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溫度紀」原創內容
我提著一個行李箱,匆忙地走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里,要趕一趟從北京到甘肅武威市的飛機,目的是種樹。
在飛機上睡了一覺,飛機就降落在蘭州中川國際機場了。不過,我要去的地方,還得乘坐將近三個小時的大巴車,路上盡是黃土高坡和皚皚雪山,平時很難看到。
到達酒店休整一晚,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和螞蟻集團組織的媒體志愿者團隊一起前往無邊無際的沙丘。腳踩在沙地上,松松軟軟,沒一會兒,腿就發酸了,這和我平時在堅實的平地上走路,完全不一樣。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300多人從全世界各地匯聚于此,參與春種活動,漫山都是提著鐵鍬的志愿者,我們到此的目的只有一個,種下42萬棵花棒樹苗,構成一片防風固沙林。
此行,我更想探尋的主題是,到底是什么樣的一股隱形力量,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導向這里?而螞蟻集團作為一個商業組織,關于人類環境生存變化的思考與實踐,是如何在一場春種活動中體現出來的?
視頻為螞蟻森林2024春種故事,歡迎觀看、轉發
01
在中國第四大沙漠邊緣種下一棵樹
我找到一個常年在沙漠上種樹的師傅,他告訴我,花棒是一種落葉灌木,地面上可以長到兩米多高,地下根系十分發達,可以達到8~15米長,能控制住7平方米的沙。
它十分耐旱,也十分抗熱,能忍受40—50℃的高溫。夏天的時候,它會開出鮮艷的紅花,成為沙漠中一抹獨特的風景線。
我接過師傅手中的鐵鍬,在沙地里把表面的熱沙刨掉,充滿深色水分的沙子露出來,師傅讓我把坑里的沙子往下挖,挖出45厘米左右的深坑,就可以了。
然后,把花棒放到坑里,把挖出來的濕沙填回去,用鞋子踩實,澆上水,再把沙子鋪上去,以防水分快速蒸發。就這樣,我在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西南邊緣地帶,種下了一棵花棒樹。
沙坑里的小木棒就是小樹苗 圖源溫度紀?
我第一次拿起花棒時,發現它身體軟軟的,用力一扯就斷掉,一想到它要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心中莫名升起一種敬佩感,此身雖微小,能擋一粒沙。
據了解,從4月16日開始的一周時間內,共有1500多萬人在支付寶上參與了“螞蟻森林春種活動”,全國網友為甘肅“云種樹”,累計種出了150多萬棵防風治沙的花棒。
4月22日上午,首批42萬株花棒匯成的“螞蟻森林甘肅‘三北’希望林”,在武威市涼州區騰格里沙漠西南邊緣地帶種下,承載著全國網友的祝福和心愿,抵抗風沙暴曬。
航拍位于武威民勤的螞蟻森林694號梭梭林 圖源螞蟻集團
目前,全國已有8500多萬人,把手機上的樹種在了甘肅。相應地,螞蟻集團已通過多家公益組織和專業機構,向甘肅省生態建設協議捐資超過9億元,種下梭梭、花棒、山杏等耐寒耐旱的樹種,超過1.5億棵。
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很難想象構成螞蟻森林的樹苗那么小。不止一個人和我說,他們以為種下的樹苗有手臂那么大,見到像一根香一樣大的小樹苗后,那些宏大的幻想,才慢慢具象化。
我們往往都是在手機上接觸螞蟻森林,每天偷能量、種樹、澆水,好似很幼稚的游戲行為。但是,從心理體驗到實地體驗的過程,不再認為每天在支付寶上偷能量是無聊行為,而是真正為低碳生活出了一份力,通過排行榜、能量值、貢獻力度等等維度的數據,獲得了更多成就感作為回饋。
現場分外熱鬧,足夠發達的互聯網環境,讓現場時時發生的事情迅速傳播到網上,我站在事件發生的核心現場,能清晰感受到網民與志愿者之間的互動,非常具有時代特征。直播、短視頻、圖片、文字等媒介形態,把網民的愛心也輸送到此,線上與線下形成一次強大的有效互動。
活動現場的 志愿者們 圖源螞蟻集團
但是,防沙治沙是一件苦力活兒,高科技生產方式介入得很少,大多通過人工或者簡易設備介入至少工程,提高效率,沒有備受震撼的高科技效果。這是當地人用幾十年探索而來的經驗,也正是這些“土辦法”“笨辦法”,讓更多荒漠得以煥發生機。
當我看到正在沙地里種樹的工人時,她們頭上鮮艷的頭巾,就像是這片沙漠中的一抹春色,生機勃勃,向上生長。
我站在沙丘上望向遠方,腦海的思緒飄向了天際之外,他們得具有多大的毅力,才能阻擋沙漠圍剿人們的村莊。
我想,他們敢于抗爭、不怕困難、直面問題、不屈服、不怕輸的精神,是我們這個群體源遠流長的傳承。而這種精神,如今,在我面前具象化了。
02
為什么把人帶到武威?
許多人是第一次千里迢迢到達武威市參加種樹活動,為什么螞蟻集團要召集這么多人到現場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回到2016年夏天的一個中午。
螞蟻集團在那天開了一個午餐會,集團決定開展綠色金融戰略,讓更多用戶參與到綠色生活和消費中來。綠色金融是一個非常生澀和遙遠的名詞,但是,會議之后,集團內部成立了一個虛擬志愿者團隊,準備搞一個綠色創新產品。
他們思來想去,決定在手機里種樹,而且是一棵真實、可見、可觸摸、可生長的樹。圍繞這個非常原始的想法,“螞蟻森林”這款人類歷史上打敗鬧鐘的產品雛形誕生了。
線上產品是志愿者團隊的強項,弱項在線下。他們經過一些曲折的經歷,找到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合作,解決了樹從哪里來的問題。
2016年8月底,螞蟻森林出現在支付寶,用戶步行、在線繳納水電煤費用、網上購票等綠色行為,都會被虛擬計算為“綠色能量”,用以灌溉和滋養手機里面的一棵虛擬樹木。待樹長成之后,螞蟻集團和公益機構會在地球上種下一棵真實的樹苗,激勵用戶繼續踐行低碳行為。
位于甘肅民勤的螞蟻森林地塊成效對比 圖源螞蟻集團
螞蟻森林的玩法有較強的游戲特征:有目標、有互動、有落地,很符合互聯網環境特性。最初預計1000萬日活用戶參與,誰知道,三個月后,用戶就達到了6000萬。更夸張的是,5個月時間,超過2億用戶成為螞蟻森林的忠實玩家。
如此一來,線上互聯網與線下綠色行為在螞蟻森林里相遇,一個具有生態工程特征與互聯網創新相結合的產品開始茁壯成長。
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創舉,為了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種的樹,也讓人們更有參與感,螞蟻集團決定在2017年3月21日舉辦一場春種活動,也就是2024年春種活動的緣起。他們從兩萬多個用戶中篩選出八名用戶,和媒體志愿者、公益志愿者一起前往內蒙古阿拉善進行種樹,并向全網直播。
效果確實很好,參與種樹的用戶越來越多,但是,樹不夠種了。團隊向公司爭取更多資金支持,公司管理層也爽快:“項目預算無上限!”
一棵樹從線上到線下的旅程,要經過八個關鍵環節,包括用戶積攢綠色能量、申請保護地種植、捐贈資金……最終落地在沙漠上。時至今日,螞蟻森林已經見證超過6億人的低碳生活和環保行為。
我評價一個商業(公益)行為的重要程度不是它做得多么耀眼,而是它是否像水一樣潤澤萬物,讓更多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個體得到普惠。
從螞蟻森林的案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用戶、公益機構、螞蟻集團、政府機構、專家學者、大學研究組織、社會資本、媒體機構……均有涉及,并且都在發揮著積極的力量。
據民勤縣石羊河林業總場防沙林場場長王力清介紹,在螞蟻森林實施地塊,當地通過壓草方格和種樹的“工程+生物”組合模式持續推進生態治理,不少螞蟻森林地塊已形成明顯沙結皮,有效起到了固沙、減少沙丘流動的作用。
民勤縣被兩大沙漠夾擊在中間 圖源螞蟻集團
此外,多元的生態價值和社會效益明顯。此前,已失去蹤跡的黃羊、狐貍等野生動物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保護野生動物,成了護林員巡護工作日常中的一部分。
實施項目落地的甘肅省多個地市,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隨著造林衍生而來的勞動需求,為當地留守婦女等提供了大量勞動增收機會,帶動勞務用工約110萬人次,項目地周邊老鄉因此增收超1億元。
他們很樂意外人到當地參與種樹,種的數量可能并不多,但是意義價值大過了種樹本身的行為,讓更多人見識到當地人防沙治林、保護環境的行為。
互聯網充當的媒介功能,讓當地農民看見遠方的關注,讓用戶看到他鄉有人在種樹,二者在錯位空間里形成一種獨特的互動,各自獲得不一樣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03
把“無名的人”擰成一股繩
雖然農民在中國的西北部種植樹木,但這是一件與成千上萬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近些年,民眾感受最直接的是在2023年4月,受北方沙塵暴影響,杭州西湖一片昏暗朦朧。此外,上海、江蘇、山東等沿海省市均出現浮塵天氣。
是人退沙進?還是人進沙退呢?
所有的選擇題都直擊一個主題:人該如何在世間生存?
“從一步到一畝、一茬接一茬,只要人進一步,沙子就往后退一步。”4月22日武威種樹現場,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武威一線種樹人王銀吉再次揮起鐵鍬,帶領民眾壓沙種樹。
25年來,王銀吉和自己的家人固沙造林9600畝,硬是在風沙口上織出了一道防風固沙林帶。2024年,王銀吉也參與到螞蟻森林的春種活動中,把網友的一棵棵花棒都種在沙漠中。
在沙漠種樹的王銀吉 圖源螞蟻集團
王銀吉生活的地區被稱作“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1978年,國家啟動“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簡稱“三北”工程)。這是為了應對“三北”地區日趨嚴重的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災害,目標在2050年將工程區的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4.95%。
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開信息,截至2020年底,“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為13.84%,比1978年提高了8.8個百分點。另有資料顯示,2000年~2017年,中國為全球貢獻了1/4的新增綠化面積和1/5的土地恢復凈面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官方積極倡導民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實踐中去,但對于此類項目,民眾多持消極態度,他們認為自身能力有限,沒能改變已成型的生態格局。后來,官方引入社會治理組織和社會資本作為組織化載體,發揮上游對接用戶群體、下游對應實體落地的工作,在制度設計上做出調整。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民眾參與社會討論的積極性得到極大釋放,結構性變化帶來的平等性、強鏈接、強討論、強意愿特征,為生態治理變革帶來新的推進條件。
螞蟻森林正是在如此互聯網背景下誕生的互聯網產品,從用戶的行為模式、消費特征、興趣偏好入手,創造深度參與的功能和環境,它兼具了面向用戶群體的toC特質、面向生產群體的toB特質。
它不僅僅調動了普通用戶參與其中,還把多個專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吸引進來,比如,公益組織、慈善機構、種植專家、治沙專家、機械專家、傳播專家、衛星科學家等等。
他們來自山河湖海。他們是無名的人。他們把力量擰成一股繩,就可以慢慢影響和改變我們的世界,正反饋不斷涌現,持久性就能顯現。
難以量化的感受最終也可以數字化呈現。據了解,自2016年發起成立至2023年8月,螞蟻集團通過螞蟻森林項目,參與支持了全國22個省份的生態建設,種樹總量超4.75億棵。其中,螞蟻集團深度參與了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連續七年站在風沙最強的地方。
螞蟻森林是互聯網世界走到現實世界的一次嘗試,低碳行動被揉進了我們每一次動手“偷能量”的早晨、每一鏟沙子被挖出的瞬間、每一棵樹被種下的時刻、每一輪明月掛在“三北”天空的夜晚,一股可以觸碰到的真實力量,正引領我們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撰寫 I 石燦
*文章版權歸「溫度紀」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系后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