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了趟國外,挺長時間沒出國了,這是近三年來頭一次出去。
當然了,閑暇時間又會上油管看看視頻,其實外網還是挺有意思的,主要是可以看到各國網民的評論。
于是就查詢了油管上面外國游客或者網紅來中國拍的視頻,為了時效性考慮,就只看過去半年的,差不多就是2023年第四季度到今年上半年的。
為了保證是真實的聲音,我只搜索非中文的視頻,并且是第一次來中國訪問的視頻,同時是那種頻道內容并非是主要講中國的油管博主。
發現很多關于中國的視頻流量還挺大的,比如下面這個博主在油管上竟然有145萬名訂閱者,而下圖這個關于中國旅行的視頻瀏覽量有61萬次。
再比如下面這個美國博主,其拍的這個關于中國的視頻瀏覽量有116萬次,而她也有接近60萬訂閱者。
再比如下面這個頻道,也有20.6萬訂閱者,其這個中國視頻也有34萬次的瀏覽量。
看了N個視頻下來,有幾個感受,
1:標題很多都用not what you had expected這樣的標題,意思是告訴觀看視頻的觀眾中國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上面的圖片中也可以看到,還有博主用I visited the most hated country in the world這樣的標題,當然了內容其實是正面的。
這些視頻博主用這樣的標題,當然是因為可以獲得流量,但也體現了普通的西方人對中國是如此的不了解。
有個油管頻道是兩個美國旅行者共同運營,這兩個美國博主受益于中國的144小時免簽政策,因此在今年2月來中國旅游了一次,游覽了廣州和深圳,現在已經離開中國了,他們就在關于中國的視頻里面,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西方人來中國后會感到和在自己國家媒體環境下認識的中國不一樣原因。
講述是由兩個美國博主中的一個來完成,他說作為美國人,他們的中國視角非常狹窄,學校里面很少教學生關于中國的東西,只有少量中國古代王朝,毛澤東和共產主義的簡略介紹,
他說最重要的關于中國的印象居然是Panda Express(熊貓快餐),這是一個在美國常見的快餐連鎖店,而且他后來才知道里面有些食物其實是在美國才有的,并不是真正的中餐。
在美國,普通人接收到的關于中國的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來自美國媒體和政客傳遞的中國信息是中國在衰退,中國很危險,中國很邪惡
"China is failing, China is dangerous, China is evil"
這兩個博主最開始是到廣州,在廣州就被中國城市的現代化程度驚奇了一把,在廣州呆了幾天又坐高鐵去了深圳,評價深圳是中國最有未來感的城市。
正是因為在實際的旅行中發現中國和他們從自己國家的媒體上了解的如此不同,所以竟然這么多外國博主在油管發視頻時不約而同的使用了Not what we/you expected這樣的標題,意思是中國和你以為的不一樣。
實際上我也發現,挺多第一次來華的外國人都會在旅行視頻里面注意觀察中國公共場所的攝像頭數量,
我想這跟西方媒體大量宣傳中國政府到處部署攝像頭來監控老百姓有關系,他們試圖向普通西方人灌輸這樣一種觀念,中國部署大量攝像頭并不是為了城市治安安全,而是閑得無聊用來監控老百姓的,以塑造中國的專制和不自由的形象。
在2019年的疫情爆發之前,我當時也曾接待奧地利的客戶來訪,帶他們在深圳游玩,爬個蓮花山啥的,我就發現其中一個客戶就很關注攝像頭,爬蓮花山的過程中不停的說這里有一個攝像頭,那里有一個攝像頭,我當時就意識到,這可能和西方媒體喜歡渲染中國到處是攝像頭有關系。
但實際上,有的來華老外也意識到了,攝像頭的存在確實降低了犯罪率,提高了破案效率,使得中國的街頭到夜晚也更加安全。
而且一些西方國家城市的攝像頭密度也并不低,但治安依舊不好,這就值得玩味了。
2:不少視頻作者在訪問中國前往往會說自己有點緊張(nervous, tense),還有人用冒險(adventure),害怕(scared)這樣的詞匯,但最后發現中國其實和想的不一樣,這些情緒是完全不必要的。
像下面這個澳洲網紅頻道是兩個人第一次到中國上海旅游,他們油管頻道有95.8萬粉絲,下圖這個視頻播放量高達兩百六十多萬次,評論高達一萬兩千多條,老實說從宣傳的角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在視頻開始也說自己對中國旅行感到緊張,甚至有點害怕。
我其實挺奇怪他們為啥會這么說,來中國有啥好緊張甚至害怕的?后來看到他們自己在視頻里面解釋了原因,
像這個澳洲網紅說是擔心自己拿著攝像設備在中國拍視頻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會不會有人過來阻止拍攝什么的,除此之外也不知道中國各方面是什么樣,因此有些緊張。
我想這可能是他們經常看西方媒體報道的,西方記者在中國拍攝然后被阻止的新聞有關系,當然來了之后這種擔心就煙消云散了,因為他們發現中國大街上到處都是拿著手機拍照的。
像前面的兩個美國博主在前幾天又發視頻說起了2月來中國的經歷,同時也回應視頻的一些評論,他們也說來中國最開始感覺是tense(緊張),但最后旅行下來發現和到韓國,日本這些東亞地區旅行其實很類似,
他們一開始會以為在中國拍視頻會很奇怪,會有人讓他們不準拍攝,或者會有中國警察盯著他們看或者告訴他們不能拍攝,
但是呢他們即使在覺得對美國比較友好的國家,也有人對他們說有的東西不能拍攝,但是在中國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不能拍東西,
以至于讓他們覺得在中國拍視頻是屬于easiest thing,他們覺得可能是中國社會到處都有攝像頭在直播,所以大家都覺得很正常。
3:視頻評論區往往會有不少來過中國的外國人發評論說中國完全和西方媒體宣傳的不一樣,西方媒體上關于中國的信息很多,但基本都是負面信息。
熱門評論也有一些來過中國的西方人現身說法,說實際上的中國和西方媒體報道的不一樣。
像澳洲網紅頻道的視頻里面,我就截圖截了些評論放在這里,
1)有澳大利亞人說自己在中國生活了超過多年,說中國和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澳媒對中國的報道是非常扭曲的(twisted),偏頗的(skewed)。
2)有個澳洲女性說,中國讓她感覺非常安全,她也去了美國,但覺得美國不能和中國相比,因為她作為一個澳大利亞女性,在美國的時候感覺很不安全。
3)還有來過中國上海的美國人說,他來過四次中國,每次都能看到中國的進步和變化,他在上海的公園看到中國非常干凈,沒有各種垃圾和涂鴉,而且連滑板場看起來都很干凈,城市里面很多電動汽車在行駛,整個城市非常方便,已經是無現金社會,同時中國很安全,在美國他晚上不太敢出門,因為怕黑人持槍槍擊他.....
4:這些來華旅游的人會提及的高頻詞匯排第一的是非常安全,然后是基礎設施好,人民友善,感覺非常現代,移動支付發達的無現金社會,多樣文化等等。
其實中國人出國之后往往就能強烈感覺到,安全其實是旅行者的第一剛需,我前不久的這次出國就遭遇了當地人在大街上就試圖偷我東西,還有未成年乞丐抓住我胳膊要錢,真的是有些驚悚緊張。
而我在中國已經很多年沒有體會到這種事情了。
而且外國博主提及非常多的就是感覺中國的城市非常安靜,盡管人很多但卻沒有大量汽車發動機轟鳴吵鬧的感覺,這是因為中國的交通電動化進展非常迅速,而電動汽車本來就是非常安靜的。
5:一旦這些對中國正面的視頻有了影響力之后,評論區會出現一些不友好的聲音,說這些博主是不是收了中國的錢。
像前面提到的兩個美國博主,就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當然是嘲諷式的回答這個問題,開玩笑說中國給了多少錢這個可不能說啊,
并開玩笑說他們能從中國拿到十億,萬億的錢,視頻3萬次瀏覽量就能拿到幾百萬美元,然后再正經的解釋說他們的油管頻道其實大部分是關于菲律賓的內容(因為他們長期住在菲律賓),
而中國怎么會資助一個大部分視頻是講菲律賓的頻道,更要考慮到菲律賓現在和中國在南海關系緊張,而頻道有大量菲律賓粉絲觀看。
總體下來,不管西方人來中國以前收到了多少關于中國的扭曲報道,但是一旦來到中國之后,由于心理印象和現實的巨大反差,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以至于來華之后對中國的印象會發生巨變的比例非常高。
所以我一直覺得外國人來華旅游是最好的外宣,說服力更強,而且我們還能掙到錢,因此國家最近幾個月出臺政策便利外國游客來華是件好事。
實際上,雖然現在社交媒體上都說來華外國人變多了,但其實這僅僅是和去年以及疫情期間比較,
我查詢了今年一季度外國人來華旅游的人次,發現仍然遠遠未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水平,以外國人來華旅游最為熱門行列的北京和上海為例,
2024年第一季度外國人入境旅游人次都僅為2019年同期的大約六成。
先是北京,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消息,一季度北京接待入境游客46.9萬人次,同比增長3.1倍,恢復到2019年的67.2%;
其中外國游客合計為37.5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的64.6%。
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來北京旅游的外國人中,
第一大客源市場是美國為5.2萬人次,第二是日本3.0萬人次,
第三是俄羅斯2.9萬人次,第四是德國2.2萬人次,
第五是韓國1.7萬人次。
也查了下上海,今年1-3月份,上海接待入境外國游客90.46萬人次,雖然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54.4%,但是2019年1-3月外國游客入境旅游人次高達151.51萬人次,也就是僅為2019年同期的59.7%。
外國人第一次來華后往往對華印象發生巨變,
這一切的核心還是要歸功于我國硬實力和國民素質的不斷提高,
這就導致在西方普通人來華后看到的實際上的中國和他們在本國媒體上看到的中國形成了巨大反差,這不僅會導致對中國的印象發生改變,而且會極大的動搖對本國媒體的信任程度。
在各種評論區,我已經看到不少人用偏見,扭曲等負面詞匯來形容本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這也充分說明,當你越做越好的時候,對外部形象改善和宣傳也會是越來越有利。
舉個例子,我看了多個視頻后,外國人提及非常多的安全,移動支付,高鐵,城市很安靜,感覺很現代等等,全部和中國的科技和產業硬實力相關。
治安安全是和攝像頭普及有關,而在2023年A&S全球安防50強榜單里面,前十名有四個中國公司,其中海康和大華分列全球第一和第二名,另外天地偉業第七,宇視科技第九;
移動支付普及和移動網絡以及智能手機普及有關,而移動網絡的華為中興,以及智能手機的榮耀,華為,小米,OPPO, VIVO,傳音都是世界級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兩件事,
一個是華為在去年8月底發布了Mate 60 pro,解決了芯片國產化問題,另一個是傳音手機的異軍突起,
傳音控股2023年實現營收622.95億元,增長33.69%。其2023年實現歸母凈利潤55.37億元,增長122.93%。
傳音手機對于芯片國產化也是有貢獻的,作為一個更多在全球非洲,南亞等下沉市場耕耘的國產手機廠家,其手機大量使用紫光展銳的手機處理器芯片,是紫光展銳手機芯片的最大客戶,傳音購買的紫光展銳手機處理器芯片數量2023年甚至占到了紫光展銳手機處理器出貨量的48%。
高鐵網絡普及和中國完全掌握了高鐵技術有關,從長春,唐山,青島到株洲,都有制造高鐵的實力;
基礎設施發達和中國掌握了從地鐵,大型橋梁,摩天大樓,道路建設等各種基建技術有關,著名的盾構機技術中國就突破并掌握了;
城市很安靜是因為電動汽車普及,這和中國大量企業進入電動汽車產業互相競爭有關,不僅越來越先進,而且價格越來越便宜。
我絲毫不懷疑,在黑夜里面燈塔的光芒終究是擋不住的,當然前提是我們變成全球的燈塔。
未來還會有很多來自中國的東西會改變世界,現在中國的手機和無人機已經在全球廣泛使用了,
以后還會有已經正式官宣的2030年之前載人登月,這件事我一直很關注,也非常重要,美國人現在也說要重返月球,但是很顯然他們最開始制定的2024年重返月球已經無法完成了。
美國人重返計劃是在2017年12月批準的,美國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簽署了《1號太空政策指令》(英文:Space Policy Directive 1),正式批準了美國重返月球載人登月計劃。
2019年5月14日,時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汀宣布登月計劃以希臘神話中阿波羅的孿生妹妹、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命名。
該計劃是通過阿爾忒彌斯1號(2021年,無人在軌飛行測試),
阿爾忒彌斯2號(2023年,有人在軌飛行測試),
阿爾忒彌斯3號(2024年)三次任務,
并最終在阿爾忒彌斯3號實現載人登月,當時制定的時間是在2024年。
目前阿爾忒彌斯1號的獵戶座飛船經歷幾次推遲后,已經在美國時間2022年12月11日上午順利完成無人繞月飛行任務,安全降落于加利福尼亞西部的太平洋海面。
而在2024年1月9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再次推遲其載人登月任務,
“阿爾忒彌斯2號”和“阿爾忒彌斯3號”任務將分別推遲至2025年9月和2026年9月。
中國制定的載人登月計劃是2030年之前,美國人如果再推遲的話,那么中美這次誰先登月就不好說了,而中國航天員將成為美國以外唯一成功登月的,這將在全球帶來很大的影響,畢竟能夠載人登月的國家,其硬實力一定會是讓人尊敬的。
中國安靜的城市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大規模進軍全球,去年我國491萬輛的出口里面新能源車僅有120.3萬輛,還有很大增長空間,不要聽美國人說什么產能過剩,離滿足全球需求還早,
機器人技術的快速進步,未來會在海外工廠和服務業不斷應用等等。
當硬核科技和產業不斷突破時,又會進一步擴大中國的吸引力。
我一直覺得,宣傳作為軟實力,是植根于硬實力之上的,今天西方話語權強,其本質還是硬實力帶來的紅利。
當年我國改革開放國門一開,很多國人精英去了一次西方之后,回來立即信仰就崩塌了,多年的資本主義水深火熱認知立即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出國潮,移民潮。當年拍的電影很多也體現了這股熱潮。
其背后就是巨大的硬實力差距。
而我覺得反過來也是一樣的,試想一下,今天中國的汽車只是上半場的電動化走的快了些,大城市滿大街都是電動汽車了,就已經讓來華外國人產生中國的城市怎么這么安靜的感慨。
如果哪天我國率先實現高度無人駕駛,當西方普通人第一次來中國,發現了科幻電影般的場景,滿大街都是無人駕駛的車輛在運行,相信西方媒體長期宣傳形成的中國落后認知會崩塌的更加徹底。
就在我寫完上面的文字后,我就看到了下面的這則新聞,
從2024年5月1日起,杭州主城區無人駕駛全開放,總面積達到3474平方公里,服務人口超過1000萬,其背后是杭州已經累計安全測試和應用無人駕駛里程120萬公里,主動事故率為零。
集中專注的實現硬核科技的突破,會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而且同時我們也會發現,以前我們發現很難做的外宣,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