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觀察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聯合國水機制發布了《2024年聯合國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下稱“報告”)。報告指出,水資源對人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水可以促進和平,也可以引發沖突。貧困和不平等、社會緊張局勢和沖突會造成水資源短缺,并對和平與穩定產生反作用。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沖突、流行病、難民潮、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危機的影響可能會加速水危機的到來。保障水安全需要人類社會的共同努力,以維系可持續的繁榮與和平。
原文 :《2024年聯合國世界水資源開發報告》最新發布——攜手灌注“繁榮與和平之水”
編譯 |本報記者 青木
圖片 |網絡
水是繁榮與和平之基
“繁榮與和平之水”對于人類來說,意味著安全發展的機會和自由。水不僅僅滿足人類的生存基本需求,還支撐了社會和經濟發展。在發達國家,約有50%的工作崗位依賴水資源,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數字為80%。
水資源可以說是人類社會繁榮與和平的基礎,輸送到農業、工業、能源以及商業和服務等部門的水資源支持著地球上數十億人的生計。目前,農業用水占比70%。在中低收入國家,農業和水密集型行業是經濟產業的主要支柱。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加快,水資源對于工商業也越來越重要。一項持續6年,對100多個經濟體的1.6萬多家企業的研究發現,單次斷水就會造成相當于總銷售額8.7%的經濟損失。
在新興技術領域,對水資源的需求更是有增無減。近年來,美國高科技企業的用水量顯著增加。微軟公司披露,從2021年到2022年,其全球用水量增長了34%,谷歌公司同期用水量增長了20%。其中很大一部分水資源被用于冷卻人工智能(AI)的計算系統。據悉,AI每回答10—50個問題就需要消耗500毫升的水。此前,GPT-3人工智能模型僅訓練就至少消耗了約70萬升冷卻水。
對水資源、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WASH)服務的投資在大多數地區被證明能產生豐厚的效益。例如,智利為收回投資成本,采取了階梯水價和補貼困難群體相結合的私有化方案,水務部門因此扭虧為盈。近年來,年凈利潤已達到1億美元左右,是每年財政補貼的兩倍多。從2016年到2030年,在140個缺水國家實現安全飲用水的基礎設施投資將耗費約1.7萬億美元,即每年1140億美元左右。研究估計,在城市和農村地區,建設飲用水基礎設施的效益成本比(BCR)分別將達到3.4和6.8。
世界水資源面臨嚴峻挑戰
截至2022年,仍有22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的飲用水,全球仍有五分之四的農村地區缺乏基本的供水服務。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城鄉覆蓋率差距最大。世界約有一半的人口在一年內經歷過用水短缺,四分之一的人口每年消耗當地80%以上的可再生淡水資源。在容易發生沖突的地區,水資源的利用率往往也比較低。
在灌溉農業和其他水密集型活動的主導下,發展中國家人均用水量通常隨著經濟增長而上升,發達國家用水量通常比較穩定。然而,如果將發達國家進口商品生產中消耗的水也考慮在內,那么這種用水的“穩定”實際上就是一種錯覺。這是因為發達經濟體會將水密集型的生產環節外包給發展中國家,這可能會導致出口國的水資源短缺。
在一項對全球258條河流水質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超過四分之一的河流水體污染超過了安全標準。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和南美洲水污染最嚴重。在低收入國家,廢水處理水平低下難以應對嚴重的污染;在高收入國家,農業水體污染成為最嚴重的問題。現在發現的水污染物包括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S)、藥物、激素、工業化學品、洗滌劑、藻類毒素和納米微粒等。所有地區的水體中都發現了較高濃度的抗生素,這些抗生素來源于處理不當的生活污水以及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排放。
在與水相關的自然災害當中,洪水和干旱最具破壞性。這些年來,創紀錄的極端降雨量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增加,干旱的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也在增加。氣候變化將加速全球水循環,并進一步增加干旱和洪水的破壞程度。2002-2022年,洪水共造成約10.8萬人死亡,并造成約877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2002年后的二十年間,干旱導致全球2.1萬人死亡,造成了17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目前,水質監測數據仍然十分缺乏。通常來說,最缺乏水文監測數據的地區同時也最容易受到水文氣候災害的影響。數據和信息的透明共享對于促進有效的水管理至關重要。目前,全球仍然沒有統一的全球水文監測系統,但是由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為特定用途設計的水文監測網絡的數量卻在激增,政府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受到限制。此外,數據收集和共享之間也可能存在明顯的時間滯后,這可能妨礙政策制定與決策。為了解決水資源危機,需要通過水治理合作解決資源爭端和水體污染等問題,要通過有效和公平的手段鼓勵各方分享利益,形成合作的凝聚力。
積極倡導“以水促和平”
水資源的安全保障和跨境管理通常來說非常復雜,往往需要面對跨國、跨部門的水資源分配難題所帶來的挑戰。要求各方具有一定的治理能力與合作的政治意愿。
保障教育優先。教育是創新思維和科技進步的催化劑,而圍繞水資源引發的沖突往往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計。從長遠來看,水導致的沖突會影響當地教育發展。長期沖突會迫使弱勢群體喪失受教育的權利。例如,2018年伊拉克因為干旱等災害引發暴力沖突。因為供水的減少,該地的婦女和女童每天需花費3小時才能獲得生活用水,這使女性輟學率高于男性。報告指出,恢復飲水基礎設施能有效提升該地區的教育水平。
創新宣導方式。避免與水有關的危機和沖突,往往還需要擴寬思路,采取包容的跨文化解決方案。在非洲國家蘇丹,極端氣候、人口增長和環境退化導致居民嚴重缺水。水資源缺乏引發了不同信仰的農民和游牧民之間的流血沖突。為此,歐盟和聯合國于2018年開展試點項目,通過專家和學者在當地向農牧民進行宣導培訓,用和平方式化解了一部分沖突。通過科學研究擴展了牧民遷徙路線,建立并管理供水站預防沖突發生。自項目啟動以來,本地超過70%的女性和80%的男性認為暴力沖突有所減少。
提升科技水平。由于水資源壓力與日俱增,提升水利用率和水資源替代技術在幾十年內發展迅速。例如,采用循環水處理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工業浪費,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每生產一噸鋼鐵需消耗200—300噸水,目前這一數字已經減少到2—3噸。在化學和食品飲料加工行業,每增加50%的新能源使用就可以減少60%的用水量。此外,提升科技水平對于減少地區沖突具有巨大潛力,通過科技手段避免水危機在一些國家被證明是可行的。1965年,剛剛脫離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嚴重依賴鄰國的水資源。鑒于當時兩國之間的緊張政治局勢,新加坡將水資源安全作為優先事項。然而,新加坡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決策者不得不將目光轉向能“造水”的技術。隨后,該國對海水淡化等技術進行投資、研發和大規模應用。這些努力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該國的水資源危機,為和平發展創造了條件。
深化國際合作。今天,從跨界水域的國際爭端解決到推動地區和平建設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以水促和平”的積極成果。基于跨界河流、湖泊和含水層的國際合作,促使各國在經濟、社會、環境和政治層面產生更多利益交集,為世界帶來繁榮與和平。
阿拉伯地區缺水最為嚴重,該區域三分之二的水體屬于跨境資源。1998年起,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突尼斯三國圍繞共享的西北撒哈拉含水層系統(NWSAS)展開合作,為阿拉伯國家跨境水資源治理創造了先例。此后,更多的阿拉伯國家通過水議題放棄競爭擁抱合作,為地區和平穩定創造了可能。例如,2007年,約旦和沙特阿拉伯共同簽署的《Saq Ram/Disi協定》就跨界水資源治理進行雙邊討論。2015年,兩國更新了該含水層的地下水管理和利用協議,明確劃定了禁止開采地下水的保護區域。這份協議在維護兩國社會經濟穩定方面發揮了作用。
水污染治理也成為地區合作的動力。在歐洲東南部,橫跨近十個國家的第納爾喀斯特含水層系統(DIKTAS)是世界上最大的含水層之一。由于受到高滲透率地形影響和自凈化能力的限制,該水體極易受到污染。對此,阿爾巴尼亞、波黑、克羅地亞和黑山展開地區合作。在“保護和可持續利用DIKTAS”項目中,通過跨界診斷分析(TDA)對含水層和污染源進行研究,進而制定具體的戰略行動方案(SAP)。為確保落實方案,各國政府構建了配套的法律法規和投資計劃,形成了區域協商和信息交流機制。項目通過定期會議和人才培訓,使各國間保持較高的互信水平。報告認為,在需要重建和平的地區,此類嘗試被認為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即水合作是實現和平的有效途徑之一。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899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