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2685字,閱讀時長約8分鐘。
“作為養老圣地的海南三亞,如今不少老人將周邊是否建有胸痛中心作為他們在此養老生活的重要參照,是一份對生命健康保障的安心。”
作者 | 人物君
深夜時分的緊急搶救
3月25日深夜12點,正在值班的三亞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醫生彭興接到胸痛中心打來的電話,一位83歲的老人因胸痛發作緊急被送至醫院,心電圖檢查提示為廣泛前壁心肌梗死,冠脈造影顯示該患者存在三支的嚴重病變,前降支閉塞,其余兩血管也都是90%程度的狹窄。
該患者在送至醫院時很快出現血壓和心率下降,情況危急。當時該患者是由一位阿姨陪同過來的,子女在外地還未來得及趕回,醫院將患者通過綠色通道送至了急診導管室。而當患者被抬上手術臺的時候,心臟已經驟停了,于是醫生們緊急給他做心肺復蘇,待橈動脈搏動符合手術條件了,立即進行穿刺。在手術的第56分鐘,導絲通過了前降支,待預擴張支架植入后,患者血壓開始逐步回升,最終被成功救回。
患者女兒在第二天趕至醫院時滿懷感激的對醫生們說,“接到醫院打來的父親心臟病發作的電話,當時兩眼一黑,恨自己在外地,就算是緊急趕來也恐怕難見父親最后一眼,那會是自己終生的遺憾。”
而如今女兒不僅看到了父親,以后還能繼續長久地跟他一起生活,這或許是人生最大的幸運。
圖| 三亞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 彭興
在彭興多年的從醫生涯中,像這樣將患者從死亡邊緣救回的情形,他經歷了很多次。每次看到被救回的患者康復出院,家屬的感激之情,是彭興作為醫者最大的成就感。而如今隨著胸痛中心的建設,使得更多這類的急性胸痛患者獲益,讓人間少一些生離死別,多一點歡聲笑語。
旅游城市的生命依托
每年十月過后,北方開始逐步降溫,大量北方老人開始涌入海南,尤其是三亞地區。三亞以其獨特的熱帶氣候成為無數北方人越冬的首選之地,尤其是老年人群體,每年冬季來三亞度假生活的老人數量高達200多萬,隨之出現的是心血管急性事件發生率的顯著上升。好在隨著近些年來,海南胸痛中心建設的快速有力推進,如今你即使在天涯海角的三亞,同樣不用擔心萬一心血管病發作后的救治問題。
在胸痛中心辦公室的支持下、海南省胸痛中心聯盟的推動下,近年來海南省胸痛中心建設的成功斐然,全省目前心梗死亡率已非常接近胸痛中心制定的4.1%以下的目標值。而三亞中心醫院(海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則是海南省南部區域胸痛中心的典型代表,覆蓋周邊的東方市、儋州市、陵水黎族自治縣、萬寧市等地區,為這些地區的本土居民以及外地游客提供了穩固的健康醫療保障。
三亞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是瓊南地區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心血管專科,目前有三個病區(一區、二區和CCU),總床位數89張,年急診和PCI手術量在整個海南省排名第四。如前所述,三亞地區大量外地老人來此的越冬潮,使得三亞地區的胸痛患者呈現出冬季偏多的季節性特點。在冬季的心血管病高發的一二月份,三亞中心醫院平均每月的心血管急診介入手術量超百臺。
作為一家地方醫院,能承接好這樣的心血管病就醫潮,并且保證救治的及時度和高水平,與其胸痛中心的高水平創建密切相關。而其中也是經歷了各種曲折,最終成功創建完成。
創建之路之柳暗花明
彭興向我們講述了當時創建胸痛中心時的諸多不易,三亞中心醫院胸痛中心的創建始于2017年。剛開始的時候,院內的其他科室對此并不理解,認為胸痛中心建設只是心血管內科一家之事,與他們并無多少相關。其實不然,胸痛中心建設的理念是全院牽頭推動完善整個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院中急救以及院后康復工作的一項整體架構,這其中涉及多科室間的協作。
后經過反復培訓,大家逐漸開始理解胸痛中心建設真正的意義所在:在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越快開通血管,讓心肌這類不可再生細胞盡快恢復血流灌注,意味著患者更好的預后,這對于整個救治環節至關重要。最終在醫院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三亞中心醫院于2018年11月正式通過標準版胸痛中心認證,成功完成胸痛中心的創建工作,成為守護當地百姓以及廣大游客心血管健康的有力保護。
而隨著胸痛中心工作的不斷推進,“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的胸痛救治單元建設成為如今海南省胸痛中心主推的一項工作。目前,三亞中心醫院在胸痛救治單元建設方面已覆蓋了周邊11個鄉鎮衛生院,是三亞市最多的,其中已有2家通過了胸痛救治單元的驗收,而對于三亞中心醫院而言,推動剩余的9家通過驗收是他們今年必須完成的目標。
截至目前,三亞地區的胸痛救治單元建設基本已完成了對村級以上衛生院的全覆蓋,帶來的是基層醫生在胸痛疾病防治積極性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當地民眾對于胸痛疾病的了解和認知也較原先深入了很多。
“大家開始知道,胸痛發生后的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比如做下心電圖檢查下是不是心梗,這是現在很多百姓知道的事。”
從不為所知到深入知曉
民眾對于心血管疾病認知度的提升,是胸痛中心建設帶來的最大改變之一。大家開始知曉心臟病發作時的癥狀都有哪些,比如背部疼痛也可能是心臟的問題,這些是很多人之前所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簡單的背部疼痛忍一下就好了,導致貽誤病情或誤診的情況時有發生。而現在隨著胸痛知識的普及,老百姓對于出現相關疼痛的警覺性有了很大提升,他們知道出現類似疼痛要去衛生室做個心電圖檢查,使得一些心梗病情能在早期被發現,為患者生命的挽救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同時,如今患者在出現胸痛癥狀后撥打120的次數增加了,這是因“1120”心梗救治日所傳遞的兩個重要理念——撥打120電話、120分鐘內開通血管,正逐步為廣大民眾理解和接受。
而不同人群對于胸痛中心的認知程度深淺不一,要想大家都能普遍知曉這一理念,就需要醫生們不斷進行相關知識的科普宣教。比如,在基層面對的多為年齡較大、有基礎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這些老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和認知較慢,這時候就要通過他們能夠理解、喜聞樂見的如科普動畫、短視頻等形式,讓他們能直觀明白如何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了解什么是心梗、心梗發作后該怎么辦、如何快速得到救治等。
如今隨著這些科普宣教的有效開展,老百姓對于心血管疾病認知提升后,也更懂得如何去預防這類疾病,比如飲食要清淡、適量運動、定期體檢監測自己的血脂等,甚至還有些患者明確知道要檢測低密度脂蛋白這些較為專業的術語。
“他們知道低密度脂蛋白是“不好”的東西,要從飲食上控制,將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下來。”
如今作為三亞中心醫院胸痛中心秘書的彭興,回顧這些年對于胸痛中心相關工作的推廣,也曾遇到過諸多困難坎坷,但作為一名心血管醫生,他明白其背后的價值及帶給百姓的巨大獲益,便覺一切都值得。
責編 | 周 韻
攝影 | 葳 蕤
校對 | 趙 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