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故居有一座亭,名叫:樂耕亭,乃明朝宰相丘浚曾孫丘郊所創。
丘郊,為什么要建這個亭?
一
這里有一個時代背景有點長,但我簡要的說一下它的來歷。大家知道,丘浚是海南有史以來排名第一的才子,官至宰相,74歲病死在北京。死之前一直想退休歸鄉,在老家的下田村(后改名金花村)建一個書院,方便瓊籍學子讀書取仕。但是因為皇帝不允許,所以生前就寄了很多書回鄉,并在他家的田地邊上建了一個“學士莊”(書館),后改名“瞻玉堂”。
史載,明成化初年(1465年),丘浚在城西北二里曾建學士莊。之所以在家鄉修了個別墅,是因為他考慮到瓊島自古缺少高人勝士,因而也就少了可以賞心會意的地方,以致于“藏修之暇,求一息游之處,不可得也”見(丘浚《學士莊記》)。這座學士莊正堂三間,名曰“瞻玉堂”;兩翼各有一室,名為“曝日”“涼風”,后因學士莊年久而廢。約七十年后,到了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由世襲祖蔭的曾孫丘郊,為承繼祖德便在瞻玉堂遺址西邊的田地上新建一亭,取名“樂耕亭”,這便是樂耕亭的來歷。
丘浚的曾孫丘郊(號西野,又稱西野先生),在自家的祖田里曾祖父所建的瞻玉堂遺址附近建造一座小亭子,上覆茅草,作為耕田種地后休息的場地,取名為“樂耕亭”本無可厚非。因為,此亭建在高丘,站在亭內向四周望去有“數戶人家紅桃翠竹,碧流如帶,幽靜雅致”之景,其景色頗為絢麗令人陶醉;況且,丘郊建亭并取名曰“樂耕亭”的本意,是繼承祖德。但因樂耕亭或許是修建的太好了,讓亭周邊有茂林修竹、鳥啼蝶舞,四時皆花色妖嬈、玉蕊吐芳、水石清華之風景,讓人生有嫉妒之心;加上丘郊因繼承祖蔭,作為官四代不用科考便被授予尚寶司丞的一個(正六品)閑官,又時不時地帶上一批周邊的高富帥子弟常常在亭中以文會友、下棋品茗、吟詩作對,并在此看仆役佃農耕種勞作。故,被人詬病。
丘郊怎么也想不到,他本想秉承祖德、激勵學友發奮讀書的建亭之舉,卻招來諸多鄉紳指責與非議。史書記載,當地人指責丘郊:“不此之葺而顧彼營焉,裕祖之蠱,非孝也”。
這段文言文翻譯出來的意思,就是說丘郊有紈绔弟子之嫌,是對曾祖丘浚的不忠不孝。那些閑言碎語大略是批評丘郊出自高門世家、書香門第,但不務正業,成日里觀稼督種,這“樂耕”等于姑息滋長了祖上留下的禍根兒,因此是不孝的行為。搞得丘郊很郁悶。
于是,請來了同村好友與同學海瑞來亭上敘茶并訴說委屈,讓還沒考上舉人的熱血青年海瑞氣憤填膺,于是便寫了一文。這就是樂耕亭碑文的來歷。因樂耕亭的遺址地,已劃歸給現在海瑞故居,這也是亭仿建在海瑞故居里頭的原因。
二
海瑞,為什么要來寫碑文后又吟詩來給丘郊正名?
這里頭又有一段背景,那就是,海瑞家也住在金花村。雖然和丘郊是近鄰,但起初,海瑞對于這樣一個承繼祖蔭的豪門之后很不屑,認為他不過是一個當閑職享俸祿的紈绔子弟罷了。小時候兩個人雖然同村,但是家貧如洗自幼喪父的海瑞,根本與丘郊尿不到一個壺里去。但是后來,因為海瑞媽媽請了攀丹村賦閑在家的海南著名鄉賢唐胄為老師,與丘郊便成為同學。或許是日久見人心吧,海瑞在與丘郊同學交往數年后,他親見丘郊是一個品行端方的賢人,于是兩人往來頻繁成為好友。
大家知道,府城東廂的攀丹村唐氏是著名的名門望族,且祖上辦有一個當時海南最大的西洲書院。唐胄官至浙江巡撫,也是我們海南保存至今唯一本明朝正德年間的《瓊臺志》的編撰者,賦閑回家后,也是世襲了書院的掌教。
而府城西門外金花村的丘家與府城東廂的攀丹唐家可謂是世代交好,素有姻親關系。當年丘浚還沒進士及第的時候,他娶的三夫人就出自攀丹唐氏。到丘郊這一輩,后來官至戶部侍郎的唐胄將長女嫁給丘郊。因此,唐胄的長子唐穆和次子唐秩都成了丘郊大小舅子且交情頗深,也便成為樂耕亭上吟詩作賦的文友。
《樂耕亭記》一文中,海瑞駁斥了一些人指責丘郊建亭不孝的說法。海瑞指出,丘郊之所以建樂耕亭,并非“流連光景,假此亭為游聚之地”,而是希望借此亭警醒自己,避免成為“谷粟之靡”與“布帛之蠹”。為此,海瑞文中書道:“今之為民者五……士以明道,軍以衛國,農以生九谷,工以利器用,商賈通焉而資于天下。”如果不在此列,則為“游懶之民,君子之所不齒”。此話什么意思嘞?
海瑞此段話的意思就是說,他十分敬佩丘郊修亭自勉的行為,并借西漢名臣賈誼的《論積貯疏》來批駁那些不重視農業生產的假儒士。海瑞說,不在士農工商軍這五行的“游惰之民”自然為人所不恥,可世人卻忽略了一些儒士貴胄更是成日游手好閑、奢侈淫逸,這才真是為害不淺呢!
海瑞說,丘郊為士為農、且耕且讀,不做不勞而獲的社會蠹蟲,丘家有這樣子孫才是真正的不辱祖上,光耀門楣。修樂耕亭的目的若只是停留在供人玩賞取樂上,那才是殃禍啊,哪里還談得上孝呢?海瑞最后用《詩經》中“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大意是上天賜予給你的孝順子孫永遠不會少)的話來夸贊丘郊,可見其仗義之舉。
海瑞不僅仗義為丘郊正名、為樂耕亭正名,也為躬身事農的仁篤儉約正了名。他不僅為亭作碑記,不久后,還特意寫了一首流傳更廣的《樂耕亭》詩,詩曰:
源頭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總自然。
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間誰信不神仙?
棋驚宿鳥搖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
良會莫教輕往別,每隨流水惜芳年。
要知道,海瑞作為道德先生,從《海公全集》來看,幾乎都是策論,一生很少留有詩句。
海瑞的這首詩,雖有步吾贛鄉黨人南宋大詩人楊萬里與朱熹之韻,但卻描繪了樂耕亭仙境有承襲丘浚《南溟奇甸賦》一文中海上芳甸的靈秀之景。更是在詩中,讓我等后生讀出了,在這塊遠離中原王朝的海島上,有一批忘卻紅塵喧囂紛擾的文人雅士們,在此弈棋落子人生博弈的響動。“棋驚宿鳥搖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你看那天地間雖寂無人聲,但竹林中棲息的山鳥卻被落棋聲驚起,決起而飛,歌振林木、響遏流云。海瑞在詩中借景抒情賦意,用尾聯“良會莫教輕往別,每隨流水惜芳年”來展示這批年輕學子珍惜時光,逐鹿中原的豪情壯志。
果然不久,跟隨丘郊在樂耕亭上吟詩作賦、奕棋落子的這批瓊山青年學子們,發奮讀書,最后均終于科舉成名,紛紛走向中原。有的成為鼎臣有的成為鴻儒,分別以不同的成就光耀瓊州。
三
據《海忠介年譜》載,海瑞作此詩時32歲,三年后中舉授福建南平縣教諭(后官至南京都督左御史官至從二品),從此踏入官場, 掀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反腐揚廉運動,成為百姓的南海青天,光耀史冊;而作為樂耕亭的文友之一唐胄長子唐穆(字養吾),也在嘉靖十七年中進士后來官至禮部郎中。因為人雅樸,有其父之風,且與父親唐胄同為六對海南父子進士之一而入鄉賢祠;與唐穆同年登科的還有會試列第三名的府城達士巷旳海瑞姑夫,官至江西布政使的鄭廷鵠;還有官至廣西梧州同知,早海瑞三年考中舉人(1546年)的從侄海鵬。
而另一位樂耕亭上的文友,唐胄次子唐秩(字存吾、水竹,號海天孤鶴),也就是丘郊小舅子,是瓊州雅士中比較特別的一個。他考入瓊州府貢生的時候,恰有道家方士授他道書,從此對道教產生濃厚興趣,而放棄科舉,用一生精力放在對符篆之術研究上,步南宋瓊山人白玉蟾之路,成名震一方的道士。史載,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獨厚道術,晚年曾命御史訪求天下方士及符箓秘書,并于1564年十月,召唐秩入京,禱祝求雨、符水驅鼠,莫不應驗。因為驅邪有功,被授予任太常寺博士的稱號,也可謂算是“帝師”。
史志還記載,唐秩晚年回鄉來樂耕亭拜訪丘郊時,寫過一首即事詩(《訪西野兄樂耕亭,竹下看弈即事》)詩曰:
竹底圍棋看亦清,到人敗處也心驚。
蝶隨香影忽飛入,鳥愛濃陰時宿鳴。
飲酒計杯應怯病,倚欄無話不勝情。
生來幸會豐年樂,一片黃云接郡城。
唐秩的這首詩不僅僅是回憶往昔,更是用老莊哲學為樂耕亭注入了一抹濃濃的道家“黃云”。
若干年后,因樂耕亭名氣,四周的田園逐漸匯聚了一些商鋪與耕民居住而繁衍成一村。因為此地曾有墨客云集、人文薈萃,故而被稱為“墨客村”。這也就是現海瑞故居隔壁的南國超市所在地的墨客村名的來歷。
又過了若干年,到清朝末年,與海南史上清朝探花郎張岳崧同榜舉人的原瓊山縣潭文鄉青草村后任清瓊臺書院掌教王承烈的長孫,民國大儒王國憲叔父,著名詩人王廷傅,在已敗落的樂耕亭遺址前,回首往事憑古悼今,不由吟有《樂耕亭》一詩傳世。詩云:
墨客名亭構,西郊樂服疇。
寶丞傳世澤,忠介賦來游。
檻外清風送,源頭活水流。
玉堂瞻仰久,遺跡亦千秋。
詩中的“寶丞”指丘郊,“忠介”亦海瑞,“源頭活水流”意指海瑞詩,而“玉堂瞻仰久”則在懷念丘浚。作為清末海南最偉大的詩人,曾狂吟《文峰塔歌》“南溟奇甸開文明,象應離明炳文星”而名世王廷傅這首懷舊詩,意旨,海南自丘海之后能夠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樂耕亭功不可沒!
可惜,這段人文佳話,海口相關部門沒有把它梳理好,將這些名人詩話賦予海瑞故居樂耕亭上,把這段人文故事說的清晰明了,好讓現在的海南學子能夠到此瞻仰而受到啟迪,來稟承先賢精神,立“遙指海外數中原”之壯志,報效國家。
故,今在海瑞故居特意來說段《樂耕亭》的人文軼事并不只是希望與有興趣的諸君共勉,更是亦在傳承先賢人文、弘揚海瑞精神。
特為記矣!
附:《樂耕亭》碑文
始予未接西野先生,意一豢養之人云爾。獲交數歲,見其誦砥行廉隅之士,欣欣然羨焉。若有企望弗及之意。嗚呼休哉!茲世祿之難也。交益久,見其聞仁篤儉約之行,欣欣然羨焉,行且欽崇敕厥躬、詩禮訓厥子,敗度維欲,敗禮維縱,將深愧弗為焉。嗚呼休哉!茲世祿之尤難也。
嘉靖甲辰之歲,于瞻玉堂遺址之西墨客村,構樂耕亭于上,將以統率仆佃之耕,非徒取名于此也。一旦以其事為予誦,予訝且喜曰:賢哉,先生樂耕之意乎!而尤之者,則曰不此之葺而顧彼營焉,裕祖之蠱,非孝也。予意不然。
賈子稱:“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今之為民者五:曰士、農、工、商、軍。士以明道,軍以衛國,農以生九谷,工以利器用,商賈通焉,而資于天下。身不居一于此,謂之游惰之民。游惰之民,君子之所不齒也。世咸從異端游手目之,而不知儒生貴萩特甚。先生以文莊嫡裔,居寶丞之榮,使自棄于游惰之域,以逞無疆之欲,則凡可侈可淫之物,罔一不備,其為園夫紅女之蠹,可勝痛哉!視異端游手之害十百矣!維亭有作,為耕也,且以樂名。推此意也,必不忍腴若飲食為谷粟之靡,必不忍婉若為衣服布帛之蠹,又必不忍厚若聲色之娛,妄若貨賄之聚,為厥生傷。年彌劭,德彌崇,舉凡靡淫侈小物為世祿子所有者,咸芟夷蘊崇之斯盡矣。嗚呼!不賢而能之乎?仁篤儉約,親睹之行,義節之美,行且于返官之日可期矣。亭匾《樂耕》,豈曰小補哉!若夫流連光景,假此亭為游聚之地,瞻玉堂有述亦殃也。嗚呼!孝:始而士,今而農,不為五民之蠹。《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先生之謂乎?嗚呼!賢矣哉!先生曰:茲吾志也。敬特以為記。
剛峰,全國知名人文旅游作家、學者,網絡大V。1991年南下海南,曾先后任新華社海南分社三亞辦事處負責人(《 海南僑報》 鄉緣雜志社)法人代表總編輯等職。2009年曾獲騰訊網全國十大意見領袖,2011年被騰訊網評為年度最具影響力中國十大名博,并曾獲二屆海南日報南海網網絡意見領袖。曾被海南省澄邁縣、文昌市、萬寧市、東方市、三亞市文化產業協會、天涯海角景區與全國多座城市聘為網絡文化旅游顧問,并兼任上海大學嶺南文化客座研究員。撰寫并發表過有關海南歷史文化隨筆二百多萬字。著有《瓊北故事》《印象三亞》《崖州牧歌》《心之旅》《我的臺商朋友》《古塔密語--文峰聳秀耀瓊州》等書籍。善長城市地域文化寫作歡迎稿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