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財政部發(fā)文: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同日,央行有關負責人發(fā)聲: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買賣,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中國的國債市場規(guī)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動性明顯提高,這為央行在二級市場開展國債現(xiàn)券買賣操作提供了可能。
根據(jù)《中國人民銀行法》規(guī)定,央行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但為執(zhí)行貨幣政策,可以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國債、其他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及外匯。
財政部、央行同時表態(tài),市場普遍認為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未來財政發(fā)行的國債,或將由央行在二級市場買賣。
不過,央行也反復強調央行買賣國債與歐美日國家的量化寬松(QE)操作截然不同,更不是財政赤字化。
新的貨幣政策機制會帶來通脹嗎?意味著什么?
貨幣會大放水嗎?
對股市、樓市以及每個人的生活,會有什么影響?
4月26日,A股三大指數(shù)集體大漲,截至收盤,滬指漲1.17%,深證成指漲2.15%,創(chuàng)業(yè)板指漲3.34%,北向資金凈買入超220億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港股恒生指數(shù)漲2.12%。
房產股普遍大漲,A股濱江集團漲9.93%,保利發(fā)展?jié)q8.00%、招商蛇口漲7.26%、新城控股漲6.18%、金地集團漲5.94%等;港股旭輝控股漲17.31%、融創(chuàng)中國漲16.33%、綠城中國漲13.48%、龍湖集團漲12.24%等。
01
什么是量化寬松?
量化寬松(QE),是指中央銀行在實行常規(guī)手段、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市場仍沒有起效,而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以此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的方式。
假設有一個國家想要刺激經濟,就要通過發(fā)債進行投資,而購債對象如果是該國央行,就可以直接通過印錢買入債券,自然不存在錢不夠的情況。
發(fā)債、借錢、印錢、買債,這個過程就是量化寬松。
日本是QE的始祖,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后,又遇到亞洲金融危機,經濟十分低迷,面臨長期通縮、金融市場動蕩等問題,為刺激經濟復蘇、擺脫通縮,日本實施擴張性貨幣政策,且寬松力度持續(xù)加大。
1991年7月1日起,日本央行開始降息,直至1999年9月首次將短期利率目標降至0,正式實施零利率政策,這意味著日本對傳統(tǒng)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達到極限。
2001年,日本央行全球首次操作量化寬松(QE)政策,通過央行直接購買長期國債來釋放基礎貨幣。此后,日本多次調整準備金賬戶和長期國債購買額度,向市場釋放流動性。
美國次貸危機后也開啟了量化寬松。2009年3月,美聯(lián)儲正式啟動量化寬松,具體措施包括購買美國長期國債,購買房地美和房利美發(fā)行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
無論是日本模式,還是美國模式,都屬于非常規(guī)的貨幣政策,通過央行加大購買非常規(guī)資產,比如國債、企業(yè)債券等,以此增加基礎貨幣的供給,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
截至2023年底,美國國債總額超過34萬億美元,日本貨幣供應量總和超673萬億日元,創(chuàng)歷史新高。
02
人民幣的錨定改變了
人民幣的錨定是什么?即用什么方式發(fā)行貨幣?
央行發(fā)行人民幣有兩種方式:一是外匯占款;二是向商業(yè)銀行發(fā)放貸款。
1994年匯率改革后,我國開始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度。
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成為央行發(fā)行人民幣的主要方式。
例如,把賺回來的美元換成人民幣投放到國內,如果市場上貨幣過多,央行就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如果要放水,則進行降準。
2012年下半年以來,外匯占款增速放緩且波動性加大,基礎貨幣投放格局受到影響。
在此背景下,人民幣的錨定改變,此后央行創(chuàng)設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貨幣政策工具,來給市場投放流動性。
近幾年,M2保持高位運行,M1和M2之間的剪刀差仍然較大,大量資金在銀行空轉,無法流動起來。
央行通過降準,或者通過發(fā)行SLF、MLF、PSL等貨幣政策工具來釋放流動性的方式,對拉動經濟復蘇的效果變弱。
近日,財政部、央行同時發(fā)聲,傳達出重要信號:央行放水方式或要徹底改變了。
03
央行為什么要購買國債?
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官方在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給出了表述:
“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同時,將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及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三大風險”并列。
換句話說,在過去的三年中,房地產市場已經把更大的風險傳導給了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
過去兩年,央行所采取的降準降息政策,邊際效應越來越弱。
中國經濟當前面臨幾個關鍵問題,包括地方債務風險、居民消費信心、企業(yè)投資信心,雖然貨幣一直在放水,但錢在銀行之間空轉。
2024年3月末,M2余額突破300萬億元,疫情至今的四年多時間中,中國的M2增長了100多萬億元;M1在今年1月同比增長5.9%后,又連續(xù)2個月增速降至1%左右,3月末 M2與M1之間的剪刀差仍高達7.2%。
2024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1.2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8.56萬億元,如果以全國14億人計算,人均多存了約6114元。
2023年末,個人住房貸款余額為38.17萬億元,同比下降1.6%,是近20年來首次出現(xiàn)同比負增長。國有六大行2023年末的按揭貸款余額相比上年末縮水約5300億元。
數(shù)據(jù)表明企業(yè)和居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將資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入銀行。
經濟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指向了央行貨幣政策的一個選項:央行下場購買國債。
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貨幣和財政的隔離,由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減輕地方政府債務壓力。
同時釋放流動性,將錢從銀行中驅趕出來,讓人們用于消費和投資。
04
對股市樓市有什么影響?
無論官方如何解釋央行下場購買國債與歐美日等經濟體的量化寬松(QE)政策的區(qū)別,但都不得不承認,央行購買國債在某種意義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財政和貨幣需嚴格隔離的貨幣紀律,雖然不違反《中國人民銀行法》。
即使不是中國版的量化寬松,但其市場結果與量化寬松一定會有相似之處。
即通過發(fā)行專項債券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方式,幫助地方政府解決資金需求,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有助于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財政政策的靈活性和效率。
同時,可以適當引導人們的通脹預期。
但必須承認這一政策可能會帶來的副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透支了國家信用,貨幣放水也可能會引發(fā)人民幣匯率貶值。
當然,無論是正作用還是副作用,取決于政策的力度,取決于央行對買賣國債數(shù)量的平衡以及時間點的掌握和把控。
官方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使用這一政策工具。
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從本世紀初的日本、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歐美經濟體采取量化寬松政策后的結果來看,量化寬松有利于國內資產價格的穩(wěn)定和恢復,既包括股市,也包括樓市。
當然,這僅僅是單一維度的分析。
結果還是要看,對財政的支持最終能否轉化為人們信心的復蘇,最終能否轉化為就業(yè)的增加和人們收入的增加。
只有就業(yè)增加、人們收入增加,才能形成對股市和樓市真正的信心和實際支撐。
否則,政策一旦失控,造成嚴重通脹,可能產生新的危機。
同樣采用量化寬松政策的阿根廷,就是一個反面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