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FM 的聽眾朋友:
大家好!
故事FM將參與一個意義非凡的創作計劃——「2024 聯禾創作計劃」。這個計劃由食通社聯合多家公益和媒體伙伴共同發起,支持媒體創作者和研究者在食農領域開展深入的調研,并資助他們完成面向公眾的高質量內容創作。
以下是關于這個計劃的具體資訊。
過去幾十年,中國人的餐桌越來越豐盛,但是,餐桌背后的故事——食農體系所發生的劇烈變化,及其帶來的環境、社會和健康影響,公眾卻知之甚少。
商業、工業和政策的三重作用重塑了中國食物體系:
母豬上樓節約土地,火龍果接受夜晚補光以便24小時進行光合作用;
電商、食品企業和連鎖餐飲繞過傳統的農產品批發系統,新商業模式改變了產地的格局;
網紅食品層出不窮,街邊的獨立小店越來越少,連鎖品牌越來越多;
預制菜不僅出現在忙碌得沒空做飯的都市人冰箱里,也正在占領餐廳和食堂。
這些變化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影響上下游、決定生產和消費的新興力量如何促成了這些轉變,又如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壓力同樣降臨在食農體系頭上,“爛場雨”落在河南小麥地里,五常大米淹在臺風洪水下,廣東正在經歷少有的連續暴雨,這些被關注過又很快被遺忘的氣候農業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環境影響還在無人知曉的角落里悄悄發生。然而,農業本身也是環境問題的制造者——生產污染物和溫室氣體、侵占土地、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未來,農業想要變得更加可持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同時不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污染,究竟需要走哪條路?
大型食品企業不斷推出的“低碳”和“環境友好”計劃,號稱將擔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但這些計劃是否真如宣傳所言,能夠改變現狀?政府的綠色政策能否兼顧農民利益和環境保護,又該如何協調?
而在另一面,中國的農業生產一步步從農村和農民中剝離出來——現在擁有土地的不是農民,農民也不一定要種地。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聚焦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中國農業的未來由誰來支撐似乎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有些問題看似距離遙遠,卻由日常每個消費選擇決定著,普通人難以置身事外:
點一餐外賣看似便利,也可以影響勞動權益,制造廢棄物;
在水果店選擇從未見過的新品,可能決定一片水果產區的興衰;
選擇垃圾食品和預制菜,還是就近從農民和小販處選購食物,意味著是否要把你的食物權利交給大公司。
如果在追問的同時,讓公眾深切感到以上問題與自己緊密相連,也許現狀也可以從消費端發生改變。
食通社希望更多的人去探討食農問題背后的復雜性。自2017年成立以來,我們始終在關注中國小農的現狀,農業的生態化路徑、食物體系發生的變遷以及食物和社會、健康之間的復雜關系。我們認為,一個真正健康的食物體系在環境和社會意義上應該是公平且可持續的。
那么,在這些快速變化的現狀之下,我們該如何想象一個公平且可持續的食農系統?
2023年8月,食通社曾在北京舉辦了一次食農媒體工作坊,邀請了數十位媒體人參與走訪食農生產和銷售的現場,并參與討論。作為第一次嘗試,我們驚喜地發現,分散在各處的媒體人——無論他們所在的部門和條線是什么,創作的媒介也各不相同——也在追尋著同樣的問題。他們也表示,有價值和新意的食農媒體報道需要更長期的積累和更深入的調研,但在越來越快節奏的媒體時代,他們能獲得的支持并不多。
因此,食通社和多家公益和媒體伙伴共同發起2024聯禾創作計劃,支持媒體創作者和研究者在食農領域開展調研,并資助其完成進行面向公眾的內容創作。
我們希望通過跨界合作,支持媒體伙伴生產出深度且扎實的內容向大眾展示出食物和農業背后的復雜性,讓公眾明晰現狀,思考一個可持續的未來,并采取行動,通過每一餐飯,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
- 資助說明 -
一.“聯禾創作計劃”支持5-10個面向公眾的內容創作項目,內容形式包括特稿、深度調查報告、評論、攝影、播客和視頻等。
二.“聯禾創作計劃”給予入選項目5000-30000元的資助(資助金額根據具體申請而定),用以支持創作者的調研、出差、采訪及內容產出等開支。
三.原則上需要在2024年6-9月完成調研,12月底前完成創作。如調研、創作和發表周期較長,請在申請時說明
四.項目優先考慮有創作經驗,已經對接媒體或平臺的創作者。如果以獨立撰稿人、創作者的身份參加,也可以發表在食通社或入選后由組織方協助對接發表平臺。
五.受資助的內容創作可授權食通社和相關媒體合作伙伴轉載,并標明“受到食通社聯禾創作計劃支持”。
六.資金支持外,“聯禾創作計劃”也會和共創方、媒體伙伴、評審專家共同為入選者提供選題優化、對接行業資源等技術支持。
- 優先資助的選題方向 -
1
可持續食農體系,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與食農體系的關系。
2
食品和農產品價值鏈;食農行業的權力關系。
3
零售和餐飲行業對農業生產端的影響。
4
電商、無人機、光伏農業等新技術和應用對食農體系的影響。
- 申請和創作流程 -
5/12
報名截止
5/13-5/19
通過初選者,準備細化方案和面試
5/20-5/26
面試
6月初
確定資助名單
6-9月
開展調研和創作
12月底
完成創作并發表
- 聯禾創作計劃評審-
李 昌 平
三農學者,中國鄉建院創始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杰出學者。
曾四次擔任鄉鎮黨委書記,在基層工作 17 年。2000上書朱镕基總理,指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引起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關注,被評為《南方周末》2000 年度人物。
2011年創立中國鄉建院,組建首個從事鄉村建設的職業化團隊,并實踐出一套更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鄉村振興模式。
著有《我向總理說實話》、《我向百姓說實話》、《大氣候》、《再向總理說實話》等。
呂 植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始人,聯合國生態修復十年2021-2030顧問委員。
呂植教授除了長期研究保護生物學,也對農業和自然的關系、可持續發展等議題有深入的實踐和思考。
方 可 成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新聞實驗室”發起人。
研究興趣包括數字媒體、新聞學和政治傳播。他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傳播學博士學位,從北京大學獲得新聞學本科和碩士學位。在加入學界之前,他曾經在《南方周末》 擔任記者。
他也是“新聞實驗室”的發起人,致力于和更多伙伴一起塑造更好的信息環境,支持更多樣化的優質內容生產,包括從食農領域切入、同時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優質內容。
劉 娟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World Development》副主編。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環境社會研究與政治生態學、國際發展與農政變遷、農村發展與鄉村振興。劉娟近年來圍繞氣候與環境正義、農業—食物體系、鄉村振興中的農民視角等主題發表了系列成果,其關于全球環境正義的論文持續為高被引論文,合著《農民視角的鄉村振興》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和政策影響,入選2023年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
鐘 淑 如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美國德州農工大學人類學博士。
長期從事菜市場文化、可持續食物系統的相關研究,致力于倡導健康飲食生活,促進食農體系綠色可持續發展。2016年起,在全國各地深入調研超過兩百個菜市場和生態農場。已在國內外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研究成果被食通社、一席、《中國日報》、《南方周末》等媒體報導,總閱讀量超百萬,引起熱烈社會反響。即將出版著作《中國菜市場》、《Sustainable Food Consumption in China: Changing Foodscapes, Values, and Practices》。
常 天 樂
食通社創始編輯,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召集人。
從2010年開始通過農夫市集協助生態小農和消費者建立可持續的食物社區,合力減少農業污染和食物浪費、促進飲食健康、推動公平貿易。
2017年,她創辦了食通社,集結國內外研究者、實踐者和媒體人,共同傳播和倡導更加可持續的食物系統,為行業搭建信息和知識的交流平臺,支持從事可持續食物工作的草根組織,推動國內的行業發展,開展政策倡導、促進國際交流。近年來尤其關注食農體系和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經濟公平、社會公正的復雜關系。
在從事可持續食農工作之前,她曾經在《中國日報》擔任財經記者,也在跨國咨詢公司、《中國發展簡報》工作過。
- 共創伙伴 -
城鄉豐年慶
合一綠學園
農民種子網絡
深耕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
新聞實驗室
中國鄉建院
智漁
- 媒體伙伴 -
單讀
故事FM
結繩志
騰訊新聞·科學
在場
- 掃碼報名聯禾創作計劃 -
http://lxi.me/p3b3h
「食通社聯禾創作計劃報名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