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今年股東大會上的發言,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來自HK的一個投資人問巴菲特是否還會在中國投資類似下一個比亞迪項目,結果巴菲特直接說伯克希爾的投資標的主要在美國。言外之意很明顯,目前中美這架勢,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這一問一答,讓我想起五一假期前剛剛還熱辣滾燙的新概念:耐心資本。
巴菲特投資比亞迪堪稱耐心資本的典范,素以價值投資見長的他,持倉比亞迪14年獲利700億港元,翻了40倍不止。
但很顯然,巴菲特對投資中國未來失去了耐心,他和稀泥般地說了很多,最后冒出一個關鍵句子:我們不能讓客戶的錢損失云云。
以下是我對耐心資本的幾點理解,深夜以饗諸君:
1、沒有人知道耐心的標準是什么。提出耐心資本的目的,是為了助推整個中國產業體系的升級轉型。這個提法本身意味著對資本價值的承認,但并未完全脫離“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語境,一個限制就在于資本前面加了一個“耐心”。問題來了,耐心的標準是什么,沒有人知道,這個模糊地帶提供了執行上的兩個方向:一種是流于形式,事實上賦予資本自由流動的空間,另一種是往極端靠攏,實際上限制了資本自由流動。
2、耐心資本很好,但只能在多元社會中存在。最早提出耐心資本的人叫Jacqueline Novogratz(杰奎琳·諾沃格拉茨),她是聰明人基金會(Acumen Fund)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以我理解,她是一個社會創新主義者,希望利用金融和技術創新去解決社會問題。在西方社會,自圣西門、傅立葉以降,一直有一批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追求社會平等與公正,所作所為令人欽佩。但在一元社會,道德理想會被納入國家機器日常運轉,最終結果不但會摧毀理想,也會制造慘烈悲劇,唯一的良好結局,那就是概念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發揮效力。
3、在中文文獻里,林毅夫教授是最早研究耐心資本的學者,早在2017年便在《開發性金融》期刊上和王燕一起發表了《新結構經濟學:將 “耐心資本”作為一種比較優勢》一文。不過此文主要是從政府投資大量基礎設施出發,證明長周期的政府投資對國家發展的優勢。說簡單點,還是回歸“有效市場、有為政府”這個基調上來,注意,現實中的重點往往是在后者,因為制度的執行者是政府,它必然會不斷去證明自己“有為”。所以可以預見,國資背景的資金,未來又將陷入證明自己“很有耐心”這一點上,而忘了資本逐利這個最基本的規律。
4、巴菲特投資比亞迪只是美資耐心的案例之一,在互聯網領域,孫正義對阿里巴巴的耐心,南非報業對騰訊的耐心,都讓他們獲得了更加豐厚的回報。而這些豐厚回報背后,是國資憑借真材實料主動放棄、堅決拒絕投資的事實。當然,這些年隨著深圳、合肥城市投資平臺的成功,一批國資投資機構展示了自己的耐心,這是非常可貴的。不過要明確的是,國資自身無法搭建一個完整的投資體系,只有在一個外資、民資和國資共同競爭的游戲中,國資才可能發揮優勢(找到接盤者),實現戰略目標。
5、最后,希望中國人民大學可以在成立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之后,能夠忍住不要成立耐心資本研究中心。因為耐心資本這玩意兒真沒啥好研究的,他完全是一門實踐學問,摸著石頭過河的學問,只要能促進中國經濟向好發展,不管是投機的還是長期持有的,他都是耐心的。畢竟,但凡有人陪你玩本身,就是最大的耐心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