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兩句股市。
這周雖然滬指還在3000點,甚至都沒接近上周最高點(3102點),但盤面有了微妙變化。
一是港股和中概股持續大漲,漲得如此突然,有點讓人受寵若驚(周五北上外資凈買入創歷史新高)。
周五恒生互聯又是大漲4.46%,一周累計最大漲幅19%,從1月股災最低點算起,則大幅反彈31%,這在過去3年多漫漫熊市中,很罕見。
二是周五地產、券商領漲,這幾年被錘得比丐幫還慘的醫藥也漲勢不錯,這就很稀奇了。
誰都知道地產現在是燙手山芋,鐵定還要燙很長時間,好日子還在后頭呢。
券商則已萎靡了三個季度,根本沒人關注,只要沒有牛市預期,券商業績就起不來,也不會走出明顯跑贏大盤的行情。
這些悲催板塊一起大漲,就容易讓人浮想聯翩……
很多喜歡看力哥寫理財的老荔枝這兩年可能有點失望,覺得我現在很少聊理財,都不寫股市了。
搖頭~
股市垃圾時間是在浪費生命,我寫股市再占用你更多時間,是進一步暴殄天物,我良心過不去!
無聊熊市里有錢慢慢定投,沒錢自動網格就行了。
昨天胡錫進也反思總結了,一開始覺得自己是拿閑錢玩玩的價投,看不起那些追熱點超短線的投機客,后來發現持股不動不賺錢,甚至一直陰跌,就想改變策略,活動活動,想辦法在大盤整體不漲的情況下,弄點波動收益。
結果不動小虧,一動大虧,投機波動性更大的小票,反而虧更多。
這是因為最近半年行情,之前抱團炒作的小票估值大幅回調,小票整體跑輸大盤,胡主編大方向跑錯,微觀上選票擇時再用功,整體上也是輸多贏少。
垃圾時間最好是把時間精力用在搬磚學習充電,哪怕健身娛樂做菜遛娃,都比關心股市強多了。
但如果股市有不同尋常的變化,我還是會第一時間分析。
眼下,我還是要再次安利七步定投策略。
周五有小伙伴留言,看到連漲三天,忍不住收割半倉丐幫,誰知繼續大漲,哭死的心都有……
我在周三推送的 里就提示過這種風險。
當時不少人留言,對丐幫徹底絕望,有點反彈就趕緊減倉。
我說如果反彈力度比你預想的更大呢?
剛一反彈就急著下車,如果后面繼續攻城略地,收復失地,你這3年不是白熬了?
所以我才推薦七步定投策略,先把底倉穩住,不急著大幅減倉,而是漲了收割,跌了補倉,大漲就多收割,大跌就多補倉,只要有波動就能賺錢。
如果未來反彈變反轉,你也不會后悔過早下車,漲到位了再逐漸減倉也不遲。
如果又是騙炮,這波反彈收益你也能吃到點,不會又白坐過山車。
哪怕一年只騙兩次炮,每次只割到2-3%的可憐收益,一年也有4-6%,還是比你存銀行買國債買保險強點。
而他對我說的“收割”理解有誤,以為是賣出部分本金。
而我說的,從來都是本金(恒定市值)不變,只割超出恒定市值的超額收益部分。
類似不要殺雞取卵,而是養雞生蛋。
今年我對樓市關心比股市多多了。
因為股市牛熊轉換規律并未打破,持續3年多的熊市,史上多次出現,一點不稀奇,熊市后期都是人心渙散,悲觀絕望,沒啥利空也給你砸一波。
這種事司空見慣,熬就是了,總能等來收獲季。
所以年初那波股災爆發前我就說過,我對今年股市整體偏樂觀,不見得會有大牛市,但整體收益大概率會好于前兩年。
但這波樓市大跌不一樣,是長達20年超級牛市大周期的終結。
更準確說,是人口老齡化加速、城鎮化紅利吃盡,全民預期變差/消費降級等一系列宏觀經濟變化的共同結果。
23年1月把我媽住的老房子賣了(算成功逃頂),現在我手里還有三套房:自住的頂復,我以前住的婚房(現在我媽住),給我媽買的期房(明年底交房)。
我最近一直在糾結,26年我媽搬家后,那套不住的婚房是常持出租,還是果斷賣出?
出租的話,以現在租售比,也就1%+,連微眾活期+都跑不過。
未來幾年經濟環境,不太可能在房價不變情況下,租金短時間內翻著倍漲(除非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所以租金純屬舔頭,拿手上還是期待將來經濟回暖,貨幣放水,通脹歸來,房價長期依然有升值空間。
出售的話,則預判房價低迷將是長期過程,哪怕今年或明年能見底,也不見得能反彈,可能有一個長期筑底過程。
如果這個過程要持續到2030年甚至2035年,那果斷賣出,哪怕比21年高點跌了20%,盡快變現理財,也還是明智的。
關鍵問題還是:房價何時才會漲?
是2、3年后,還是10年后?
都說日本失去30年,其實數據上看,日本經濟最糟的就是最初10年。
過去20年,日本樓市整體也是筑底回暖的過程。
區別是,東京這種人口還在持續抱團流入的中心城市,回暖速度快,大阪京都名古屋回暖速度慢一點,其他更小的城市,則回暖不明顯,繼續在底部徘徊10年。
然而安倍時代啟動QE,拼命灑水,甚至日本央行直接印鈔下場到 二級市場買ETF,大大加速了股市樓市復蘇步伐。
所以過去10年,投資日本房地產,還是有的賺。
如果未來中國房地產走勢是日本這種最糟情況,從2021年高點算起,要躺到2031-2041年,才有重新上漲的希望——北上深躺10年,強二線躺15年,弱二線躺20年,十八線20年后還是漲不動。
如果是美國那種危機爆發后,快速啟動QE,迅速救市的模式呢?
那樓市下跌痛苦周期就要短得多。
從次貸爆發前夜的2006年房價見頂崩盤,到2012年觸底,跌了6年,期間很多城市房價甚至腰斬不止。
要是這種走勢,那2027年前后,樓市最痛苦的時期,就將過去。
還有3年。
口罩也就3年,這點時間,能熬住!
當然,即使熬過黑暗時期,也不會再迎來普漲,因為人口基本面不支持了,還是以真實居住需求,也就是人口流動為基礎的分化行情。
不過中國的情況,和美日都有所不同,所以高盛最近關于27年房價見底的預測,也就權當一聽,別太當真。
高善文就不同意這種預測。
他覺得相比美日,中國更像韓國,韓國并沒有“失去的三十年”,即使房價早已飛天,出生率全球墊底,人家經濟依然保持穩定增長,房價也沒出現過連續6年的大跌。
當然,肉身在墻內,賺錢在墻內,還在墻內發表看多觀點的經濟學家,也就權當一聽,天曉得人家心里到底咋想的,因為沒法公開說出那些特別悲觀的預測~
我覺得最大變數,依然是政府能否容忍房地產持續低迷,或者說房地產持續低迷到何時,政府會徹底破防,不得不大放水刺激經濟。
因為房價大跌和大家普遍不敢負債買房的現實,已嚴重影響到中國消費復蘇,央行的錢給到銀行,銀行卻貸不出去,只能在金融系統空轉,搞得實體通縮。
更嚴重的問題,是新房賣不動,開發商不敢拿地,地方政府賣地收入持續大跌,財政吃緊,不光公務員福利縮水,關鍵是政府沒錢繼續招商引資搞基建,過去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正循環打破了。
這事現在誰都說不準。
之前財新報道傳言《保險法》可能要修改,允許調整保險合同的約定收益,也是政府在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最極端情況,提前做預案。
前兩天,財爸說 “支持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緊接著央媽回應“ 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可以作為一種流動性管理方式和貨幣政策工具儲備”,這事鬧得沸沸揚揚。
很多人說這是中國版QE,大通脹又要來了。
顯然,理論上壓根不是這么回事,都是半吊子財經自媒體制造焦慮博眼球,政府也不希望大家這么解讀。
因為央行過去一直可以在二級市場買賣國債,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只是沒放在明面上而已。
而且央行在二級市場和其他投資者一起買國債,和當年美國財政部直接一級市場向美聯儲定向發債,也不是一回事。
本質上,還是在為未來可能出現的最極端情況,提前做預案。
央行手里有了尚方寶劍,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買多買少,何時買何時賣,調控主動權在自己手上。
說到底,你眼下看不清未來,企業家也看不清,各種財經大V經濟學家也看不清,都是連騙帶蒙瞎預測,好賺點流量錢,因為連政府自己也看不清。
所以才要把各種可能的政策工具全捏手里,經濟復蘇好于預期,就耐住性子,守住貨幣底線,如果經濟復蘇始終不如預期,矛盾越來越激烈,那么……
就像最近又在傳深圳將放開 福田、南山之外的限購,馬上又被辟謠。
深圳限購會放開嗎?
可能會,也可能不會。
就算放開,可能是今年,也可能明年,或后年。
天曉得。
因為深圳政府自己也還沒想好。
一切取決于未來深圳樓市表現。
單從目前趨勢看,基本面和消費信心依然沒有好轉跡象,23年的報復性旅游熱潮也消退了。
去年旅游業賺翻了,迅速內卷,導致今年航班酒店供給大增,但節假日出游需求卻回歸常態,結果近期五一機票酒店價格相比去年大跳水。
現在已是口罩結束后的第二年,再把經濟低迷怪罪于后口罩時代適應期,就說不過去了。
所以我覺得,政府的自我克制,可能吧……堅持不了太久……
下半年,北上深限購,恐怕會有實質性放松。
實質性放松后,一線樓市會不會觸底呢?
可能性真挺大的。
那是不是會反彈?
這個,不好說……
哎,繞了半天,還是不知道那套老房子到底該持有還是賣出……
或許只有2026年真的來臨時,才能看得更清楚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