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催生出各種各樣的情感需求。比如安全感、渴望他人的陪伴、對他人的依賴、被認同、被鼓勵以及被愛等等。
如果一個人的情感需求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滿足或是被忽視,那么長大以后,就會以另一種形式加倍地補償自己,并不停地去尋找自己曾經缺失的那一部分。
這也是心理學的中的“補償心理防御機制”。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未能與父母建立起比較強烈的依戀關系,其內心的安全感空缺是無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動消除的。
其實一個缺愛的人,缺乏的并不是所謂的愛情,而是童年時期來自父母的關愛。或者被情感忽視,或者被否定太多,從而導致自己嚴重缺乏安全感。
極度缺愛的人,一生都在做這兩件事:
第一件事:過度補償自己在童年的缺失
一個人越是缺愛,那么別人的愛對他來說越是會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
對于缺愛的人來說,很難識別什么是愛。哪怕是別人的一點點關心,自己就會莫名的感動,誤認為那就是愛。
正是因為太過渴望被愛,也因此很害怕失去愛。只要感覺到自己“被愛”,就會想要用力地抓緊它,并無限放大對方的優點,期望自己一直能感受到被愛的溫暖。
然而,越是太過用力,就越是容易失去。
這往往會導致自己在感情中患得患失,不斷重復上演感情悲劇,從而進一步加深自己的缺失感。
第二件事:不停地向別人索取情感需要
缺愛的人是表現出在情感上極度渴望,卻又總是無法獲得滿足。
這樣的人極其容易對別人產生依賴,通過向別人不停地索取,來滿足自己對情感的需要。一旦別人不能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了就會轉身離開,接著去尋找下一個目標。以至于自己很難獲得長久而穩定的親密關系。
對一個缺愛的人而言,如果自己不能成長,即使對方給予的再多,自己也永遠不會感到滿足。這對對方來說,只是一種快速的能量消耗,一旦耗盡就會帶著情感的疲憊而遠離。
實際上,缺愛的人從來都不具備愛自己以及愛別人的能力。
上野千鶴子說:“女性如果精神貧瘠,執著于被愛,過于渴望被認可,那無論她享有各種能力和資源,都很難救她于困境。”
當一個人把期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時,她只能選擇討好與等待;當她把期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時,自己才是最有力量的。
一個人內在的核心力量,只能是自己。而自己內在的匱乏和空缺,也只能由自己來修補和填滿。
人要學會愛自己,才會擁有愛別人的能力。學會愛自己,從看見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開始。
當自己深入地去感受、去體驗自己內心的無人區,正視自己的恐懼、焦慮和羞恥等各種情緒,深入地與自我連接。自己終將會遇見一個完整的自己。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北漂十年的文案策劃人。專注自我成長,陪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