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人文社科類新書出版呢?一起來查收這份書單吧!
1
《美國交通革命:社會文化史》(The American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亞倫·W. 馬爾斯(Aaron W. Marrs)著,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24年4月
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的交通運輸經歷了一場非同尋常的變革。蒸汽船和鐵路的出現將長途旅行從一項艱苦的任務轉變為一種常規活動,使旅行成為了人們可以購買的商品。長期以來,歷史學家分析了交通改善所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影響,但早期蒸汽交通的社會文化維度卻鮮為人知。在本書中,作者探索了蒸汽船和鐵路的文化影響。通過研究兒童圖書、漫畫年鑒、音樂作品、布道文、禮儀指南、漫畫和員工手冊等,作者展示了蒸汽交通的廣泛文化影響。這些豐富的文化產品幫助美國人在親身接觸蒸汽交通之前就“自然地”接受了蒸汽技術。在見到鐵路之前,美國人就可以閱讀一部以鐵路為背景的小說,看到貨幣上的火車圖案,或購買模仿火車聲音的音樂作品,這些文化物品使新型交通工具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組成部分。
2
《公共人文轉向:大學作為文化轉型的工具》(The Public Humanities Turn:The University as an Instrument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菲利普·劉易斯(Philip Lewis)著,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2024年4月
人文學科不僅有潛力改變人類文化,并且有責任保護它,而大學在人們應對氣候危機時獨具優勢,甚至可以成為文化變革的催化劑。本書探討了人文學科在氣候變化時代的不斷發展,并突出了公共人文學的崛起——這是一個在過去二十年間不斷壯大的學科。通過審視各種公共人文學的研究方法,作者將它們的出現與高等教育的演變及其成就、問題和目標聯系起來,并將大學定位為一個全球性機構,認為大學面臨著一個緊迫的課題,那就是如何與社會一起共同應對公共需求和潛在危機。作者指出,大學應該面向大眾,將藝術、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整合起來,并將它們引入與地球系統科學的未來發展相關的課題。作者提到,為了維護我們的地球,使其仍然成為人類宜居的地方,公共人文學應該聚焦于大學作為文化轉型的積極主體,并呼吁進行制度和文化變革。
3
《人類的排序:種族科學的全球傳播》(Ordering the Human:The Global Spread of Racial Science)
艾蘭·阿蘭(Eram Alam)等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4年4月
現代科學與種族觀念長期以來一直交織在一起,共享著秩序、分類和等級觀念。本書呈現了一系列前沿跨學科學術研究,探討了科學在不同全球背景下的種族化,闡明了種族邏輯如何被用來對人進行分類、邊緣化和壓迫,廣泛涉獵了遺傳學、法醫學、公共衛生、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領域,調查了在不同地區和時代科學知識生產中種族觀念的影響,挖掘了種族化科學如何服務于權力和統治項目,并討論了社會層面上不同形式的抵抗。其主題涵蓋從18世紀德國和荷蘭科學家收集頭骨進行科學研究,到如今的韓國和巴西如何利用生物學來強化其對種族純凈觀念的認知。作者還調查了殖民對毛利人體重病態化的影響、南亞裔心臟病風險的科學推斷、種族類別在新冠大流行統計數據和應對措施中的作用,等等。通過追溯科學種族化的有害后果,作者揭示了種族觀念如何繼續塑造著當今社會和醫療體系中的不平等。
4
《國際勞工保護:勞工權利、美國貿易協定和國家主權》(The International Defense of Workers:Labor Rights, U.S. Trade Agreements, and State Sovereignty)
凱文·J. 米德爾布魯克(Kevin J. Middlebrook)著,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24年4月
國際貿易協議經常因對工人權利的關注不足而受到批評。《北美勞工合作協定》(NAALC)是《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的附加協議,因將勞工權利條款與美國貿易協定聯系起來而受到大家的關注。在本書中,作者全面系統地審視了《北美勞工合作協定》,評估了在其實施期間其保護工人權利的效力,并展示了其對美國外交政策中貿易與勞工標準角色的廣泛影響。作者考慮了促進工人權利的各種方式及其他美國國際貿易協議如何影響海外勞工權利。作者強調在貿易協議的談判和實施過程中國家主權與國際促進勞工權利之間的緊張關系,以及一個合作伙伴國家的勞工運動如何激發其他國家的行動,開創性地分析了美國貿易協議對勞工權利的影響。
5
《創業背后:風險投資如何塑造工作、創新和不平等》(Behind the Startup: How Venture Capital Shapes Work, Innovation, and Inequality)
本杰明·謝斯塔科夫斯基(Benjamin Shestakofsky)著,加州大學出版社,2024年3月
近年來,我們對于擁有一個科技未來的幻想逐漸破滅——數字平臺破壞了人們的隱私,也削弱了勞工權利。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人們開始批評科技背后的算法,甚至開始攻擊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硅谷一家初創企業長達一年多的實地考察,探討了該公司是如何滿足為其提供資金的風險投資者的需求的,指出投資者往往希望初創企業快速擴張,以增加其資產價值,但這樣的要求會帶來一系列的組織問題。例如,如何將高科技系統與低薪酬的人力勞動結合起來為公司服務。作者討論了初創公司的收益是如何流入一小部分精英投資者和企業家的口袋的,并指出我們應當促進能夠惠及更多人的科技創新,著重于改善那些支持技術發展的金融基礎設施。
6
《交易:商業交易的經濟結構》(Deals: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Business Transactions)
邁克爾·克勞斯納(Michael Klausner)和古漢·蘇布拉馬尼安(Guhan Subramanian)著,哈佛大學出版社,2024年3月
商業交易采取各種形式——不僅包括數十億美元的企業合并、專利許可,也包括為一個球隊簽約一名全明星四分衛。然而,每筆交易都應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最大化共同創造的價值,并在各方之間合理分配該價值。借鑒數十年教學和業務交易咨詢的經驗,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嚴格關注設計激勵措施、傳達信息及規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這一目標。通過討論微軟的一系列收購項目等真實案例,作者展現了真實交易的復雜性。本書以清晰、簡明的語言建立了談判的基本框架和必須解決的經濟概念,展示了如何應對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等挑戰,并闡述了針對長期合同常見風險的應對措施,強調在交易設計初期就應該仔細考慮交易的退出權。
(毛心怡/編譯)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99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