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番寫了篇小學(xué)課文《窮人》的書評,有位讀者留言令人很是感喟:
“雖已年近八旬,卻一直記得小學(xué)讀過的課文《凡卡》,時至今日想起,仍是唏噓不已。”
沒想到80、90后學(xué)過的課文,在五、六十年代就一脈相承了。
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不會因為時間而失去力量,而是銘刻進一代代孩童的記憶里,在感懷的瞬間,光陰停滯——
大家都是曾經(jīng)坐在課堂里朗朗讀書的小小少年。
凡卡寫給爺爺?shù)男牛瑺縿又嗳说男摹?/strong>
猶記當(dāng)年預(yù)習(xí)到這篇課文時,讀著讀著就哭了。
那句“快來吧,親愛的爺爺……可憐可憐我這個不幸的孤兒吧,這兒的人都打我。我餓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難受得沒法說。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讓年少的我模糊知道命運的冷酷與絕望。
“爺爺后來收到凡卡的信沒有?”課文里未寫的結(jié)局,是對天真的體恤。
契訶夫說“當(dāng)故事里出現(xiàn)一把槍,那他注定是要發(fā)射的”,我們一直在講“教育的滯后性”,其實意思殊途同歸。
多年以后,閱歷沖開時間的壅塞泥沙俱下,讓你在某個瞬間突然意識到什么,那便是子彈命中的瞬間!
凡卡沉重的命運趟過童年的課本,趟過每一個現(xiàn)實無情的漩渦,他遞來那封寫給爺爺沒有地址、沒有郵票的信,滿眼期待……
我們知道答案,所以淚流滿面。
凡卡的信
凡卡·茹科夫只有九歲,放現(xiàn)在正是被父母寵愛的年紀。
在1886年的俄國,他已被爺爺當(dāng)作勞動力送去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做學(xué)徒。
三個月里,他受盡欺凌。
因為夜間給鞋匠的孩子搖搖籃時累睡著了,老板揪著凡卡頭發(fā)將他拖到院子里,用皮帶一頓毒打;因為年幼不會收拾青魚,老板娘用魚嘴直戳凡卡的臉;那些資格老的伙計們,也毫不客氣地捉弄他,使喚他去打酒……
最糟糕的,是吃不飽!
“早晨吃一點兒面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凡卡睡在過道里,孤零零、餓得要命,老是哭。圣誕節(jié)前夕,老板用楦頭打凡卡的腦袋,他昏倒了,好容易才自己醒過來。
《凡卡》用倒敘的方法,文章的開頭便是凡卡給爺爺寫信。
在圣誕節(jié)前夜,趁鞋匠一家去教堂做禮拜的間隙,凡卡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在寫第一個字前,他“擔(dān)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
提心吊膽的情境,好像將我們置身那狠心鞋匠的小屋,來到可憐的小凡卡身邊……
凡卡筆下的悲慘遭遇和他的回憶交叉進行,他寫下“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打”時,眼前浮現(xiàn)的是爺爺?shù)纳碛啊?/p>
爺爺是個非常有趣的瘦小老頭兒,65歲,老是笑瞇瞇地眨著眼睛。每到晚上,他便穿上羊皮襖,敲著梆子走來走去,為老爺?shù)膭e墅守夜,身后跟著老母狗栗子和公狗泥鰍。
回憶里,盡管凡卡凍得縮成一團,但夜晚的白房頂、煙囪里的煙、披著濃霜的樹木、雪堆都是美好的,連星星都在快活地眨著眼……
爺爺是凡卡唯一的親人,在親人身邊,再苦也有依靠,孩童的天真才會自然流淌。
圣誕節(jié)的熱鬧與凡卡無關(guān),他在向爺爺傾倒委屈時恢復(fù)一絲孩童心性:
“親愛的爺爺,老爺在圣誕樹上掛上糖果的時候,請您摘一顆金胡桃,藏在我的綠匣子里頭。”
他陪爺爺去砍圣誕樹的回憶在酸楚中涌上心頭:那時爺爺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著吭吭地咳,但爺爺會跟凍僵的小凡卡逗笑一會兒,不知從哪兒跳出一只野兔來,箭一樣地竄過雪堆。爺爺不由得叫起來,“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凡卡乞求爺爺接他回村,他可以跪下磕頭,愿意替爺爺搓煙葉,情愿爺爺結(jié)結(jié)實實打他一頓,他還可以去擦皮鞋、放羊……
盡管都是挨餓受窮,但沒有身體上的剝削與精神上的折磨,便能在喘息間感受到片刻的歡樂。
苦難是相對的,像經(jīng)歷痛楚的蚌殼里生出的一粒粒珍珠,每一粒都是命運施舍下的細碎美好。
想到蕭紅在《呼蘭河傳》里,寫生活在破爛粉房里,襤褸?茍活的人們的歌聲,是含淚的笑,“像一朵紅花開在墻頭,越是鮮明,越覺荒涼。”
凡卡命運巨大的悲劇性,便在這份現(xiàn)實與回憶的對比里,過去愈是美好,當(dāng)下愈是悲愴!
凡卡沉重的命運
凡卡在信的最后,鄭重地寫下“親愛的爺爺,您一定要來啊!”
他虔誠的將那張寫滿字的紙折成4折,裝進他前一天晚上花一個戈比買的信封里。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寫上地址:
“鄉(xiāng)下,爺爺收”。
寒冷的冬夜里,小凡卡只穿著襯衫,連破皮襖都來不及披,光腳跑去街上第一個郵筒那兒,把他那寶貴的信塞了進去。
小說在凡卡甜美的夢鄉(xiāng)中結(jié)束——
“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光腿,對廚娘們念信……泥鰍在炕旁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當(dāng)年學(xué)習(xí)《凡卡》這篇課文時,有一道課后問答:“凡卡的爺爺能收到信嗎?為什么?”
年少的我們,都知道這封信沒有地址,亦未貼上郵票,爺爺永遠也收不到。凡卡可憐的美夢必然會成為泡影……
凡卡的希望與讀者的絕望交織,生命的豐富與荒涼撲面而來。
其實回歸到契訶夫完整版的原著《萬卡》(課文譯為《凡卡》),小凡卡的人生完全是一悲到底,他記憶里那些美好的回憶,也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
課文刪減了凡卡母親的部分。
凡卡的媽媽本在老爺家做女仆,侍奉奧莉加小姐,這位小姐是凡卡最尊敬和喜歡的人。她常常給凡卡糖果吃,空閑時教凡卡讀書、寫字,數(shù)一百以內(nèi)的數(shù),甚至還教他跳舞。
但凡卡媽媽去世后,奧莉加小姐立馬將孤苦無依的男孩送去住在下人廚房的爺爺那兒,爺爺又將凡卡送去莫斯科的鞋匠店里。
爺爺永遠醉醺醺,時而摸摸打掃房間的女仆,時而捏捏女廚子。砍圣誕樹時,他并非和凍僵的小萬卡逗笑,而是一個冰冷的詞:“嘲笑”!
作為富人階層的奧莉加小姐,對于這苦難的窮孩子不過是表面的偽善,點到為止的“慈悲表演”。
《萬卡》的寫作背景是在沙皇專制統(tǒng)治下的黑暗時期,底層的窮苦大眾在殘酷的剝削中艱難生存。現(xiàn)實的傾軋令他們自顧不暇,人性的溫情如大環(huán)境一般堅硬冰冷。
凡卡的爺爺在養(yǎng)育凡卡的考量中讓度了親情,他預(yù)見凡卡送去學(xué)徒的苦難,卻選擇無動于衷。
9歲的凡卡在信中反復(fù)寫下“我求您”、“我給您跪下磕頭”、“您行行好吧”,并保證“等我長大了,我會為這件事而贍養(yǎng)您”,卑微地承諾“哪怕您像抽山羊西多爾那樣來抽我,我也會為您禱告的。”
凡卡知道自己的處境,爺爺不會出于純粹的“愛”接他回去,而是要附加現(xiàn)實的條件。
他那些關(guān)于“美好”的回憶,實在是這9歲孩子可憐人生里堪堪算得上快活的片段罷了……
在僅僅3千來字的短篇里,契訶夫不吝筆墨描寫那只叫“泥鰍”的黑狗,泥鰍非常老實,容易讓人親近,一幅恭敬溫順的姿態(tài)。
但它會在受屈后悄悄地溜到人的身后冷不防在腿肚子上咬一口,或者鉆進冷藏室里偷雞吃,屢教不改。
為此泥鰍常被人吊起來打斷狗腿,可每次它都能養(yǎng)好傷,又活下來。
從狗的角度,泥鰍不過是不想受氣和填飽肚子,便得一次次挨打艱難存活。凡卡覺得泥鰍被打是它狡獪不老實,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
這種來自“高一等級”想當(dāng)然的懲戒感,代入到以鞋匠夫婦為代表的統(tǒng)治階層,便能理解他們對于“卑賤”生命的漠視。
凡卡還會有明天嗎?
他或許在折磨中失去生命;或許如泥鰍一般,熬過一次次毒辣的毆打,忍受住生存的殘酷;或許如同鞋鋪的那些老伙計,對更弱勢的底層人重復(fù)自己經(jīng)受過的欺凌……
契訶夫?qū)⑹抡呓唤o一個孩童,一雙天真的眼睛卻只看見苦難與黑暗,凡卡命運可預(yù)見的悲劇性,使文字有了沉甸甸的份量,撼動人心。
寫在最后
契訶夫說:“如果我是文學(xué)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之中。”
他的作品多著眼于小人物,筆調(diào)深刻樸素,以清醒的現(xiàn)實思索群體的?命運。
“凡卡”代表的是在大環(huán)境下受苦受難的底層群像,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卡凡這樣的苦難者,文學(xué)作品不僅僅反映社會現(xiàn)實,而是建立在巨大的慈悲心上的。
觸動心靈的作品,往往是平凡大眾的共鳴。
契訶夫必然是帶著悲憫寫下凡卡的故事,他“用黑乎乎的小拳頭擦了擦眼睛”,“撇了撇嘴,小聲地哭了起來”,“猛地嘆了口氣”……細微處的描述,令人心疼不已。
這樣經(jīng)典之作入選課文,給幼時的我們埋下一顆同理心的種子。
時光不復(fù),我依舊記得凡卡滿懷期望的祈求:“快來吧,親愛的爺爺。”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guān)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