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軍首次對全體有軍職的軍隊干部進行授銜,史稱“五五授銜”。其中此次授銜,全軍共有60余萬名干部獲得了準尉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中將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少將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補授),大校軍銜1266人。
在授銜的同時,軍委也根據不同革命時段的職務與級別,給將軍們頒發勛章,其中紅軍時代為師級以上干部的,頒發一級八一勛章,抗戰時期為旅級以上干部的,頒發一級獨立自由勛章,解放戰爭時期為軍級以上干部的,頒發一級解放勛章。
授銜名單和授勛名單公布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在1266名大校中,居然有3人獲得一級八一勛章。換句話說,這3名紅軍時期的師級干部,居然在1955年僅獲大校軍銜。其中有兩人是紅軍師長。
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逐個分析。
第一個人的名字大家估計都如雷貫耳,這個人在1955年授銜中創造了一個唯一——是唯一一名同時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的大校,這個人叫羅厚福。
羅厚福,1909年6月出生于著名的將軍縣——湖北省紅安縣人。受家鄉革命影響,羅厚福19歲組織平時跟自己一起干活的佃農成立了赤衛隊,除暴安良,成了遠近聞名的赤衛隊長。1929年隨赤衛軍被編入紅25軍,任連長。1932年,鄂豫皖蘇區大部淪陷,主力紅軍西征川陜。羅厚福奉命帶不到一個班的人打游擊。1935 年2月,紅二十八軍重建,羅厚福率部并入紅二十八軍,任營長,屢建戰功。
為了打開鄂東北游擊局面,上級委派他返回鄂東北打游擊,到1936年組建起一支近千人的游擊師,羅厚福任師長,展現了羅厚福出色的指揮能力和組織能力。
抗戰爆發后,游擊師被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九團,羅厚福被上級留在大別山地區,任新四軍獨立游擊第六大隊大隊長,在湖北大悟縣余家河小試牛刀,夜襲正在睡覺的日偽軍,以200人擊斃日軍80人,偽軍300人,取得大捷。偽軍3000人掃蕩,羅厚福帶游擊隊和偽軍打圈子,等偽軍人困馬乏時,率20名精干游擊隊員潛入偽軍司令部駐地,將偽軍指揮官一鍋端。1940年1月任新四軍豫鄂挺進隊第一團團長。1941年任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旅長、特務旅旅長。194 3年率部開辟江漢抗日根據地,任江漢軍區司令員。
在某次帶警衛班開會途中,遇到王宏坤和他的警衛班,兩人一時技癢,帶著兩個警衛班伏擊了日寇一輛兵車,擊斃日軍16人,繳獲三八式步槍14支,歪把子機槍1挺、擲彈筒一支,我軍僅犧牲一人,傷兩人。
中原突圍時,羅厚福率江漢軍區部隊掩護主力突圍,完成任務后率部準備挺進川北,突接到上級命令:回頭接應南路中原軍區部隊。羅厚福堅決執行命令,率部毅然回頭向東,于8月27日與南路突圍主力在湖北房縣會合,組建了鄂西北軍區,王樹聲任司令員,羅厚福任副司令員。
1946年冬,鄂西北根據地在敵人40多個團瘋狂圍剿下難以維系,上級決定張才千率主力團南下,劉昌毅率軍區獨立旅東進皖西,羅厚福又一次被上級留下來堅持內線打游擊。當時內線作戰部隊已經陷入彈盡糧絕的境地,僅有的兩部電臺也在戰斗中被損壞。
為了維持這塊游擊區,羅厚福不得不想了個辦法,在沒有請示上級的情況下,依靠岳父的關系做“特貨”生意,解決部隊吃飯問題。之后,羅厚福在摩天嶺殲滅國軍一個團,調動國軍3個整旅來掃蕩。到1947年5月奉命南下和張才千會合,不久一起北上豫皖蘇,組建中原軍區獨立旅,羅厚福任副旅長,重建江漢軍區后,羅厚福任江漢軍區副司令員。
可到了1949年,革命準備勝利時,有人提起了羅厚福當年做“特貨”生意的往事。湖北省軍區成立后,羅厚福沒有轉任副司令員,而調到孝感軍分區任司令員。建國后任湖北省軍區副參謀長,1952年評定級別時為正師級,1955年授大校軍銜。
另一個人是原紅四軍十一師政委周時源。這個人很有意思,別人是官越做越大,他卻是官越做越小,從授勛上就可見一斑:他獲得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
周時源1914年出生于安徽省金寨縣,1929年參加紅軍,歷任班長、排長和手槍連連長,參加過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大戰役。1932年10 月隨紅四方面軍西進川陜邊區,任紅三十一軍二七四團二營營長。在反六路圍攻時,上級決定以萬源城外的要隘青龍觀為突破口。周時源營為突擊隊,在夜幕中借助繩索、石縫、樹枝、藤蔓,向懸崖上攀登,黎明前登上山頂,經一個小時激戰,青龍觀險峰被我占領,二營榮獲夜襲常勝軍榮譽稱號,周時源被直接提升為274團團長。
1936年升任紅四軍十一師師長。10 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后,進行了山城堡戰役。周時源率師擔任主攻,在紅一方面軍一、十五軍團的配合下,一舉沖入山城堡,殲敵第七十八師1 個旅又1 個團。
抗日戰爭爆發后,周時源被派去協助彭雪楓開辟豫皖蘇根據地,任第六支隊支隊副參謀長兼第三團團長,多次粉碎了日偽軍的進攻。然而,在重建新四軍軍部時,周時源所在的第六支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由于種種原因,周時源沒有在第四師任職,而是被派去延安抗大學習。
抗戰勝利后,我黨選派了大批干部去東北。周時源也是其中之一,到東北后任吉林省乾安縣縣長,僅用半年時間就肅清了匪患,成為吉林剿匪模范區。上級認為他當地方干部可惜了,于是將其調到遼吉軍區騎兵團任團長,指揮騎兵縱橫在白山黑水,和土匪廝殺,成為赫赫有名的剿匪英雄。后任遼西軍區保安一旅第三團團長、西滿軍區獨立第1師3團團長、44軍130師副師長兼390團團長,在三下江南、在攻打錦州、解放天津等重要戰役中多次立功,受到軍區表揚。
全國解放后,周時源任華南軍區西江軍分區司令員兼黨委副書記,為正師級,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