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東部地區新發現的舊石器遺址或地點,代表了從舊石器時代中期到晚期的各個不同時期。從分布地域來看,這些遺址或地點主要分布在吉林東部山區。在已發現的十幾個遺址或地點的石制品中,完整或比較完整的器物組合所占石制品比例較少,因此,準確地劃分工業類型及其區系是較為困難的。目前就僅有材料,或許可以對該地區的工業類型作一粗線條地劃分,并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看法。從文化特點、技術傳統等方面分析,該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文化遺存可以劃分為三種工業類型:
第一種工業類型以粗大的礫石(石核)石制品為代表。該類型以圖們下白龍、延邊安圖立新為代表,與遼寧本溪廟后山、黑龍江饒河小南山、吉林撫松仙人洞等遺址的文化面貌相近。突出特點就是工具整體器形較大,砍砸器在工具組合中所占比例較高,工具修理相對簡單,加工較為粗糙。
第二種工業類型以小的石片石器為代表。該類型以樺甸仙人洞,輝南邵家店,圖們岐新B、C地點和龍井后山為代表,與遼寧營口金牛山、海城小孤山,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等遺址的文化面貌較為相近。主要特點是剝片以錘擊法為主,偶見砸擊法。工具以刮削器為主,其次為尖狀器,砍砸器等器形較少。工具修理較精致,并以中、小型為主。
第三種工業類型是細石葉及石葉工業類型,此類型以和龍石人溝、琿春北山、和龍柳洞、撫松新屯西山、安圖沙金溝、和龍青頭為代表。剝片技術除錘擊法和砸擊法外,還使用了間接剝片技術。工具修理上采用了壓制法、指墊法及間接法。工具類型以刮削器和尖狀器為主,雕刻器、琢背小刀、石鉆等較少,還出現了復合工具,整個器形加工規整,大多數工具小而精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和龍西溝遺址發現的石葉、細石葉以及某些工具上存有的淺平、細長有序的壓制疤痕等來看,可以說明存在間接剝片技術和已趨成熟的壓制技術。該地點石葉和細石葉形體明顯大于華北和東北典型的細石葉傳統,同時細石葉與石葉共存,而且該地點尚未發現細石葉工業傳統中典型的細石葉石核,也缺乏典型細石器地點常見的工具類型,可能受到了華北細石器工業傳統的影響,但更多地表現為地方類型面貌。因而,原研究者認為其應為以小石器為主體的工業向以細石器為主體的工業過渡的類型,或者說是混合類型。但該類型材料過于單薄,因而暫將其歸入細石葉工業類型中。
有學者提出,從東北地區諸遺址的年代和發展關系可以看出東北地區石器工業類型的發展脈絡。東北地區的大石器和小石器工業傳統至少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就應該是同時存在并行發展的。細石葉工業自舊石器時代晚期才開始出現,它很可能是從小石器工業傳統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新的“變體類型”,但是這種“變體類型”并沒有完全取代原有的小石器工業傳統,而是與其并行發展。在吉林省地區,情況也較為類似。樺甸仙人洞遺址從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下文化層直到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上文化層,無論從原材料選擇、剝片技術、石器個體大小、石器類型組合、石器加工技術還是毛坯選擇等方面,均較為一致,體現出該遺址的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而與該遺址上文化層同時代的其他遺址,有的仍然使用小型的石片石器,有的已經開始采用直接法或間接法剝制石葉或細石葉來加工工具。
根據以上工業類型的分析,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吉林省境內舊石器時代工業類型自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有趨于多樣性的跡象。那么,吉林省境內這三個工業類型與我國舊石器時代其他地區工業的關系如何?這也是我們需要討論的一個問題。
吉林東部地區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舊石器工業的發展脈絡與華北地區的泥河灣盆地較為相似。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泥河灣盆地內,小石器工業和細石葉工業無論從數量多少,還是從器形的復雜程度看,二者存在著較大差距,而后者在技術上具有質的飛躍。但仔細比較卻不難發現二者之間仍存在許多相同之處。從典型工具如圓頭刮削器到雕刻器,小石片制成的所謂“小三棱尖狀器”、凹缺刮器看,無論是中國舊石器文化傳統中主流的、代代傳承的文化因素、加工技法,還是它們之間所存在的特殊器形,都表現出淵源關系。另外,吉林東部地區和泥河灣盆地石器工業發展脈絡相似,究竟是類同還是趨同,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細石器從分類過程中,常常被包括在“細小石器”內,其實細石器與細小石器是不同的,細小石器中是沒有“真正”細石葉技術的,而細石葉工業遺存中卻存在著許多小石器。從石器的內涵分析,二者可以歸入一個大的文化系統的兩個分支。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存在一定差異,小石器不似細石器那樣類型豐富多樣,且不夠穩定,加工較為簡單、原始,如圓頭刮削器,僅修理刃部,而在細石葉工業中雖然也存在只修刃的情況,但還包括加工細致的同類工具和一批器身壓制的復合工具。另外,還有一些器物如舌形器、桂葉形尖狀器等都為細石葉工業內所特有的典型器物。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二者同屬于中國北方主工業類型,是主工業類型下的兩個分支——分別以小石器和細石器為主體的工業類型。當一種文化面貌在某一地區根深蒂固的時候,另一種面貌—新的文化被理解被接受顯然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細石葉工業是從小石器工業中派生出來的,并與其并行發展,二者有過一段共存的時間,二者表現在文化上,就是石器的原始性與相似性。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細石葉工業則完全取代了小石器工業,成為主流工業。
本文由 趙越 董苗 摘編自 陳全家 王春雪 著 《 吉林東部舊石器考古遺存新發現與研究 》 之 結語 。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978-7-03-078099-7
定價:268.00元
本書匯總了2000年以來吉林東部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及發掘的科研成果,運用現代舊石器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從多個方面對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文化進行了深入分析與研究,勾畫出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發展脈絡。
本書可作為國內外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博物館行業從事古人類學、史前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和古環境學諸領域的科研、教學和科普工作者的參考資料,可供相關專業的師生學習參考。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