚廣,涉及當朝的丞相、御史、長史等高層核心人物。他們的隕落對官場產(chǎn)生了巨大的震動,使得官場陷入了官不聊生的敗局。
漢武帝在處理張湯案時,雖然展現(xiàn)出了帝王術的深邃與高明,但也暴露出了他“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權(quán)謀敗筆。
漢武帝向朝野上下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息:在權(quán)力的游戲中,任何試圖欺騙或挑戰(zhàn)皇權(quán)的行為,都將面臨失敗的命運。
司馬遷用一個“敗”字概括張湯案,不僅是對張湯個人命運的總結(jié),更是對整個西漢官場敗局的反思。這一事件提醒后人要警惕權(quán)力斗爭的殘酷性,同時也要反思漢武帝專制獨裁的統(tǒng)治方式給朝廷和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機制,才能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