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學壇
詞樂是一種音樂體裁,即根據一定曲調填詞的詞體歌曲。唐宋詞樂是我國文藝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社科基金優秀項目“唐宋詞樂研究”(21BZW014)指出,唐宋詞樂研究不同于其他文學與藝術研究領域的獨特性,在于它所內蘊的基本問題、研究的對象、關涉的材料,都需要在比較的學術視野中展開,以此進一步拓展唐宋詞樂研究。
原文 :《開拓唐宋詞樂多學科交叉研究》
作者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馬里揚
圖片 |網絡
二十世紀以來,國內外的唐宋詞樂及其相關領域的研究,在“新材料”的發現與利用、多學科的交叉與比較研究以及東西方的學術對話方面,展示出不同于傳統詞學、樂學、史學與文獻學研究的現代性特征。唐宋詞樂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史意義,涉及對唐宋燕樂的來源、唐代外來樂曲的流傳、唐代音樂生態的整體性、唐宋之際詞樂的文本、宋詞經典化過程中的詞樂形態、唐宋詞音譜與歌詞的關系以及宋代詞樂流播東亞文化圈等問題。
傳統與現代的唐宋詞樂研究
從材料范圍上看,沒有新材料,不能利用新材料,就沒有新學問。相對于傳統的唐宋詞樂研究是從禮書、樂志、筆記、詞話、詩詞、文集、日用類書等傳世文獻入手,現代學者則充分利用了敦煌寫本文獻(曲譜、舞譜、歌辭、變文等)、日本與韓國傳世的古樂譜(五弦、琵琶、箏、笙、笛等器樂譜與聲樂譜)新發現的材料;還注意到了仍舊存活在東亞地區的寺廟音樂(如“智化寺京音樂”)、地方曲藝(如陜西鼓樂、福建南音)等“遺音”形態;并嘗試將明清宮廷的音樂(如《魏氏樂譜》《九宮大成》等)與唐宋燕樂打通,從而激活了傳世文獻;這些“新材料”的發現與使用,豐富并拓展了研究的視野,革新并提升了研究的理念與方法,甚至開辟了一個新的學術境界。
從學術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上看,17—19世紀方成培、凌廷堪、陳澧等的唐宋詞樂研究是所謂傳統學術架構中的研究,基本沒有離開以文獻考訂為核心的考證學與??睂W的范疇,它們貢獻的研究著作如《香研居詞麈》《燕樂考原》《聲律通考》等屬于經學研究當中的樂學,考據學研究當中的???;而現代的唐宋詞樂研究以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劃界,呈現出音樂學、語言學、文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態勢,吸引了使用不同學術語言、具備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參與進來,其系統性、開闊度與創辟性的研究成果,自是傳統的史料考證、詞律校勘所不能比擬的。
從學術研究的視野上看,較早涉及唐宋詞樂的研究者如任半塘就已經十分關注日本學者青木正兒等對詞體起源的研究;上世紀六十年代,海外學者如趙如蘭、畢鏗、李惠求等在姜白石詞樂譯譜過程中也吸收了楊蔭瀏、夏承燾、丘瓊蓀等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上世紀八十年代,音樂史學者如陳應時等探索敦煌樂曲的配辭問題,也是對日本學者的唐傳古樂譜研究的接續;上個世紀末,王小盾對韓國學者研究高麗唐樂的成績以及葛曉音對中外學者的樂曲溯源、古樂譜與姜白石詞譜的翻譯研究,都作出了積極的回應與補充。
唐宋詞樂研究再出發
在上述學術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在以下五個方面進一步推進了唐宋詞樂研究。
唐宋詞樂研究的現代性轉化。唐宋詞樂研究不同于其他文學與藝術研究領域的獨特性,在于它所內蘊的基本問題、研究的對象、關涉的材料,都需要在比較的學術視野中展開;敦煌寫本歌詞與樂譜、日本與韓國的古樂譜、民間曲藝中的“遺音”、印度與中亞的音樂形態,是研究唐宋詞樂需要比較的四項材料,同時也是理論問題之所在,即文字傳統與聲音傳統、燕樂體系的漢字文化圈、大傳統與小傳統、文化交流的理念比較。誠然,它們也是唐宋詞樂研究的基本觀念與方法。
書寫與空間的新觀察。六至九世紀唐代音樂史三大問題,即作為音樂制度的“燕樂”、外來樂曲在唐朝的流播及其形態(以“蘇莫遮”為例)、九世紀文人(元白)新樂府與樂舞的關系??梢哉f,對這個時段的討論,既是唐宋詞樂的源頭清理,又是詞樂發生、詞體形成的關鍵所在。我們不同于以往的文學史、音樂史研究之處在于:選擇從共時性、空間性的視角觀察歷史現象;亦即我們這里不再糾纏于研究對象的父子兄弟、近親遠姻的關系,而是將歷史現象置于行動著的歷史空間之中,對它們的歷史形態展開全視角的觀察。我們希望這樣的研究能為截至目前尚無定論的詞源問題提供新的思考。
“詞樂文本”概念的提出。唐宋詞樂的文本問題,亦即它的文獻載體與文體等問題,這是十世紀至十一世紀唐宋詞樂文本定型時代的關鍵問題。這個問題同樣有別于以往的研究。蓋前人主要關心的是詞體形成與詞體變異的問題。我們認為,詞體的問題不是可以抽象出來討論的,即齊言與長短句這樣的形式,必須有一個文獻載體,有不同形式的文體,這是以前有所忽略,而為目前學界甚是關注者。我們研究的范圍不僅包括敦煌曲子詞、花間詞以及攜帶宋詞音譜的姜白石詞,而且追溯了齊言歌詩的樂譜問題,對雖無樂譜留存但有著十世紀前后典型詞樂文本形態的《樂章集》更是加以特別的研究(“《樂章集》新校本”),尤其是它的宮調與早期詞集形態;此外,《樂章集》之外的另外兩部早期詞集——《花間集》與《尊前集》,我們也分別提供了一份以校律為主要內容的校考,為詞集與詞樂之關系的討論提供更多的證據。
作為“聲音文學”的唐宋詞樂。對清真詞、姜白石詞、高麗唐樂以及敦煌曲譜、《碧雞漫志》《詞源》《事林廣記》等詞樂文獻討論,集中在兩個核心議題。一個核心議題是唐宋詞的表演問題。這其實是唐宋詞的歷史形態問題,以往對此的討論顯得很局促,猜度多而按斷少,主要還是沒有打開視角去看這個問題。我們選擇清真詞來研究,尤其是強調這是十二世紀,即我國文藝史上的一個重要變革期,宋詞在這個時期的地位究竟如何?這是以前沒有多少學者關心的,但實際上則是唐宋詞樂演變過程中的重要轉折期,因為宋詞正在經典化,也在文學化,它正在走入閉合的書寫傳統之中,那么它的“聲音”在哪里?這是我們提出來并加以討論的。另一核心議題是曲詞關系。由于詞樂的音譜傳世寡少,這一項研究一直以來局限在了姜白石歌曲,但現在我們看敦煌曲與早期歌詞便可以提供一些關聯性的證據。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同意貿然進行的曲詞配合的嘗試,而是主張進行“曲詞比勘”,這樣的研究將更令人信服,也更接近歷史形態,同時也可以將曲詞關系從早期一直貫連到姜白石的時代以及十三世紀,即包括唱賺在內的民間多種文藝形式勃興并被記錄的時代。此外, “高麗唐樂”是唐宋詞樂海外流播的唯一文獻,也是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無從忽略。
歷時性與共時性研究的相結合。無論何種研究領域,凡涉及的唐宋詞樂與詞律的部分,都已經有意無意間將文本的“共時”的狀態獨立了出來,不再成為歷時性描述的附庸;但同時由于與歷時性描述的沖突不可避免,因此,學術史上始終不曾給予這樣的研究多少重視,而前人的研究也就被局限在為歷史的還原提供證據。因此,既然延長學術史的脈絡、追求共時狀態并不是現代研究的新事物;那么,這樣的追求之所以會延續至今,也就不是西洋音樂符號系統被引入那樣簡單,而是研究對象本身就有這樣的內在要求、內在動力,這也是促使唐宋詞樂研究在今天理論再出發的學術動力。同時,我們的研究沒有止步于歷史形態的還原與構擬,而是走向理論體系的再出發。我們的研究既有著明確的時間線索,即從6—9世紀的詞源與音樂的討論,到10—11世紀的詞體與詞樂文本——詞集的討論,再到12—13世紀的音譜與表演的討論,基本上涵蓋了唐宋詞樂的時間范圍,又包籠了樂律、宮調、曲名、曲詞、樂器、音譜、樂舞、表演等詞樂研究的核心內容,更為重要的是,不局限在幾個歷史現象的澄清,或者建構歷史的面目——這在二十世紀曾有充分的實踐,而是別開一途,討論一些更具理論性的話題,即書寫傳統與聲音傳統、歷史演變與歷史空間;此外,還進一步討論符號系統的問題,這是目前學界同樣很關心的問題。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99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