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夜景
隨著4月22日安徽省公布了2024年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情況,至此,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一季報”已全部出爐。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總面積35.8萬平方千米,包括上海、江蘇、浙江以及安徽三省一市,共計41座地級以上城市,其經濟規模幾乎接近全國的1/4。
那么,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極,長三角區域一季度的經濟表現如何,具體到城市又有何變化呢?
從總量來看,2024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和達到73549.46億元,與2023年一季度的GDP總和(69799.12億元)相比,增加了3750.34億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比去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6%。
據此來看,一季度長三角GDP總和約為全國GDP的24.82%,總量較去年同期的24.49%有一定提升,可謂是全國經濟恢復穩定的重要“壓艙石”。
分省來看,一季度,上海GDP為11098.46億元,經濟增速為5.0%;江蘇GDP為31020.4億元,經濟增速為6.2%;浙江GDP為20137億元,經濟增速為6.1%;安徽GDP為11293.6億元,經濟增速為5.2%。
對比一季度全國平均5.3%的經濟增速,江蘇和浙江顯然要略高一籌。
事實上,江蘇也是首次一季度突破3萬億元大關,經濟增速同比去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浙江同樣是在一季度首次突破2萬億元大關,經濟增速同比去年提高了0.1個百分點,再次凸顯出兩地區的經濟韌性。
其中,江蘇與浙江增速表現尤為亮眼,但兩省內生增長動能有所區別。
站在產業角度看,江蘇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最為明顯,第一產業增加值638.7億元,同比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13132.9億元,同比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17248.8億元,同比增長5.3%。
作為制造業大省,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先進制造業集群規模占規上工業的比重已近70%。
江蘇GDP一季度“開門紅”,離不開今年開局就安排了510項“重頭戲”,全部為江蘇省重點項目,其中實施項目450個、儲備項目60個。
其中6408億元的預算投資,一季度就已完成投資1669億元,完成率26%,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而浙江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同樣十分搶眼,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47億元,同比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908億元,同比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11882億元,同比增長5.5%。
相比江蘇,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略低,同比增長為8.2%,但勝在規模以上工業民營企業增加值增長9.3%。
可以說,浙江的民營企業挑起了大梁。
而安徽不僅一季度經濟增速略高于上海,三產也有了一定提升。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69.9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4377.5億元,增長7%;第三產業增加值6446.2億元,增長4.1%。
安徽一季度“成績單”中,最亮眼的莫過于電子信息與汽車產業,分別增長36.5%、12.5%。
尤其是作為安徽首位產業的汽車產業,主要工業產品中的汽車產量增長35%,新能源汽車增長45%,顯示出強勁的動能。
上海雖然一季度5.0%的經濟增速落后其他三省,但其實從產業角度來看都有增長。
一季度第一產業增加值19.54億元,同比增長10.9%;第二產業增加值2387.24億元,同比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8691.68億元,同比增長5.8%。
特別在投資領域,作為長三角的經濟龍頭的上海,對比其他三省反而更顯實力,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同比增長9.2%,高于江蘇的4.9%、浙江的6.9%、安徽的6.3%,顯示出上海強勁的經濟增長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制造業投資在高端芯片研發和半導體材料等制造項目的帶動下已增長13.4%,再次體現出科技創新實力非凡。
一季度中,長三角三省一市有26座城市入圍“國內GDP百強市”,其中“國內GDP十強市”是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南通、合肥、常州、溫州,除溫州外,其他城市2023年均為“萬億城市俱樂部”成員。
不過,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南通領先合肥一頭。
這些年來,只要提到合肥都是一片贊譽,很多城市更是將“合肥模式”奉為圭臬。
至于南通,建筑業曾經是其支柱性產業,可隨著這兩年的房地產市場下行,南通經濟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響。
合肥天鵝湖風光
特別是2023年,合肥GDP為1.27萬億,南通為1.18萬億元,相互有了上千億的差距,很多人都覺得南通今年會繼續被合肥超過,并甩在身后。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合肥今年一季度GDP為2772.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6%。
同期的南通市則保持著高速增長,一季度GDP為298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2%。
雖然合肥與南通一季度經濟總量相差不多,但不難看出,南通正發力高新技術產業和出口領域的新興動能,為其經濟增速增色不少。
不僅如此,南通一季度GDP還超過常州的2269.2億元,僅從增速來看,南通的領先優勢還在不斷擴大。
南通港口碼頭
合肥經濟總量雖然看著不錯,但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其經濟增量僅為82.52億元,名義增長率僅為3.03%,經濟增速在長三角十大強市當中位排名靠后。
合肥的壓力主要是隨著產業和城市化加速,各方面成績放在省內還能看得過去,可相比長三角經濟強市,好比從“普通班”一下升級到“尖子班”,在技術及人才等方面后勁不足,經濟因此放緩。
相信在安徽“強省會”的繼續扶持下,后續一定會整裝待發,給人驚喜。
既然提及長三角強市,就不能不提到蘇州和杭州,同為長三角重要的經濟城市,也都擁有強大的制造業基礎。
2024年一季度,蘇州GDP為5549億元,經濟增量362.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9%,排名長三角地區第二。
而杭州一季度GDP為5112億元,經濟增量高達389.03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1%。
雖然一季度杭州經濟總量稍遜蘇州,但在“強省會”發展戰略的加持下,杭州發展更為迅猛,名義增長率要高于蘇州,未來依然是其強勁的競爭對手。
杭州西湖風光
無錫和寧波同樣是江蘇和浙江兩大城市,彼此也互為競爭對手多年。
2024年一季度,寧波市GDP為3992.2億元,經濟增量190.44億元,名義增長率5.01%;而無錫GDP為3584.27億元,經濟增量192.48億元,名義增長率5.67%,經濟總量稍遜寧波一籌,彼此在今年還將有一番“鏖戰”。
最值得關注的是溫州,作為長三角地區著名的人口大市,溫州常住人口已達976.1萬人,即將跨入千萬級的超大城市行列。
2024年一季度,溫州GDP為2125.2億元,經濟增量狂增123.5億元,反超徐州,位居長三角第十位。
近年來,溫州的電氣產業發展迅速,2023年實現行業生產值1679億元,成為推動溫州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不僅是溫州首個千億產業集群,更是全國最大的電氣產業制造業基地之一。
既然同為“長三角”大家庭成員,就不能只算“小賬”,也得算下“大賬”。
首先是長三角的新能源車布局中,不同省市的分工日趨成熟和穩定、
以一輛新能源車為例,長三角地區已經形成了體現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征的“4小時產業圈”,可以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
上海進行新能源汽車的設計,浙江永康則為這輛汽車提供軟件等“車輛大腦”進行測試,裝上來自安徽宣城的零部件,以及江蘇常州提供的動力電池后,在江蘇南京完成組裝、走下產線……
隨后,這輛國產新能源車有的直接進入長三角各大物流倉儲基地等待銷售,有的則被運到上海港,等待銷往海外市場。
上海港 圖片來源:上港集團官網
長三角地區的協作還體現在科技上,依托G60科技走廊,長三角正加快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
截至今年2月底,滬蘇浙皖累計建成5G基站逾68萬個,正逐漸形成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長三角樞紐節點,為全國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
除了產業經濟,還有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下的民生實事。
去年12月,江蘇昆山到上海市區已有地鐵可以直達,而浙江嘉善也開通了115路省際毗鄰公交,方便兩地居民出行。
嘉善市民來到最近的上海青浦區后,即可換乘上海地鐵17號線前往上海市區。
此外,南京不僅開通了連接滁州的地鐵,安徽宣城也在去年11月開通了連接南京高淳的省際毗鄰公交,開啟上班在江蘇,居住在安徽的“雙城”生活。
長三角所有民生中,最令人關心的肯定是居民收入是否有所提升。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4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上海繼續穩坐全國榜首,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9元;浙江以20158元位居全國第三,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江蘇為17183元,位居全國第四。2023年一季度安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邁過1萬元關口,為10007元。
按常住地分,一季度,上海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5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4元;浙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8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98元;江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5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6元;安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1元。
綜合全國數據排名來看,上海居民可支配收入繼續位居全國第一,浙江位居全國第三(北京排名第二),江蘇位居全國第四,安徽雖然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萬元,但排名在全國前十之后。
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當下,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是全年經濟的風向標,不僅顯示長三角區域城市發展的動能,更是下一階段實力的展現。
服務經濟,“升”“生”不息,也是我們面向未來最大的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