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清明小假期,我們馬上就要迎來五一小假期,想起清明假期時那人山人海的樣子,就對出門望而卻步。
但好不容易盼來的假期,不去旅行總覺得少點什么。在萬般糾結后,小編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方式,就是云旅游。面對眾多旅行勝地,在千挑萬選后,小編選定了龍門石窟!
圖片來源與網絡
為什么選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龍門石窟是古代中華文明巔峰期的杰出代表。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其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梁思成先生認為龍門盧舍那大佛“不獨為龍門數萬造像之最偉大、最優秀者,亦唐代宗教藝術之極作”。龍門石窟是古代中華文明巔峰期的杰出代表。
圖片來源與網絡
“天字一號,皇家風范”。龍門石窟藝術代表皇家風范,引領中華佛教造像藝術的方向。
在全國大量的石窟造像中,只有龍門石窟的“賓陽三洞”(有大型“帝后禮佛圖”)、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美學成就“不可企及”)、“摩崖三佛”以及云岡石窟的“曇曜五窟”等十個窟是皇帝主持修造的。由此產生的藝術典范風靡全國。
如何云游龍門石窟
小編說的云游可不是只搜搜網圖這么簡單,如果想了解一個地方,就要從方方面面去了解。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就帶我們穿越時空,去看大歷史中的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由龍門石窟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龍門石窟研究院名譽院長溫玉成先生撰寫。
溫玉成先生以獨特的方式,從皇家典范、石刻巔峰、龍門往事、龍門舊影、龍門古詩等幾個板塊,以不同方式切入,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站在大的歷史視角觀照龍門石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多層面、多視角講述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賞析了龍門石窟的雕塑和碑刻,展現了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絕美風采。
不僅如此,書中載有大量珍貴圖片和歷史檔案,有面有點,有宏觀有微觀,有歷史有現實,有內容有顏值,立體生動嚴謹地呈現了龍門石窟的魅力。
讓我們先通過書中的章節來一起了解下龍門石窟吧!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節選
1
龍門石窟創建一千五百周年
在人類文化發展的長河中,獨具魅力的石窟寺藝術凝聚了不同民族的宗教熱忱和對真善美的憧憬,融匯了各式建筑、雕塑、壁畫之精華,恰似一顆顆人類文化育成的珍珠,光照千秋。
這一串璀璨的明珠,散布在亞洲廣袤的原野上:從印度的巴雅、卡爾利、阿旃陀、康希利,向北涉過印度河,到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巴米羊和海巴克;折而向東,沿著絲綢之路,橫越帕米爾高原,在我國的天山南麓,點綴著克孜爾、庫木吐拉、吐峪溝和柏孜克里克,東入玉門關,便是敦煌。敦煌以東,蛛絲脈散,撒成了一張巨大無比的“珠網”,竟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含二十個省、區),并延伸到韓國慶州的石窟庵,瀕臨大海。正所謂:“千峰勢到岳邊止,萬派聲歸海上消。”
龍門石窟恰好位于這一“珠網”的中心,是成百上千顆明珠中最耀眼奪目的一顆。龍門在洛陽城南十二千米,遠眺如天闕,伊水中流,風光秀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曰:“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
十三朝古都洛陽地處黃河中游,山河控戴,形勢險要:北依邙嶺,越邙嶺則是天塹黃河;南對嵩山,有軒轅、大谷、伊闕三關可資據守;東控虎牢關,可通鄭汴;西扼函谷關,接八百里秦川。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有云:“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司馬光在《過故洛陽城》中有云:“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信哉,斯言!
2
龍門——我國最大的石雕藝術寶庫
龍門古稱“闕塞”,早見于《左傳》及《戰國策》。“伊闕”之得名“龍門”,肇始于隋煬帝,事載韋述撰《兩京新記》。
大約在西晉時,伊闕已建山寺。至于開窟造像,則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諸朝,連續營造達三百年之久。五代、北宋、明亦有小龕雕造,已是強弩之末。現存窟龕二千三百四十多個,大小造像數以十萬計,佛塔四十余座,在東西兩山峭壁間綿延分布,南北長達一千米,是我國最大的石雕藝術寶庫。琳瑯滿目的碑刻題記二千八百余品(其中有紀年者七百二十品,為研究石窟的年代學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亦居全國之冠。名揚海內外的北碑法書“龍門二十品”,自趙之謙等倡導以來,備受青睞;康有為更稱“龍門魏碑無不佳者”,乃變一代書風。
太和十七年(公元 493 年)九月,孝文帝幸洛陽,定遷都之大計。十月,詔征司空穆亮、尚書李沖、匠作大將董爵經始洛京。龍門石窟亦同步營造。至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九月,六宮及百官全部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至洛陽(漢魏洛陽城,在今市區以東十七千米),北魏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3
龍門十寺之首的香山寺
香山寺為十寺之首,創始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 516 年)。禪宗二祖慧可即出家于此。唐永隆元年(公元 680 年)之后,因中天竺國三藏地婆訶羅葬此而重興,得梁王武三思(武則天之侄)之請再敕名額。武則天革命稱周,曾率百官乘春游幸該寺,命群臣賦詩,并留下了“賜奪錦袍”的詩壇佳話。白居易致仕后,常居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并與寺僧如滿等人結為“香山九老社”。長慶初,新羅國使金柱弼偕沙門無染來唐,曾上香山寺向如滿求問佛法。然而,這座赫赫有名的香山寺在元末被毀。其遺址于 1965 年在龍門東山南崗被發現。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 年),由河南學政湯右曾在唐代乾元寺遺址上重建香山寺,位于東山北段山腰間。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 年),乾隆帝所巡幸的,正是這座假香山寺。乾元寺則在明嘉靖間遷往龍門南草店村附近。
在大盧舍那像龕北璧外側的峭壁上穿插雕刻的立佛
4
今稱“奉先寺”的大盧舍那像龕
由唐高宗和皇后武則天主持營造的大盧舍那像龕(今稱“奉先寺”),完工于上元二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 675 年 1 月 20 日)。主尊盧舍那佛(意為光明普照,是三身佛中的“報身佛”)高達十七點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點九米,是龍門石窟最宏偉的一尊佛像。該佛像方額廣頤,面相豐滿,在彎如新月的雙眉下,是一雙靈動而含蓄的雙眸;在筆直的鼻梁下,是一張小小的弧形的嘴巴,流露出喜悅和關懷之情。身穿通肩式袈裟,簡明的、一圈圈同心圓狀的衣紋,把頭像烘托得異常崇高而圣潔。雕刻家在熔鑄傳統技法的同時又作了新的探索,著重表現佛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不可企及的典范。近年有人說,該像是所謂“武則天的模擬像”,純系臆斷。兩側侍立的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乃有主從、文武、動靜之對比,又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給人以美的享受。此龕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非凡,技藝之高超,體現了大唐帝國盛世之國運和中華文化之博大,令人嘆為觀止。
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
幾乎所有研究該龕的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即在上述九身大像之外,在三面峭壁上另有穿插雕刻的立佛(每身高約一點九米),計四十八身。原來,這正是“大唐內侍省功德之碑”(位于大像龕北壁外側)所述的由高力士、楊思勖等內侍省“一百六十人奉為大唐開元神武皇帝”(唐玄宗)所造的“西方無量壽佛一鋪四十八事”,時在開元六年(公元 718 年)。
幾乎所有的專家長期以來都把大盧舍那像龕當成了“奉先寺”。唐代大詩人杜甫《游龍門奉先寺》詩中有句:“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石窟中豈有“陰壑”及“月林”?近年考古勘察表明:始建于公元 679 年的奉先寺遺址在龍門南約二百米的魏灣村北側。著名的禪宗北宗七祖義福(公元 658—736 年)、密宗祖師、南天竺僧金剛智(公元 667—741 年)等皆歸葬于此。1981 年于該遺址曾出土巨型石墓門一扇,可能是義福墓遺物。大中十年(公元 856 年)正月十三日,日本國圓城寺僧、智證大師圓珍(公元 814—891 年)曾冒雪禮拜金剛智墳塔。在唐代,大盧舍那像龕是附屬于奉先寺的,正如敬善寺石像附屬于敬善寺一樣。后人失考,遂致混淆。
“龍門十寺”除上述諸寺外,還有天竺寺、玉泉寺、勝善寺、菩提寺、寶應寺和廣化寺。另一位密宗祖師、中天竺僧善無畏(公元 636—735 年)即葬于廣化寺。1988 年冬,日本真言宗總大本山會在善無畏、金剛智墓地分別建立了紀念碑,并舉行了隆重的法會。1983 年冬,在寶應寺遺址發現了禪宗南宗七祖神會墓,出土了《大唐東都荷澤寺歿故第七祖國師大德于龍門寶應寺龍崗腹建身塔銘并序》刻石,禪學界為之震動。筆者通過對該“塔銘”的研究,糾正了胡適先生關于神會研究的某些錯誤。
5
龍門石窟負載的豐富史料價值
近年,在龍門石窟發現了一批有關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王玄策曾三次或四次出使印度,著有《中天竺行記》十卷(已佚),在賓陽南洞西壁迦葉像下部有他于麟德二年(公元 665 年)九月十五日造彌勒像的題記。這是他第三次使印返洛后所作,是有關這位大旅行家的惟一文物資料。在萬佛洞窟外南側有兩次赴印、客死異鄉的高僧玄照于調露二年(公元 680 年)所造的觀世音菩薩像。歸化的突厥人阿史那忠在敬善寺區有造像記保存(無年款)。他以擒頡利可汗之功,擢左屯衛將軍,永徽初封薛國公。此造像記已有“薛國公”銜,故知道于永徽末或稍后。龍門西山中段有珍珠泉,明代建有觀瀾亭,今僅存遺址。在其南側山腰間,有一小型洞窟(寬、深皆一點七米,高一點九米),窟內造像無一存者,惟門楣上“新羅像龕”四字猶存,當為新羅國留學生、留學僧所作。依窟型判斷,該窟約作于武周后期。龍門東山有吐火羅僧寶隆造釋迦佛一鋪,時在景云元年(公元 710 年)九月一日。“吐火羅”即巴克特里亞或大夏,為西域古國,其地在今興都庫什山及阿姆河上游地區。
出人意料的是,在龍門發現了華嚴宗創始人康法藏(公元 643—712年)的三處造像和一處祖墳題記。康法藏是昭武九姓的康居國人,自祖父入華,已三代定居中國。在魏字洞南壁有造像記云:“法藏為父母、兄
弟、姊妹,又為勝蠻,敬造阿彌陀像一龕。乾封二年四月十五日。”時法藏二十五歲,尚未出家。勝蠻可能是其妻。
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在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大膽吸收了大夏式(即犍陀羅式)、印度笈多式(含秣菟羅、薩拉那特兩種風格)等范本,創造出了燦爛的、不朽的杰作。深刻理解這些杰作,需要懂得佛理和中國文化的底蘊。難怪至今仍有人面對這些佛和菩薩慈悲的面孔、哲人的微笑會投以詫異和迷惘的目光。要發掘這種東方的美,須發掘東方的哲學。
《龍門石窟:石刻巔峰的前世今生》
作者:溫玉成 著
定價:118.00
該書由龍門石窟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龍門石窟研究院名譽院長溫玉成先生撰寫。作者以獨特的方式,從皇家典范、石刻巔峰、龍門往事、龍門舊影、龍門古詩等幾個板塊,以不同方式切入,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站在大的歷史視角觀照龍門石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多層面、多視角講述了龍門石窟的歷史,賞析了龍門石窟的雕塑和碑刻,展現了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絕美風采。全書載有大量珍貴圖片和歷史檔案,有面有點,有宏觀有微觀,有歷史有現實,有內容有顏值,立體生動嚴謹地呈現了龍門石窟的魅力。
公眾號:ECPH_db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