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SJHYJH
茫茫神州 遍布禹跡
劉詩平(新華社高級記者)
▲《中國禹跡圖導讀》
收到邱志榮先生和張衛東先生主編的《中國禹跡圖導讀》,前幾天正好聽張衛東先生談及禹跡(大禹文化遺存)。這部記錄和考證我國禹跡傳播、發展過程的著作,釋錄651處國內禹跡,同時輯錄相關史料,可謂集其大成,兼有工具書之功能。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水利大國。廣為流傳的大禹治水,正是留在這塊廣袤大地上的一份豐厚的水利遺產。
就《中國禹跡圖導讀》而言,文字與圖片互補,文獻史籍與考古材料結合,繼承司馬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傳統,廣搜博采,廣尋禹跡,成上下兩冊,功莫大焉。
《中國禹跡圖》
值得稱道的是,近年來我國在夯實水利史研究基礎方面做了許多扎實的工作。譬如,古籍整理和檔案搜尋方面,出版了集水利古籍之大成的10卷50分冊的《中國水利史典》叢書、民國時期長江流域文獻檔案珍藏10冊《長江檔案》等等。
中國的水利史研究源遠流長,近年來有關河流和治水方面的史著不少。與此同時,外國學者所撰包括我國治水在內的涉水著作也多有翻譯出版。這些著作,無論是比較宏觀的《帝國之河 : 水、干旱與美國西部的成長》(唐納德·沃斯特著)、《大河與大國——從河流的視角講述美國史》(馬丁·道爾著)、《奔騰不息:雨、河、岸、海與亞洲歷史的塑造》(蘇尼爾·阿姆瑞斯著),還是專注于一條河流的《工程國家:民國時期(1927-1937)的淮河治理及國家建設》(戴維·佩茲著)、《一江黑水:中國未來的環境挑戰》(易明著),亦或是聚焦于一次具體洪水的《大浪涌起: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怎樣改變了美國》(約翰·巴里著)、《龍王之怒:1931年長江水災》(陳學仁著,作者不僅中文名字取得好,中譯本書名“龍王之怒”也取得好),多給人以深刻印象。
這些并不都是歷史學者所撰寫的著作,要么視野開闊講述了更廣闊的歷史,要么借助人類學、政治學等其他社會科學而給人以方法論的啟迪。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學問。環境史興起這么多年,方興未艾,水無疑是題中應有之義,也是非常好的切入點,這從國外一些涉水著作中可見一斑。
然而,在中文世界,雖然也讀到過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但國內學者撰寫的相關史著,總體感覺研究方法和敘事方式多比較傳統,令人印象深刻者尚不多。
無數河流從歷史的風煙中流來,留下了數不清的史學金礦。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新的時代,期待借助新理論、利用新史料、拓展新題材、創新敘事方式,出現更多優秀的涉水著作。
禹風浩蕩 融合天下(邱志榮 書)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戴秀麗
審核:壹之
總期:760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