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江南,美得讓人沉醉其中,美得讓人古今皆嘆,正因如此,才有了白居易說的: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才有了韋莊說的:“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這么好的江南,一生游走于名川大山的李白怎么可能會缺席呢?因此,公元726年的一天,一身仙氣的李白便乘一葉輕舟,開始了他的江南之旅。
此時江南的春天,正如李煜筆下所描繪的“閑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輥輕塵。”
春光正好,所以李白一任輕舟遠,滿心醉江南。金陵、揚州等地,更是留下李白瀟灑的身影。
此時的李白,是負劍走天涯的瀟灑少年郎,更是詩意無限的懷夢英才,并沒有經歷過多少命運的顛簸,有的只是無限的春風得意。
江南的美景,讓正春風得意的李白醉在其中;江南撩人的夜色,更是讓李白沉陷在一片江南煙雨中。
因此,李白與三兩好友相約,便來到了賞花品酒之地。席間,酒樓里新來了一名絕色舞姬,此女年方十五,風采奇異,甚是與眾不同。
酒過三巡之后,其中便有不嫌事大的人命人將那女子帶到席間,緊挨李白而坐,又煽風點火的蠱惑道:
“太白兄詩名盈海內,不知這位小娘子可有榮幸,得你賦詩一首啊?”
美酒已下肚,美人在眼前,李白詩意與酒意一下子便沖了上來,于是以銀筷擊金杯,一首優美的詩歌便從他的繡口脫口而出:
對酒
唐?李白
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
青黛畫眉紅棉靴,道字不正嬌唱歌。
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
尾句一出,那女子早已面紅耳赤,友人卻來了一個火上澆油:“李白呀李白,可真是不知羞!”
李白一笑了之,卻把目光投向了身旁的絕色佳人:“有嬌花如此,不采何為?”言語之間,真可謂是大膽如斯,狂妄至極。
之后的故事,大家看到了開頭,便也能想象得到結尾。而李白留下的這首詩,卻是經典到流傳千古,現在我們就來看看。
深度賞析
在此詩的開頭,“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三句不僅以其生動的畫面和醇厚的情感吸引了讀者,更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引發了無數人的思考和討論。
其中的“葡萄酒”算得上古人的名酒了,相當于今天的茅臺之類的好酒。而對于這種酒,古人在詩中多有提及,“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句。
李白在此詩中再度提及葡萄酒,不僅是為了描繪一個具體的場景,更是為了借酒抒懷,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由的向往。
葡萄酒的醇厚與濃烈,與李白詩歌中那種奔放不羈的個性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了這首詩獨特的韻味。
接下來“金叵羅”是一種華貴的酒杯,用以盛放葡萄酒,更顯其珍貴。
李白在詩中運用“金叵羅”這一意象,不僅展現了唐代社會的繁華與富饒,也反映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到了詩的下一句,“吳姬十五細馬馱”表達了李白端著“金叵羅”,品著“葡萄酒”,看著嬌小的駿馬馱來了嬌美如仙的“吳姬”。
這“吳姬”到底有多美呢?下面的兩句“青黛畫眉紅棉靴,道字不正嬌唱歌”便是對她的描述。
她描眉繡眼用青黛,裝扮自己用紅錦繡靴。一身輕盈的她,踏著快樂的凌波微步,口吐嬌滴滴的吳地口音,唱著帶鄉音的吳地歌曲。
如此嬌滴滴、美艷艷的吳地歌姬,直接讓李白看得心猿意馬,心動神搖,春心蕩漾,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這里的“青黛”和“紅”是鮮明的對比色彩,一方面突出了女性的美麗和嬌艷,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她的生活環境和身份地位。
青黛是古代女子畫眉常用的顏料,它象征著自然和樸素;而紅棉靴則代表著喜慶和富貴,二者結合在一起,既展現了女性的端莊嫻雅,又凸顯了她的時尚和個性。
在“道字不正嬌唱歌”這句話中,“道字不正”并非真的指說話不清楚,而是用一種含蓄的方式表達了女性柔媚的神態和語調。
而“嬌唱歌”則進一步強調了女性的溫柔和嫵媚,同時也展現了她的才藝和魅力。
這種表達方式既富有詩意,又充滿了生活氣息,使讀者仿佛聽到了她那悠揚的歌聲,看到了她那婀娜的身姿。
在古代,有才華且美貌的女子是被高度贊揚的,而這句詩正是通過對女性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的細膩描繪,展現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審美標準。
同時,詩中的“青黛畫眉”和“紅棉靴”等元素,也反映了唐代吳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
李白的這兩句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魅力和活力的唐代女性形象。同時,它也引發了我們對古代文化和社會審美觀念的深入思考與討論。
到了詩的最后兩句,“玳瑁筵中懷里醉,芙蓉帳底奈君何”這兩句詩以其獨特的意象和情感深度,成為了后世讀者探討和研究的焦點。
玳瑁筵中懷里醉,這句詩首先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奢華而又充滿溫情的場景。玳瑁,一種珍貴的海龜殼,其質地堅硬而美麗,常常被用來裝飾豪華的宴席。
在這樣一個玳瑁裝飾的宴席上,詩人醉了,而且是“懷里醉”,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詩人與歌姬的親密無間,以及宴會上輕松愉快的氛圍。
這種氛圍下,使得詩人李白一時之間忘卻了塵世的煩惱,沉浸在了美酒與美人情誼的交融之中。
而“芙蓉帳底奈君何”則進一步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波動。芙蓉帳,通常指用芙蓉花裝飾的帳幕,代表著美麗與浪漫。
然而,在這美麗的芙蓉帳下,詩人卻發出了一聲“奈君何”的無奈嘆息。這里的“君”指的是十五歲的吳地歌姬,也可能指的是更廣義的“命運”或“人生”。
詩人在享受當下的美好時,也不禁對未來或命運產生了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感慨。這種情感上的轉折,使得詩句更具張力,也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
李白作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歌往往充滿了對人生、自然和友情的獨到見解。
在這句詩中,他巧妙地運用了玳瑁、芙蓉等意象,營造出了一個既奢華又充滿情感波動的場景。
而“懷里醉”和“奈君何”則表達了詩人在享受人生美好時刻的同時,也不忘對人生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感慨。
這種既感性又理性的表達方式,使得這句詩成為了李白詩歌中的經典之作,也為我們提供了探討人生、情感和哲理的寶貴素材。
到了詩的最后,李白是否采摘了這朵仿佛來自世外的江南嬌花,我們不得而知,而她零落至何方,可能也無人會去在意。
而我們反過來審視此詩,卻發現李白的這首詩露骨直白,大膽狂妄,非常的符合李白的性格。
然而,這樣的露骨直白與大膽狂妄,并不代表李白像很多浪蕩公子一樣,只知道在尋歡作樂中沉溺淪落。
相反,這首詩向我們展現了李白的一種浪漫情懷與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生活情趣,證明了李白像我們普通人一樣,也有真實的生活與情感。
這種真實的生活與情感,我們可以從他后期的很多詩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對愛情、對生命、對自由、對人性的深刻描寫與探索。
而從李白的這首詩中,我們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世間有很多很多種相遇,雖然不是每一種相遇都會有結局,但每一種相遇都是人生中的最美。
正所謂萬事皆有緣,一切皆因緣而起,一切都因緣而滅,緣起緣滅皆應隨其自然。無緣強求不來,有緣更是無需強求。
*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妥處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