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博拍攝的富平安在北京寺廟
在老北京生活的外國人圈子中,有這樣一個美國家庭,一家人的名字雖不廣為人知,卻一直以深厚的情感心系北京。他們就是跨越三個世紀,與北京緊密相連的“老富”和“小富夫婦”。
1865年“老富”(Chauncey Goodrich)作為傳教士來到北京,住在燈市口公理會教堂。有幾張珍貴的燈市口老照片,就是他收藏保存下來的。
富善收藏的燈市口貝滿中學照片
富善收藏的燈市口公理會大門照片
為了融入中國,老富學習漢語,并請老師根據自己的姓氏Goodrich,起了個中文名:富善——這也是英文名字中的兩個詞,譯為中文后的簡單組合。
出于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再加上卓越的語言學習能力,老富很快就成為當時傳教士中北京話講得最地道的一位。又因為他少白頭,從19歲開始頭發就已漸漸變白,還留了大胡子,外表看上去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者,因此受到周圍人的尊重。
甘博拍攝的富善
1866年,老富在通州建了一座小教堂,后來又在華北大學和教會學校擔任老師,所教科目包括天文學、宗教等。考慮到中國老百姓文化水平有限,教會啟動了白話圣經的編譯工作。老富參與了這項工作,而且是唯一的全程參與者、最主要的編譯者。從開始編譯到最終出版,此書耗費了他近30年的光陰。
1880年老富還與妻子一起,在通州創辦了富育女校,該校成為通州二中的前身。此外,他基于對漢語的研究,出版了《富善字典》(1891年)和《官話萃珍》(1898年)兩部著作。
老富的兒子,中文名富路德,1894年生于通州。他的著作《乾隆時期的文字獄》和《中國民族簡史》等,為漢學研究領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左到右:富路德、恒慕義、西德尼·甘博
小富夫婦結婚照
富善的兒媳,中文名為富平安,更是一個跨越了三個世紀的傳奇。19世紀末出生于佛羅里達的她,25歲便遠渡重洋來到北京。初到北京時,她在教會學校做教師,后在著名社會學家甘博的幫助下,成為貧民婦女手織工作坊的工作人員。
此時的富路德作為洛克菲勒基金會代表,做聯絡協和醫院的工作,兩人因此有機會相識,并于1923年走入婚姻的殿堂。他倆共生育了五個孩子,其中老大、老四和老五都生在中國。
1932年,他們舉家遷回美國,富路德成為一名著名的美國漢學教授。而富平安則先后為兩家美國民間組織工作,通過籌措經費、物資,幫助中國抵抗日本侵略。
1981年,這對夫婦又一次踏上中國大地,經香港,到杭州、蘇州、北京、大同、西安、敦煌和蘭州做了一次為期21天的文化之旅。這是他們首次回到闊別已久的中國,重回北京尋訪曾經生活過的地方。1986年富路德去世,富平安再一次回訪中國。
上了年紀以后,富平安把對中國的熱愛寄托在寫作中。她的第一本書《東岳廟》于1964年出版,當時她已69歲。第二本書《十八地獄廟(慈尊寺)》出版時,她已經86歲了。這兩本書都是研究北京朝陽門外寺廟歷史風貌的重要文獻,慈尊寺長期被研究者忽略,照片一直混同于東岳廟,富平安的書使得這個被遺忘的古寺,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中。
富平安《東岳廟》英文版書影
肯恩博物館館藏慈尊寺照片。富平安認為,這一寺廟展現了中國人的地獄觀念。
肯恩博物館館藏慈尊寺照片。富平安專著介紹了這一已經無存的寺廟。
1991年,富平安又以自己六十年前在東四南大街“人和紙店”內收集的全套紙神像為素材,出版了第三本書《北京紙神》,此時她已是96歲高齡。這之后,她繼續筆耕不輟,103歲時,在《亞洲民俗研究》學刊上發表了《妙峰山》一文,107歲時撰寫了自傳。2005年,這位將滿110歲的老太太毫無遺憾地離開這個世界。
人和紙店的包裝紙
富平安收藏的人和紙店的紙神
老富和小富夫婦的故事,在舊京文化圈內,遠不如老莫(莫里遜)和小莫(海達·莫里遜)那樣耳熟能詳,但他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貢獻,以及個人的生命傳奇,都烙印在北京的歷史記憶中。
文/聞者
圖/聞者
編輯|孫文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