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軍隊波瀾壯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過程中,紅一團、紅四團和紅五團被稱為三大開路先鋒,而實際上干部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擔當的開路先鋒的角色,這四個團都是我軍中的絕對王牌,他們的浴血搏殺,為紅軍主力的順利北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這四個團的出色表現,也離不開將領們的杰出指揮。筆者認為,以下十位將領,堪稱長征中的開路先鋒。
第十位:王耀南。王耀南只是開國少將,但是他的革命資歷在我軍中沒幾個人比得上。早在1922年,他就參加了安源工人大罷工,1927年,他參加了毛委員領導的秋收起義,成為創建井岡山根據地、中央蘇區的首批革命元勛。
王耀南是軍隊中的工兵王,他擅長鋪路架橋,坑道爆破等一系列工兵技能。在長征中,王耀南先后擔任紅一軍團工兵連連長、工兵營營長,為我軍先鋒部隊的推進鋪路架橋,飛奪瀘定橋時,他率工兵營在鐵索橋上鋪設木板,四渡赤水河時,他率部在赤水河上架設橋梁,當時的總參謀長劉伯承這樣評價王耀南:只要王耀南在,就沒有過不去的河!
第九位:劉忠。劉忠原本是紅五團政委,在長征開始后改任紅一軍團偵查科長。在長征途中,劉忠率偵查科始終戰斗在隊伍的最前沿,對紅軍的千里眼、順風耳、偵查先鋒,有著“絕地先鋒”的美譽。1955年,劉忠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八位:陳正湘。陳正湘在長征中擔任紅五團代理團長(團長吳高群在長征開始前的反圍剿作戰中犧牲),紅五團在長征中以敢打硬仗而著稱,被稱為紅軍中的模范先鋒。尤其是在突破湘軍時,紅五團在劉亞樓、陳正湘的指揮下浴血奮戰,死守尖峰嶺,為紅軍主力的順利過河創造了條件。1955年,陳正湘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七位:劉亞樓。劉亞樓在長征中擔任紅二師政委,與師長陳光一起,擔任前衛的任務,突破四道封鎖線、兩打遵義、突破烏江天險等戰斗中,他的身影無處不在。在強渡大渡河時,劉亞樓與左權親自指揮紅五團擔任第二先遣隊,沿著雅安大道直撲大樹堡渡口,成功調動了漢源的敵人,為楊得志率領的紅四團強渡大渡河,創造了條件。1955年,劉亞樓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六位:黎林。黎林,長征中擔任紅一團政治委員,與團長楊得志一起,指揮了強渡大渡河、渡過烏江天險等一系列惡仗,將紅四團帶成了長征中的王牌先鋒。1937年,黎林在延安因病去世,未能參加開國將帥的授銜儀式。
第五位:陳光。陳光長征中擔任紅二師師長,與政委劉亞樓一起,率部擔任前衛任務,在突破四道封鎖線、兩打遵義、突破烏江天險等戰斗中,陳光指揮若定,率部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天險,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勝利。陳光在抗日戰爭中擔任過115師代師長,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四野副參謀長,可惜在1954年就去世了,未能參加授銜。
第四位:陳賡。陳賡在長征中擔任干部團團長,在長征中,陳賡率干部團巧渡金沙江,飛渡皎平渡,初步在中央紅軍中展示了自己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陳賡以干部團團長起步,在人民軍隊中做到了386旅旅長、太岳縱隊司令員、二野第四兵團司令員、志愿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務,五五授銜時位列十大大將第四位。
第三位:楊成武。楊成武是長征中的勇將、福將,長征中,他擔任紅四團政委,與團長王開湘(或稱黃開湘)一起,率部飛奪瀘定橋,搶奪臘子口天險,成為長征中的飛將軍。楊成武在抗日戰爭中指揮過黃土嶺戰斗,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解放戰爭時期參與指揮過清風店戰役,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第二位:王開湘。王開湘,也稱作黃開湘。因為他是江西人的緣故(贛語中黃、王發音相似),確切的姓氏一直有爭議。王開湘在長征中擔任紅四團團長,指揮了飛奪瀘定橋、飛渡臘子口天險等戰斗,功勛卓著。以王開湘的戰功和資歷,他在新中國建立后肯定會是上將軍銜。可惜的是,因為積勞成疾,王開湘于1935年在陜北羅漢川病逝。
第一位:楊得志。楊得志長征中擔任第一先鋒紅一團團長,他智勇雙全,驍勇善戰,指揮了強渡大渡河、強渡烏江天險等戰斗,成為長征中我軍的一員名將。楊得志抗日戰爭時期擔任過344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擔任過華北軍區19兵團司令員,1955年,楊得志被授予上將軍銜。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