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舜湖村:虞舜文化與時代新風貌的交響
程丹
2024年4月28日
▲舜湖村黨建品牌logo(由舜湖村供圖)
一撇斜飛,如同翹角飛檐,“川”字在側,是浦陽江從此處蜿蜒涌動,“順”“舜”兩字結合,意表“順舜不息”,這是舜湖村黨建品牌logo。“舜”字的來源,既與村名相關,又聯結到不滅的先圣慈懷。“順”字的本義是順天應人,所謂順天應人,即治理國家必須應是上順乎天道,下合乎民心。做到了順天應人,自然能成章法,隨著發展順理成章形成良性循環。“不息”講的是舜湖村村委班子不斷強化基層黨員干部的責任意識,不斷為集體經濟創造增收機會,不斷加強舜湖村的鄉村建設,是一種永不停止,不斷進取的奮斗精神。
4月14日下午,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會長邱志榮一行追尋虞舜遺跡,到訪蕭山浦陽鎮鎮舜湖村。舜湖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巧妙地將虞舜文化與黨建工作相結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黨建品牌——“舜順不息”。舜湖村的每一步發展,都深深植根于對虞舜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不僅體現了對傳統虞舜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彰顯了古老文化與現代發展交相輝映的時代風采。
一、傳承虞舜文化,強化精神文明建設
舜湖村因舜帝得名。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村落原為一處湖泊,圣王大舜曾在此處生活,故而得名“舜湖”。虞舜是道德文明的鼻祖,純孝至善。舜的父親、繼母和弟弟多次要加害于他,他都以德報怨。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事務的才干且辦事周全有禮,就請他入朝為官。舜入朝登上天子位后,對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為諸侯。對弟弟慈愛,對繼母也十分孝順。為紀念舜的功德,傳承禮儀之風,舜湖村的村民們自發建立起一座祠堂(俞式家廟),又稱敦睦堂,寓意為敦厚和睦之意,教育舜湖村俞式后代要老老實實做人,和和氣氣相處,這也是歷朝歷代俞氏族人一直延續遵守的家風家訓,以舜帝為榜樣,注重道德修養。當代,該建筑已經成為村內文化禮堂使用,布設“湘師書畫印友會舜湖基地”先照書院分院,舉辦各類鄉村文化活動。古老的歷史建筑成為現代村內老少歡聚活動之所,承載著鄉村文脈的延續。
▲舜湖村文化禮堂(程丹攝)
▲考古發掘沉入湖底幾千年的大木頭(程丹攝)
二、德治為先,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
虞舜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歷史記憶,更是一種精神力量。虞舜文化“德治為先”的政治智慧,在推動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舜推行德治,注重教化,通過引導和教育人民,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使整個社會呈現出和諧穩定的局面。舜湖村順應民心,堅持以人為本,通過黨建引領,不斷提升村民的主體意識和參與度。同時,還注重發揮身邊先進個人的示范作用。通過評選“十佳好媳婦”、“十佳和睦家庭”等典型事跡,讓典型引路,帶動了廣大群眾積極投身鄉村建設中。這種以點帶面、以先進促后進的方式,有效激發了村民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了創先爭優的良好局面。
三、厚德載物,促進產業發展生生不息
舜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人們隨時面臨大自然威脅的環境下,通過“自強不息、發奮有為”的精神,使人與自然的關系達到了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創造了“舜耕歷山,歷山人皆讓畔;舜漁雷澤,雷澤人皆讓居;舜陶河濱,河濱器不苦窳”、舜所到之處,“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歷史。
舜湖村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立村理念貫穿于村里建設各方面。順應自然,以美麗鄉村轉型升級為契機,挖掘、保護、宣傳舜湖美景,打造生態濕地。發揮美景優勢,發展舜湖村旅游業。打造出能夠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精品,創美麗鄉村,促產業發展。展現了舜湖村“舜耕壟畝沐甘霖,湖美田肥曙色新。春燕繞梁蛙鼓樂,曉風千古習俗醇”的美麗景色。
▲ 舜湖村全貌(舜湖村供圖)
“舜耕湖上,源里人家”,先圣意志成為了舜湖村永不失色的精神烙印。蕭山舜湖村充分利用這一文化因子,成功地建構了一個具有歷史深度和時代風貌的美麗鄉村。這不僅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精神養分與物質福祉,也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案例。舜湖村的故事,是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美好篇章,是鄉村振興戰略下的一個成功典范。這種對虞舜文化的尊崇和傳承,不僅增強了文化自信,也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 丹
審核:戴秀麗
總期:759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