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車展之前,奔馳向全世界展示了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不是概念車,不是原型車,而是最終的量產版。可以說,純電大G為沉悶無趣的車展帶來了讓人興奮的理由,因為電動越野的世界,終于迎來了它的“王者”。
在車展的前3天,六環附近一個秘密的攝影棚中,我們有幸提前一睹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的風采,并與這款車的技術開發人員探討了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誕生前后各種大家關心的話題。
造純電硬派越野,
有多難
在新車亮相的發布會上,奔馳公司的首席技術官,負責研發和采購的薛夫銘(Markus Sch?fer)表示,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是全球首款豪華純電硬派越野車。
仔細想來,似乎還真是。雖然近些年電動車大潮洶涌澎湃,所產車型種類也幾乎堪與傳統燃油車相媲美,但在硬派越野這一領域,幾乎所有的電動車廠家都避而不見,原因無它,因為這其中涉及的技術難題太多,制造難度也太大。
各位可能說,都是車,燃油發動機換成電動機,有啥難度?那我就給您說道說道。
首先,從車身結構來說,硬派越野車采用非承載式車身,而我們常見的轎車和城市SUV則采用承載式車身,承載式車身因為沒有限制,整個車身可以扣置在電池組上,所以電池更容易布局,同時電池擺放的面積也幾乎與車身尺寸(尤其是寬度)相當,所以更容易布置大電量的電池組。
而硬派越野車的非承載式車身,因為梯形車架(我們俗稱的大梁)的存在而導致電池組難以布置。
如果布置在車架上方,會讓本就高人一頭的車身高度再次被迫加高,隨之帶來的是重心提升和車廂內縱向空間被壓縮的問題;而為了保證越野時的通過能力,所以車架下方是無法安裝電池組的,同時,電池組安裝在下方,越野時也存在安全風險。
唯一可行的是,將電池組安放在車架中間,但這樣又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車架內的空間過于狹小,很難擺放大電池組,無法擺放大電池組,那么車輛的續航里程就是個問題,尤其對于硬派越野車來說,野外穿越時的補能是個棘手的問題,過短的續航里程會使越野車的實用性大幅降低。
正因為這種矛盾,導致了當下無論是新勢力還是傳統車企,在硬派越野這一領域,至多也就是推出增程式或混合動力的產品,像豐田、JEEP、仰望等等,骨子里,仍然無法擺脫內燃機的羈絆,至于說純電動,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家敢于嘗試。
巧思妙造,
穿越征服無憂
既然如此大的難度,那奔馳為何還要選擇制造一輛純電動的大G。或許這就是百年豪華第一品牌的自信與擔當吧。其他品牌做不了的,奔馳來做。這便是奔馳的態度——積極擁抱新技術與電動化未來。
對于前面我所提到的技術難題,奔馳在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上完美的解決了。全新G級越野車搭載116千瓦·時的大容量電池組(支持最高功率200千瓦的直流快充),可帶來約570公里的續航里程(CLTC工況下),這基本上與我那臺G 500(W 464)的續航里程相當了。
當然,為了擺放下12個模組的電池,奔馳的技術人員巧妙的采用雙層電池組擺放模式,將其完美的鑲嵌到梯形車架的中框位置,讓梯形車架框成為電池組一道天然的保護,既不影響車輛重心又保證越野時的安全性。
為了保障雙層電池模組能更高效的運作,奔馳還為其裝備了3層主動式冷卻層構成的電池管理系統,能夠令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在所有工況下都能保持最佳工作溫度。
此外,為應對越野過程中在所難免的底盤磕碰問題,奔馳的技術人員在電池底部增加了一塊車底防護板,這并不是一塊普通的不銹鋼板,而是由專利輕質復合材料打造而成,厚度26毫米,不但具備極高抗腐蝕性,重量方面(僅重57.6公斤)更是同形狀鋼鋁材質的三分之一,剛性卻更勝一籌。
我曾經在現場問過負責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測試的德國工程師,如果這塊防護板破損了,更換是否方便,或者說,它的強度能否經得起高強度的野外越野。
而他的回答是,在原型測試車所經歷過的336次奧地利舍克爾山的攀登測試中,這塊防護板經受住了全部考驗,換句話說,只要你不是刻意為之,這塊防護板是可以跟隨車輛的整個生命周期使用的。
電“心”之外,
仍是百分百純正的G級DNA
一塊隱藏不見的防護板,從側面印證了,奔馳造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的準則——電動時代,也必須是硬派越野領域的圖騰與標桿。
沒錯,自45年前誕生之初就建立的方盒子形象,以及經典的圓型頭燈、位于發動機蓋的梯形轉向燈,以及造型獨特的車門把手,再次被延續到了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上。
而且從設計上來說,電動的大G跟燃油版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首發版上帶可發光LED燈帶環繞的黑色面板散熱器格柵、側面的橢圓形EQ徽標以及車尾創新搭載可放置工具的裝飾盒,算是最明顯標識。
除此以外,純電大G與它的燃油兄弟就并無二致了。
車廂內,也依舊保持了高度“統一”,唯一不同的是,在燃油版三把鎖控制面板的部位,三個差速鎖按鍵已然不見。
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新越野三件套”按鍵:居于中間的是“LOW RANGE”功能,左側則是“G-STEERING”功能、右側則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G-TURN”調頭功能。下方,還有車輛穩定控制系統開關和“實時越野路面影像”配合360度攝像頭功能開關。
迷人的V8發動機聲浪,是很多像我一樣的老款奔馳G級(參數丨圖片)越野車車主所留戀的,為了彌補純電動車型無聲浪的缺憾,奔馳的工程師還貼心的為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準備了專屬的聲音體驗——G級專屬聲浪,能將你瞬間拉回那個汽缸燃燒的年代,“aura”和“event”兩種專屬特效音,在旅程開啟和結束時與駕駛者互動致意。
當然,在最重要的性能指標上,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也是一脈相承了燃油版G級越野車的強悍。4臺可獨立控制的輪邊電機搭配電動兩擋變速箱,令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峰值功率達432千瓦,帶來1,164牛·米的峰值扭矩,百公里加速僅4.7秒。
此外,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的最小離地間隙高達250毫米,依然可實現100%(45度)的爬坡能力,并在35度時保持側傾穩定性,850毫米的最大涉水深度比燃油車型還提升了150毫米,所以,可以負責任的說,純電大G比它的前輩們更強更野。
電動化帶來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
前面分享了很多關于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的內容,而我真正在意的,還是它在越野性能方面的提升,畢竟作為越野界圖騰,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在電動領域也要捍衛屬于自己的地位。
在沒有試駕的情況下,我無從比較到底是燃油版的G級越野車強,還是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更強,但從拿到的資料來看,純電大G或許會有天生的優勢。
這個優勢首先來自于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所搭載的4個可獨立控制的輪邊電機以及與之搭配的4個電控兩檔變速箱(據我所知,這是目前全球唯一采用此種配置的純電越野車),使得電動時代的G級越野車依然擁有燃油時代的“三把鎖”及低速越野檔功能。
雖然純電大G的4個車輪之間沒有硬連接,但4個輪邊電機搭配扭矩矢量控制,可實現更精確的動力輸出與分配,甚至是單個車輪的百分百扭矩輸出或關閉,更擁有毫秒級響應速度的“虛擬三把鎖”,同時,由于車輛在“虛擬三把鎖”全開的情況下仍具備完全的轉向能力,令“三把鎖”能力進一步提升。
此外,通過搭載2擋變速箱,可使輪邊電機本就強勁的扭矩輸出得到進一步放大(傳動比達2:1,即可將扭矩放大2倍),增強車輛攀爬與脫困能力。
借助于4個可獨立控制的輪邊電機,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還能實現電動時代獨有的越野功能,將越野圖騰的越野能力提升至全新高度。
首先就是大家熟知的“G-TURN”功能,即原地掉頭功能,當然,對于國內的越野車迷來說,這個功能并非新鮮,但我想說的是,跟國內其他品牌車型同類功能比起來,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的原地掉頭速度可是要快上太多,車身反應速度與精準度也要更勝一籌。
再有就是“G-STEERING”功能,通過鎖止一側后輪,可顯著減少車輛的轉彎半徑,從而幫助駕駛者通過一些特別狹窄越野路段的急彎;還有“off-road crawl“智能越野爬行模式,這個功能可以幫助駕駛者操控車輛以3種定速巡航的方式在爬坡或下坡的過程中選擇前進或后退,而駕駛員所要做的就是手握方向盤專注于行進路線即可。
如果說傳統燃油G級越野車是給越野老炮兒準備的,那么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則可以讓越野小白們也能享受越野的快樂。
向前看,
擁抱未來是必然
不得不說,奔馳在全新純電G級越野車上,展現了在電動越野時代的勇氣與實力。
作為硬派越野界最常青的實力派,G級越野車完全有資本躺在功勞簿上裹足,但奔馳卻選擇發奮圖強,因為奔馳明白一個道理:不要懷念美好的舊日時光,前方必然有更美的風景在等著我們。
其實擁抱新技術是所有傳統越野車都繞不過去的宿命,當然,這也是目前為止所有消費類商品能健康發展的“王道”。
正如我們都明白的一個道理:因循守舊是無法打造出一款偉大的產品,我們要明白,在面對新時代的各種科技浪潮下,作為純正越野車代表的G級越野車,更需要著眼于未來,要用高科技和新思維來武裝自身,方能夠從容面對下個十年、甚至是百年時間的洗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