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入云
西井山的名氣這些年不知不覺中突然大了起來,成了眾多徒步、騎行、自駕愛好者爭相打卡的網紅地,以及攝影、繪畫愛好者寫生、創作的絕佳去處。
名氣大增一方面源于西井山上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風光,堪稱人間仙境,更重要一方面是因為從棒峧到西井山的一段“太行天路”驚險刺激,吸引了不少想過一把探險癮的騷年以及仍有一顆少年心的偽騷年。
行路難,難于上青天!莫非天路一詞來源于此?
天路,詞典給出的解釋:指高遠的路。歷代詩人中多有描述,譬如:南北朝謝靈運句“險徑無測度,天路非術阡” ;唐王維句“天路來兮雙黃鵠,云上飛兮水上宿” ;清陳恭尹句“摳衣陟天路,百里上積雪”……
高且遠的路,生活中被稱作天路。比如“青藏鐵路”,海拔高,線路長,“天路”可以不加任何定語,成為他的專屬。除此之外,其他“天路”都得加上一個定語,比如西藏天路、草原天路、太行天路……
八百里太行,巍巍然南北橫亙,山如潮涌,峰巒崔嵬,崖谷峻幽,青猿愁攀。開辟在其間的道路哪一條不是穿峭壁,繞嶺彎,飄飄然若玉帶纏繞,凜凜然如金龍狂舞,堪稱天路!
因此,“太行天路”之名遍布晉、冀、豫三省,各說各話。就縮小在平順一縣,也有穽底掛壁公路、虹梯關到芣蘭巖掛壁公路、虹梯關過佛堂村到岳家寨旅游公路以及新近修建的“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都被人稱“太行天路”。
走過了多條天路,才感覺出從棒峧到西井山的這一段“太行天路”是最驚險、最刺激,也是修筑最困難、行路最危險、最考驗司機駕駛技術的一段。
從棒峧村到西井山,直線不到一華里的距離,卻是在懸崖上直上直下,海拔從750米陡然提升到1200米。這一段“天路”并不長,打開導航顯示僅9.4公里,就這一條路,卻花費了西井山幾輩人的努力才告完成。
前文說過 ,從棒峧村東口開車走到西口,大約需要1.5小時。那么,如果要問從最東邊的自然莊到最西邊的自然莊開車需要多長時間?
答案嗎,有點出圈,是無限大。
棒峧村現在仍有人居住的自然村莊有14個,其中最東邊的三個自然莊:演武地、東陋頭、東辿,至今仍沒有開通可以行走汽車的路,開汽車自然是無法到達的。
棒峧和西井山原來就是因為沒有道路聯通,盡管離得很近,聯系的卻很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西井山劃歸虹梯關鄉(芣蘭巖鄉)管轄,和山下的棒峧、庫峧等村的聯系才慢慢多起來。
為了下山,西井山村民自覺拿起了镢頭鐵锨,開始在懸崖上修路。一天修一寸,一年就是三四丈,只要不偷懶,只要堅定信念,下山的路終究會有打通的那一天。
最初是先輩修出了一條羊腸小道,連起了山上山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西井山村民在歷屆黨支部帶領下,繼蹤接力,幾十年筑路不止,硬是在懸崖上鑿出了一條彎彎折折的汽車路,百姓千載行路難始得緩解。
在一面懸崖峭壁上,用“九層十八折六十二道彎”把道路海拔提升近500米,除卻村民自覺修路的漫長過程,全村百姓男女老少齊上陣,大規模集中修路從1980年10月開始直到1985年8月才全部鑿通,足足用了近五年的時間。這一條天路,發展到水泥硬化路面,又足足等了近三十年。
或許是因為這條路過于奇險,引得地方政府不敢過多的宣傳。其他幾條“天路”都立上了明顯的標識,甚至鋪成了五顏六色的路面,而棒峧到西井山的路卻仍是默默無聞,甚至于被捂著蓋著。好在網友們眼尖心細膽大,在崇山峻嶺中發現了他,并把他推向了全世界。
站在山下,抬頭處:山,刺破青天;路,直入白云間。
一側是峭壁,一側是深淵,坡陡彎急,狹窄處僅容一車行駛,寬敞的地方剛夠兩車錯開。心有惴惴,然太行群峰、漫山遍野的翠柏蒼松和絢麗爛漫的杏白桃紅,又使人目不暇接。若是深秋時節,層林盡染,五彩斑斕,則更為震撼。
西井山,人間天上,天上人間!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