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名言〕:1、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2、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3、遺囑:慎獨、主敬、仁愛、勞動。
出處與參資:古詩文網《曾國藩簡介》。
曾國藩像
二、出身耕讀之家,少年刻苦自勵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原名子城,登科后,恩師穆彰阿取“國之藩籬”之意,為他改名“國藩”。晚清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創立古文“湘鄉派”,與胡林翼并稱“曾胡”, 又為湘軍創立者與統帥、洋務運動發起者之一,是“晚清第一名臣”,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曾國藩出身耕讀之家,數代以農為業,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閱歷豐富,治家有道,家業興旺。父親曾麟書為秀才,以教書為業。曾國藩為長子,4弟4妹,兄妹9人,和睦一大家。
曾國藩資質平平,5歲啟蒙,6歲進學,學業欠佳,但勤勉好學,持之以恒。從16歲開始,連續6次參加府試,他都落榜。
道光13年〔1833年〕,他23歲,第7次應考,以倒數第二,考取秀才。第二年,入岳麓書院演習后,應湖南鄉試,他很僥幸,一舉中舉,為36名。
道光15年,赴京會試,落榜后,寓居北京長沙會館。第二年,應恩科會試,又落榜,返回長沙,與劉蓉、郭嵩燾等,寓居湘鄉會館。
曾國藩勤奮苦讀畫
三、28歲登科,仕途坦蕩,十年升十級
道光18年,曾國藩三考會試,終于登科,殿試為三甲42名,賜同進士出身,不列優等,不得入翰林院。
但是,他很幸運,朝考主考官、軍機大臣穆彰阿看重他的答卷,判為一等3名;道光又親拔為第2名,他最終如愿以償,授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館進修。第三年散館考試,名列二等19名,任翰林院檢討。
從此,在師座穆彰阿提攜下,又得到道光器重,他赤膽忠心,勤勤懇懇,謹慎自律,仕途坦蕩,到道光29年,十年七遷,官升十級,位至二品。歷經翰林院、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兵部左侍郎等職。
恩寵之加,升官之快,連他自己也感嘆: 湖南37歲官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二人!至此,他更加勤奮,自律更嚴,并養成日記習慣,記錄接人待物細節,反省自己言行,甚至在哪多看美女兩眼,也要檢查,大罵自己真不是人。這一習慣堅持到死前一天,30多年從未間斷,因此,有人贊他為半個圣人,有人則罵他虛偽。
四、殫精竭慮,組建湘軍
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金田起義,咸豐詔議得失。曾國藩進言,“今日急務,首在用人”,并舉薦5人。再呈《敬呈圣德三端預防流弊疏》,直陳咸豐過失,咸豐大怒,“擲其折于地”。日后重閱,終服其言,欣然納諫,授刑部右侍郎、順天府武舉主考官。
咸豐2年,授吏部左侍郎。6月,任江西鄉試主考官,赴任途中,因母喪歸里守制。其時,洪秀全太平軍席卷半個中國,清廷八旗兵綠營兵腐朽透頂,不堪一擊,因此,咸豐詔建地方武裝,以遏制太平軍勢力。于是,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
守制期間,他利用自己官運亨通、青云直上的影響力,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經世士人集團,著名的有胡林翼、左宗棠、劉蓉,還有兄弟曾國荃等。
他以士人集團為核心,首先依靠師徒、親戚、好友關系,組織一支地方武裝,號稱湘勇,由朝廷批準,在衡州練兵,遂操練陸戰,增建水師,擴大編制,組建成湘軍。
他又向咸豐索求幾千張國子監學歷的空白文憑、與虛銜官職的空白委任狀,明碼標價,高價兜銷,公然出售功名、賣官鬻爵,獲得巨額基金與儲備軍官,很快就組建了一支近兩萬人的湘軍,又裝備了幾百門西式大炮。
曾國藩的衛士
五、絞殺太平軍,再造大清,人稱“曾剃頭”
咸豐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布《討粵匪檄》,聲討太平軍荼毒生靈、踐踏文明,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快也”,大力鼓動廣大知識分子,投入對太平軍的戰斗。
他揮師東下,水陸并進,無奈陸軍戰敗,水師又遭傾覆。他兵敗投水,自盡被救,又得旨革職。
此時,湘潭知縣攻克縣城,他重整殘部,也攻下岳州、城陵磯,獲旨補授兵部右侍郎,賞穿黃馬褂。
在以后十多年的戰斗中,他的湘軍仍然如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九死一生,堅忍不拔,積屢敗為教訓,聚小勝為大勝,鏖戰湖贛,攻取安慶,終于在生死存亡的戰斗中,逐漸強大起來,最后碾壓大平軍;而大平軍在戰斗中走向強大、走向無敵,在無敵中卻又走向腐敗、走向內訌、走向分裂、走向弱小,逐漸變成不敵湘軍的一支弱勢武裝力量,最后終于被湘軍絞殺。
咸豐10年,曾國藩升兩江總督,又以欽差大臣身份,督辦江南軍務。
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荃率領湘軍,擊敗洪秀全的20萬大軍,圍攻太平天國首都南京40日,城內餓殍遍地,民不聊生,太平軍將領李秀成頭腦清醒,鑒于安慶的屠城慘劇,寫信請求曾國藩,要他給南京老弱婦孺一條生路,而他卻答復說:放過這些太平軍后代,他們將來一定會記恨我們的。結果,一攻入南京,便屠殺無辜,搶劫財物,又放火焚城,大火九日,降雨才熄,偌大的繁華古都變成了一片廢墟,時人稱他“曾剃頭”。
這時,他高瞻遠矚,力排眾議,明智決策:鳥盡弓藏,解散湘軍,示忠朝廷,以保功名。朝廷認為,他再造大清,功莫大焉!遂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侯,賞戴雙眼花翎。
六、圍剿捻軍失利,欽差被撤
捻軍是又一支反清武裝勢力,與太平軍同期興起,一直活躍在長江以北。同治4年,捻軍設伏,全殲僧格林沁,勢力進入全盛期。
曾國藩奉旨,率軍北上。他針對捻軍行動漂忽不定,難以捉摸的特點,制定剿滅之策:“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他一路布防,圍堵北進。第二年,進駐河南周家口,奉旨為欽差大臣,總督湘淮兩軍,聯合進剿。而此時捻軍集結,勢力大振,突破聯軍合圍,而逃之夭夭,進入湖北,宣告了他剿捻戰略的失敗。
于是,同治5年9月,朝廷撤免他的欽差大臣,而命淮軍統帥李鴻章繼其任,繼續進剿捻軍。
曾國藩自題字像
七、主辦洋務,制造輪船,并試造軍艦
曾國藩主張“師夷智以造炮艦”,積極創辦洋務。同治元年,創建安慶軍械所,造出輪船黃鵠號。這是我國第一艘輪船,是近代機械工業的開端。
后來,該所歸屬由他倡導、李鴻章負責的江南制造總局,制造槍炮,并試制軍艦。
同治7年,他由體仁閣大學士,改授英武殿大學士,升直隸總督。八、任直隸,辦天津教案失利,回任兩江
同治9年,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天津發生一場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他奉上諭前去查辦。當時,以法國為首,法英美俄普比西7國公使聯銜,向總理衙門抗議,并調集軍艦到大沽口,進行武力威脅。而朝廷多數官員認為,不要退讓,不惜一戰。可是,他考量時局,不愿武力對抗,便采用先與英美6國作出賠償而和事,再去與法國單獨談判,爭取結案。
曾國藩派出的我國首批留學生
同法交涉后,處死憤起反擊的教案“元兇”16人,“從犯”4人死緩,天津知府知縣革職充軍,賠償損失46萬兩白銀,并陪禮道歉。法國滿意了,可是,國人憤怒了,大罵他“賣國賊”。而此時,正好兩江總督馬新貽遇刺身亡,朝廷便讓他回任兩江,而讓李鴻章升直隸總督。
同治10年,他與李鴻章聯名上奏《擬子弟出洋學藝折》。第二年,又領銜上奏,促請“派遣留學生事”,并提出在美國設立“中國留學生事務所”,還薦陳蘭彬、容閎駐美管理,又在上海設立“幼童出洋肆業局”,舉薦劉翰清總理其事,從而健全了留學生的管理體系,并派出了我國第一批留學生。
這一年,1872年3月12日的午后,他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發腳麻,其子曾紀澤扶回書房,端坐三刻,溘然而逝,享年62歲。追贈太傅,贈謚文正。
他有3子5女。著作有《曾文正公全集》,其中軍事、家教章分別入選軍校、普教教材。
九、曾國藩家訓,傳承不衰
曾國藩一生信奉儒學,以“修齊治平”家國思想,作為做官修身的標準,治家育子的原則。他官居極品,首重人格,以慎獨凈化思想,以日記反省修身,而求誠謹周密端莊;在百忙之暇,不斷家書,感恩父母、孝悌兄弟、教育子女,以建友愛融洽,和諧耕讀之家。
他的家書中,有16字家訓,總結兩點修身治家之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意為:勤儉為修身治家根本,家族保持儉樸,就能興旺發達;個人保持勤勞,就能健康長壽;整個家族都能勤勞儉樸,富貴就會昌盛而生活永不貧賤。
他又補充四點處世交友之道:“財輕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意為:不看重錢財便可以集聚眾人,約束自己則可以使眾人信服,放寬肚量便可以得到他人幫助,身先士卒則可以領導他人。
曾國藩16字家訓
他還補充兩點處世為官之道:“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意為:廉潔奉公、不貪不義之財是做官的根本;行軍打仗不擾民是得民心的第一要義。
他還經常從正反兩面教育子女:“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不與寒士相通,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息,則難望有成”,謹防他們因生富貴之家,而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從而培養他們“慎獨、主敬、仁愛、勞動”的好品德。
他以身作則,家風長存,子孫繁衍,代有才人,生生不息,至今不衰。他的家族傳承,已突破了孟亞圣總結的一般規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思想家、文學家梁啟超贊譽:他為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賢杰。
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評論:“曾國藩者,譽之則為圣賢,讞之則為元兇。”
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毛澤東評論:“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陳存選2024、05、01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